赵凤丽
- 作品数:12 被引量:130H指数:6
- 供职机构:保定市第二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合并睡眠障碍及对睡眠结构的影响被引量:42
- 2017年
-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及对睡眠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2月于保定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共206例,均符合进展性脑梗死合并睡眠障碍,随机分为治疗组(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103例及对照组103例(不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发病时间在48 h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8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8、15及30天进行PSQI、NIHSS评分和Barthel评分,入组第1及30天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对PSQ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评分、睡眠结构及进程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第15和30天,治疗组与治疗前同组及同期对照组比较,PSQI、NIHSS评分及Barthe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30 d比较,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深睡眠比例增加,夜间觉醒次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后30 d与治疗前比较,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深睡眠比例及REM期睡眠比例增加,入睡潜伏期、夜间觉醒次数及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减少(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进展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可进行有效干预,并改善睡眠结构。
- 戴海琳王丽王彦珍王秀卿杨月君张春良赵凤丽
- 关键词:丁苯酞睡眠障碍睡眠结构多导睡眠监测
- 脑动脉夹层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7
- 2014年
- 脑动脉夹层(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CAD)即脑动脉内膜破裂后,血液进入血管各壁层内,导致管腔狭窄或动脉壁瘤样扩张,其受累血管包括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CAD是卒中尤其是青年卒中的重要病因,颈部血管夹层约占青年卒中病因的15.4%,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现对其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 戴海琳王丽赵凤丽
- 关键词:脑动脉夹层卒中
- 丁苯酞注射液防治DWI阳性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观察丁苯酞注射液防治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阳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的疗效。方法:在使用复方丹参川芎嗪静脉点滴的基础上,对住院的60例DWI阳性的TIA患者随机分为丁苯酞注射液治疗组和拜阿司匹林对照组各30例。结果:治疗组脑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防治DWI阳性TIA进展为脑梗死有较确切疗效,应用安全。
- 刘宏顺顾莹辉赵凤丽
- 关键词:脑梗塞
- ABCD2评分结合颅内血管狭窄对老年TIA早期进展为脑梗死评估价值研究被引量:8
- 2021年
- 目的ABCD2评分结合颅内血管狭窄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进展为脑梗死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保定市第二医院2018年-2020年治疗的98例TIA患者,根据患者ABCD2评分的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组32例、中危组30例、高危组36例;根据患者CT血管造影(CTA,CT Angiography)检查的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狭窄25例、中度狭窄35例、重度狭窄38例;根据ABCD2评分结合颅内血管狭窄的评估方法和单纯根据患者ABCD2评分评估方法或患者颅内血管狭窄情况的评估方法,通过各组TIA患者出现脑梗死的概率,分析不同评估方法的预测价值。结果98例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有28例,占比28.6%。低、中、高危组进展为脑梗死的分别有3例、9例和16例,占比分别是9.38%、30.0%、44.4%,3组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BCD2评分≥4分的TIA患者中,发生脑梗死的重度狭窄患者有13例,占比34.2%,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的1例(4.0%)和中度狭窄组的3例(8.6%);而患者的ABCD2评分结合颅内血管狭窄程度评估,无论是结果正确性、特异性、还是阴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单纯根据患者ABCD2评分评估方法或患者颅内血管狭窄情况的评估。结论ABCD2评分结合颅内血管狭窄情况,能够准确地预测TIA患者是否进展为脑梗死,有助于促进患者预后疗效。
- 孙坤钰王丽赵凤丽余兰
- 关键词:ABCD2评分颅内血管狭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
-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脑梗死的相关性观察被引量:2
- 2005年
- 赵凤丽
- 关键词: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脑梗死内皮细胞细胞增殖动脉粥样硬化
- 特发性黄斑裂孔术后内界膜透射电镜观察被引量:2
- 2011年
- 目的了解特发性黄斑裂孔术中剥离内界膜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方法对Gass所定标准确诊的Ⅲ期Ⅳ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33例,术中撕除剥离的内界膜包埋切片后进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结果 25例为典型基底膜样,7例不同程度地含有玻璃体纤维及条索结构,未见到细胞结构。1例电镜检查为较薄的黄斑前膜。结论临床确诊的完全玻璃体后脱离患眼中,部分仍有玻璃体纤维粘附于视网膜内界膜上;在现有技术条件下即使有良好ICG染色仍不能保证所有撕除组织是内界膜。
- 张丽张晓鹏赵凤丽
- 关键词:特发性黄斑裂孔透射电子显微镜
- 新发孤立脑干梗死患者的病因和影像特点研究被引量:3
- 2020年
- 目的:探讨不同病因的新发孤立脑干梗死(Brainstem infarction,BSI)患者的临床和影像特点。方法:连续选取302例发病7天以内的非心源性新发孤立BSI患者;收集患者的临床相关信息;分析患者的头颅MRI特点,包括BSI的具体部位,BSI是否位于旁正中穿支动脉供血区、梗死的大小和体积、病因亚型等。结果:按照SSS-TOAST分型,150例(49.7%)BSI患者为小血管病变(SAD)病因分型,152例(50.3%)为大动脉病变(LAD)病因分型。BSI以桥脑病变最多,284例(94.0%)位于脑桥,139例(46.0%)为旁中央支动脉受累。旁正中动脉供血组Fazekas评分≥3分者81例,Fazekas评分平均3分,非旁正中动脉供血组Fazekas评分≥3分者73例,Fazekas评分平均2分,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值分别为0.028、0.013)。陈旧性腔隙性梗死的数量,旁正中动脉供血组较多,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值为0.037)。而关于梗死大小,梗死的最大长径、最大横径、最大高度和体积,非旁正中动脉供血组均大于旁正中动脉供血组,差异具有极显著意义(P值<0.000 1)。结论:不同病因的BSI患者的影像特点存在差异,临床工作中要注意评估而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 赵凤丽刘宏顺
- 关键词:脑干梗塞磁共振成像
-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46
- 2015年
- 目的观察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86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给予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给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8及第15天行NIHSS评分和Barthel指数评分,观察并监测两组的不良反应。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第15天NIHSS评分显著降低,Barthel评分显著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第8天,治疗组NIHSS评分显著下降,Barthel评分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于治疗后第8及第15天比较同期对照组,NIHSS评分显著下降,Barthel评分显著升高(P<0.05)。两组患者均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 戴海琳王丽王彦珍胡磊赵凤丽
- 关键词:丁苯酞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进展性脑梗死
- 新发孤立脑干梗死患者1年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分析不同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对新发孤立脑干梗死患者1年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中国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研究登记数据,回顾性分析2007年10月-2009年6月连续收治的新发孤立脑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以1年患者mRS>2分、卒中复发或死亡为不良结局事件,将患者分为无不良结局事件组和不良结局事件组。比较两组临床及影像学特征,分析新发孤立脑干梗死患者1年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最终纳入281例新发孤立脑干梗死患者,中位年龄63(56~72)岁,男性179例(63.7%);不良结局事件组84例(29.9%),无不良结局事件组197例(70.1%)。两组临床资料比较结果显示,不良结局事件组年龄、入院时NIHSS评分、出院时mRS>2分比例及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比例均高于无不良结局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影像学特征比较结果显示,不良结局事件组Fazekas量表≥3分、脑干多组穿支动脉受累患者比例高于无不良结局事件组,梗死灶体积大于无不良结局事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梗死灶部位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不良结局事件组梗死灶累计两个部位(脑桥合并中脑)患者比例高于无不良结局事件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出院时mRS>2分(OR 3.80,95%CI 1.75~8.23,P=0.001)、Fazekas量表≥3分(OR 2.66,95%CI 1.37~5.18,P=0.004)及脑干多组穿支动脉受累(OR 1.99,95%CI 1.06~3.74,P=0.032)是新发孤立脑干梗死患者1年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脑干多组穿支动脉受累、出院时患者mRS>2分及Fazekas量表≥3分是新发孤立脑干梗死患者1年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实践中需注意筛查和控制以上危险因素,以降低患者不良预后风险。
- 刘宏顺赵凤丽戴海琳樊帆刘丽萍米东华张长青郭力
- 关键词:脑干梗死预后穿支动脉
- 卒中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遗传危险因素被引量:1
- 2005年
- 缺血性卒中是最常见的卒中形式,在大多数患者,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一些遗传因素与卒中的危险性有关.其中,颈动脉内膜-中膜壁的厚度(IMT)尤其具有相关性,它是亚临床性动脉粥样硬化的间接标志,而且是未来缺血性卒中较强的预测因素.一些学者报道,在那些具有某些基因功能变异的人IMT较高,这些基因变异与基质沉积(MMP3)、炎症(白介素-6)和脂类代谢(肝脂肪酶、APOE、CETP和PON1)有关.有证据显示,炎症过程[1]和可修饰的危险因素与遗传交互作用引起卒中[2].识别环境危险因素作用过程中能保持心血管稳定的基因,探索环境方面危险因素的影响是否由个体的基因类型来调节,对深入理解卒中的病理生理和流行病学大有裨益.同样,这对遗传危险因素的预测至关重要.
- 赵凤丽戴海琳胡磊
- 关键词:遗传危险因素颈动脉粥样硬化环境危险因素基因功能基因变异炎症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