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2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1篇梗死
  • 10篇脑梗
  • 10篇脑梗死
  • 5篇血小板
  • 4篇评分
  • 3篇丁苯
  • 3篇丁苯酞
  • 3篇缺血
  • 3篇卒中
  • 3篇疗效
  • 3篇疗效观察
  • 3篇脑缺血
  • 3篇抗血小板
  • 3篇苯酞
  • 3篇ABCD2评...
  • 3篇出血
  • 2篇电刺激
  • 2篇丁苯酞氯化钠...
  • 2篇动脉
  • 2篇短暂性

机构

  • 12篇保定市第二医...
  • 9篇河北省保定市...
  • 3篇保定市儿童医...
  • 3篇保定市第四医...
  • 2篇保定市第一医...
  • 1篇河北大学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保定市涞源县...

作者

  • 21篇王丽
  • 4篇顾芳
  • 4篇宋钦
  • 4篇赵凤丽
  • 3篇张海欣
  • 3篇胡磊
  • 3篇杨月君
  • 2篇赵淑芹
  • 2篇刘彦青
  • 2篇张宸豪
  • 2篇黄英俊
  • 2篇王立刚
  • 2篇王彦珍
  • 1篇张春良
  • 1篇徐颖
  • 1篇张靖
  • 1篇黄丽
  • 1篇唐旭
  • 1篇王凤格
  • 1篇李小红

传媒

  • 2篇中国现代医学...
  • 2篇疑难病杂志
  • 2篇世界中医药
  • 2篇中华保健医学...
  • 2篇临床合理用药
  • 2篇反射疗法与康...
  • 1篇临床荟萃
  • 1篇实用预防医学
  • 1篇实用心脑肺血...
  • 1篇中国误诊学杂...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安徽医药
  • 1篇成都医学院学...
  • 1篇2015临床...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3篇2021
  • 1篇2020
  • 2篇2017
  • 3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2
  • 3篇2011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床旁康复干预的上肢强制性运动疗法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讨基于床旁康复干预的上肢强制性运动疗法在脑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及对神经功能和表面肌电信号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3月~2022年10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医保神经内科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26例,根据干预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干预,观察组联合基于床旁康复干预的上肢强制性运动疗法干预,3个月康复干预后评估患者效果,比较两组有效率、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恢复、认知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及表面肌电信号。结果观察组干预3个月有效率为95.23%,高于对照组8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130,P=0.013)。观察组康复训练3个月后肢体运动功能Fugel-Meyer(FMA)、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高于对照组,NIHS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61、2.321、4.568、5.112,P=0.000);两组干预3个月后表面肌电信号得到改善,且观察组上肢肱二头肌、肱三头肌、桡侧腕伸肌及桡侧腕屈肌肌群的表面肌电信号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572、14.747、29.192、17.054,P=0.000)。结论基于床旁康复干预的上肢强制性运动疗法用于脑梗死患者中,有助于提高患者治疗效果,能增强患者运动及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患者认知功能,减轻神经功能,亦可改善患者上肢肌电信号,值得临床应用。
靳宝莲陈立君徐颖张阳王丽
关键词:神经功能表面肌电信号
乌灵胶囊联合维生素B1预防脑卒中后焦虑及认知障碍临床观察
2015年
脑卒中后焦虑(PSA)是常见的脑血管病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而乌灵胶囊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用于治疗失眠、焦虑等[1].维生素B1是维持神经、心脏等正常机能的重要生物活性物质,因此采用乌灵胶囊联合维生素B1防治PSA及认知障碍,以观察疗效.
王丽王凤格吕沈源李小红王艳珍张宸豪
关键词:脑卒中后焦虑维生素B1乌灵胶囊中枢神经系统生物活性物质
脑动脉夹层临床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4年
脑动脉夹层(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CAD)即脑动脉内膜破裂后,血液进入血管各壁层内,导致管腔狭窄或动脉壁瘤样扩张,其受累血管包括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CAD是卒中尤其是青年卒中的重要病因,颈部血管夹层约占青年卒中病因的15.4%,男性发病高于女性。现对其临床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戴海琳王丽赵凤丽
关键词:脑动脉夹层卒中
青年脑卒中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2011年
目的探讨青年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保定市第二医院同一时期内的青年、老年脑卒中患者,对其发病类型、危险因素、检查结果以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1)青年组脑梗死、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率高于老年组;脑内出血、TIA发病率低于老年组。(2)青年组在嗜烟酒、家族史、不良生活习惯及血管疾病方面比例高于老年组;在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方面低于老年组。(3)在各项检查中,青年组甘油三酯高于老年组,收缩压低于老年组。(4)青年组预后好于老年组。两组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青年脑卒中发病与嗜烟酒、不良生活习惯、血管疾病、高血压密切相关,应早期采取措施,进行综合干预防治。
王丽戴海琳
关键词:青年脑卒中高血压不良生活习惯
ABCD2评分和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水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2
2022年
目的探讨ABCD2评分和血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水平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进展为脑梗死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3月保定市第二医院200例TIA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40例进展为脑梗死作为观察组,160例未进展为脑梗死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ABCD2评分、血清PAF水平、TIA不同持续时间、发作次数病人ABCD2评分、血清PAF水平,分析ABCD2评分与血清PAF相关性及二者联合对TIA进展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并分析不同危险分层TIA病人脑梗死发生率(2、7 d)。结果观察组ABCD2评分(5.03±0.34)分、血清PAF水平(252.67±37.15)ng/L高于对照组(3.21±0.38)分、(144.23±22.13)ng/L(P<0.05);观察组TIA不同持续时间(≤10 min、>10~20 min、>20 min)病人ABCD2评分[(4.48±0.32)分比(5.12±0.35)分比(5.79±0.28)分]、血清PAF水平[(219.32±40.69)ng/L比(258.16±38.25)ng/L比(298.68±41.31)n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IA不同发作次数(1次、2~3次、>3次)病人ABCD2评分[(4.52±0.37)分比(5.04±0.32)分比(5.90±0.24)分]、血清PAF水平[(225.67±39.25)ng/L比(247.98±42.76)ng/L比(295.72±40.83)ng/L]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ABCD2评分与血清PAF水平呈正相关(r=0.455,P=0.003);ABCD2评分结合血清PAF水平对TIA进展为脑梗死具有一定诊断价值;随危险程度增加,TIA病人脑梗死发生率不断增加(P<0.05)。结论ABCD2评分、血清PAF水平在TIA进展为脑梗死病人中呈异常高表达,二者联合有望成为诊断TIA进展为脑梗死、判断危险分层、实施针对性治疗方案、降低短期脑梗死发生率的重要手段。
王丽唐旭杨月君刘艳丽
关键词:脑梗死ABCD2评分血小板活化因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ABCD2评分结合颅内血管狭窄对老年TIA早期进展为脑梗死评估价值研究被引量:8
2021年
目的ABCD2评分结合颅内血管狭窄对老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早期进展为脑梗死评估的价值。方法选取保定市第二医院2018年-2020年治疗的98例TIA患者,根据患者ABCD2评分的结果,将患者分为低危组32例、中危组30例、高危组36例;根据患者CT血管造影(CTA,CT Angiography)检查的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狭窄25例、中度狭窄35例、重度狭窄38例;根据ABCD2评分结合颅内血管狭窄的评估方法和单纯根据患者ABCD2评分评估方法或患者颅内血管狭窄情况的评估方法,通过各组TIA患者出现脑梗死的概率,分析不同评估方法的预测价值。结果98例TIA患者进展为脑梗死的有28例,占比28.6%。低、中、高危组进展为脑梗死的分别有3例、9例和16例,占比分别是9.38%、30.0%、44.4%,3组患者的脑梗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BCD2评分≥4分的TIA患者中,发生脑梗死的重度狭窄患者有13例,占比34.2%,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的1例(4.0%)和中度狭窄组的3例(8.6%);而患者的ABCD2评分结合颅内血管狭窄程度评估,无论是结果正确性、特异性、还是阴阳性预测值,均高于单纯根据患者ABCD2评分评估方法或患者颅内血管狭窄情况的评估。结论ABCD2评分结合颅内血管狭窄情况,能够准确地预测TIA患者是否进展为脑梗死,有助于促进患者预后疗效。
孙坤钰王丽赵凤丽余兰
关键词:ABCD2评分颅内血管狭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
小脑顶核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2021年
目的探讨小脑顶核电刺激对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4月—2021年1月保定市第二医院收治的102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51例.对照组采用康复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小脑顶核电刺激,持续干预8周.对比两组干预前后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干预前,两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 assessment,FMA)、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试验组NIHSS评分为(9.66±1.47)分,低于对照组的(11.30±1.52)分,上肢与下肢FMA评分分别为(44.18±3.40)分、(25.48±2.6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37.55±5.01)分、(20.03±2.97)分,MBI评分为(62.23±5.70)分,高于对照组的(54.63±5.97)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脑顶核电刺激在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确切,可有效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善肢体运动功能.
王丽
关键词:运动功能障碍小脑顶核电刺激神经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氯吡格雷治疗脑缺血引起的眩晕的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治疗脑缺血引起的眩晕的疗效。方法观察组给予丁咯地尔静脉滴注,联合氯吡格雷口服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丁咯地尔静脉滴注,联合阿司匹林肠溶片口服,两组均治疗1个疗程14d。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79.2%,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104,P<0.05)。结论氯吡格雷在治疗脑缺血引起的眩晕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王丽戴海琳
关键词:氯吡格雷脑缺血眩晕椎-基底动脉系统
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合并睡眠障碍及对睡眠结构的影响被引量:42
2017年
目的探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双重抗血小板治疗进展性脑梗死患者睡眠障碍的疗效及对睡眠结构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5年12月于保定市第二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患者共206例,均符合进展性脑梗死合并睡眠障碍,随机分为治疗组(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103例及对照组103例(不加用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治疗),发病时间在48 h内,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8分。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第8、15及30天进行PSQI、NIHSS评分和Barthel评分,入组第1及30天进行多导睡眠监测,对PSQI、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Barthel)评分、睡眠结构及进程参数进行分析。结果治疗后第15和30天,治疗组与治疗前同组及同期对照组比较,PSQI、NIHSS评分及Barthel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30 d比较,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及深睡眠比例增加,夜间觉醒次数、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减少(P<0.05)。治疗组治疗后30 d与治疗前比较,总睡眠时间、睡眠效率、深睡眠比例及REM期睡眠比例增加,入睡潜伏期、夜间觉醒次数及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减少(P<0.05)。结论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对进展性脑梗死后睡眠障碍可进行有效干预,并改善睡眠结构。
戴海琳王丽王彦珍王秀卿杨月君张春良赵凤丽
关键词:丁苯酞睡眠障碍睡眠结构多导睡眠监测
帕罗西汀联合乌灵胶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后抑郁临床观察
:观察帕罗西汀联合乌灵胶囊治疗心肌梗死(AMI)后抑郁疗效.方法:82例AMI后抑郁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对照组,各41例,均予以AMI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帕罗西汀20mg、1日1次,口服12周;干预组予以帕罗西汀20m...
臧艳静王丽冯姗姗张宸豪
关键词:帕罗西汀乌灵胶囊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