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本松
- 作品数:21 被引量:13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科委科研计划项目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体内环境培养的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被引量:2
- 2010年
- 背景:人造血管是临床组织修复领域广泛应用的重要器官,但小口径人造血管易于栓塞、难以长期保持通畅,而组织工程血管虽有永久替代作用,培养时间长,不符合血管修复的临床实际。寻找既能及时修复血管、恢复血运,又能在体内形成生物性血管保持长期通畅,是最理想的血管修复重建方法。目的:观察以改性猪小肠黏膜下层组织为支架,在体内血流条件下培养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的可行性。方法:自犬隐动脉分离出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与胶原蛋白凝胶均匀混合,分别种植于小肠黏膜下层膜表面,包绕3mm聚乙烯管制成30个3层管状支架,植入犬股动脉缺损处进行桥接吻合为实验组;植入犬皮下组织为对照组。术后进行彩超、组织学检测评价血管的形成过程和免疫组化鉴定。结果与结论:术后12周,实验组14个血管支架保持通畅,有明显的血管生物结构形成,种子细胞生长增殖良好,管腔有完整内皮细胞覆盖,平滑肌细胞形态、分布良好;对照组管腔结构不完整,种子细胞增殖弱,腔面无内皮细胞覆盖。结果表明通过体内组织工程技术可在血流条件下培养形成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
- 韩本松范存义张菁薛锋徐雪荣王维才
- 关键词:小肠黏膜下层血管通畅率免疫组织化学
- 复杂性肱骨近端骨折的外科治疗被引量:28
- 2005年
- [目的]研究采用切开囊内复位技术和带锁钢板(locking proximal humeralplate,LPHP)内固定治疗复杂性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02年6月~2004年1月收治30例3、4部分肱骨近端骨折患者,所有骨折均采用切开囊内复位技术进行治疗,采用Neer骨折分类及评分标准进行手术疗效的评价。[结果]最后随访时骨折都顺利愈合,3、4部分骨折优良率分别为94%、89.6%,未发现肱骨头缺血性坏死。[结论]采用切开囊内复位技术和LPHP带锁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近端骨折可减轻肱骨头血供影响,提高骨折复位的有效性和固定的稳定性。
- 韩本松范存义曾炳芳
- 关键词:LPHP近端骨折内固定复杂性肱骨近端骨折外科治疗肱骨头缺血性坏死骨折复位
- 改性小肠黏膜下层组织构建仿生小口径人造血管被引量:1
- 2009年
- 背景:采用血液相容性良好的小肠黏膜下层,通过仿生技术构建小口径人造血管,以期望既能及时修复血管缺损,又能形成生物血管结构保持长期通畅。目的:观察利用改性小肠黏膜下层组织构建仿生小口径人造血管修复股动脉缺损的效果。设计、时间及地点:对比观察实验,于2007-01/2008-05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上海市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完成。材料:自犬隐动脉分离出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与胶原蛋白凝胶均匀混合,分别种植于改性小肠黏膜下层膜表面,制成3mm仿生3层人造血管。方法:15只成年犬制备4cm长的双侧股动脉缺损动物模型。实验组植入3层血管支架于一侧股动脉缺损处,端端外翻吻合;对照组植入单层小肠黏膜下层血管于另一侧股动脉缺损处,端端吻合。主要观察指标:①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血管支架的通畅情况、血管内径及血流状态。②苏木精-伊红染色后观察管壁血栓附着情况、管壁内皮覆盖和管壁平滑肌细胞生长排列情况。③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血管壁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分布情况。结果:实验组14个人造血管早期吻合口轻度狭窄,后来管腔逐渐平滑,保持通畅,通畅率93.3%,对照组有6个发生狭窄、栓塞、破裂,通畅率60%。组织学及电镜检测实验组管腔面有完整内皮细胞覆盖,管壁中有较多平滑肌细胞,排列规则;对照组管壁见少量细胞,排列紊乱。结论:改性小肠黏膜下层仿生小口径人造血管修复动脉缺损效果满意。
- 韩本松范存义张菁薛锋朱龙章方程
- 关键词:仿生小口径人造血管动脉缺损
- 表面纳米仿生改性的组织工程血管支架材料对猪血液相容性的影响被引量:7
- 2006年
- 目的研究等离子体引发的小肠黏膜下层组织膜(SIS)表面纳米仿生改性对其血液相容性的影响。方法利用等离子体技术引发SIS膜表面纳米改性,通过扫描电镜检测SIS改性后表面纳米形态,并通过表面接触角和体外凝血时间检测,以及纳米改性后SIS管腔的长期通畅性和组织学检测来评价SIS膜的血液相容性。结果改性SIS膜表面呈现出“岛状”、“沟漕样”纳米仿生形态,水接触角降低,亲水性增强,表面自由能增大,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以及凝血酶时间TT明显延长,SIS小口径血管支架在6周仍保持通畅,组织学检测显示管腔内壁有完整的内皮覆盖。结论SIS膜表面通过等离子体进行纳米仿生改性,具有良好而持久的抗凝血性,表现出良好的血液相容性。
- 韩本松范存义刘生和
- 关键词:仿生学小肠黏膜组织相容性
- 微型支架多向拉伸构建及其支撑力学检测
- 2019年
- 背景:聚乳酸是一种性能良好的可降解高分子材料,被广泛应用于心血管支架、内固定钉-板等,对非晶态聚乳酸进行拉伸,可获得链取向和结晶结构,提高其力学性能。目的:探讨采用多向拉伸制备微型聚乳酸支架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分子质量为100 kD的聚乳酸制作环形支架基杆,在自制牵伸器内行多向热拉伸,拉伸倍数分别为0,0.5,1,1.5,2,2.5,支架拉伸后固定成形,采用张立法检测支架的径向支撑力,扫描电镜观察微型聚乳酸支架两端弯曲处基杆纵截面。结果与结论:(1)制备出直径0.5 mm(A组)和1 mm(B组)2种微型聚乳酸支架,基杆直径为0.08-0.1 mm,长度为6 mm;(2)拉伸工艺可显著提升聚乳酸微型支架的径向支撑性能,拉伸倍数越高支架的径向支撑力越强,在拉伸倍数为2时,支架的径向支撑力达最大值,但随着拉伸倍数的进一步增大,支架径向支撑力又有所下降;(3)扫描电镜显示,当拉伸倍数为0,0.5时,基杆内部单元结构排列更加紧密、规整,并逐步沿基杆轴向排列;当拉伸倍数为1时,结构单元呈现横向弯曲取向,但出现皱褶不平;当拉伸倍数为1.5,2时,弯曲取向进一步增强,并在新结构排列下恢复紧密和平整;当拉伸倍数为2.5时,结构单元毛糙不平,微结构破裂不均,甚至横向明显断裂;(4)结果表明,经多向拉伸可成形微型聚乳酸支架,拉伸倍数对支架性能影响很大,提高了支架取向度,拉伸倍数越高径向支撑力越强,具有小血管修复可靠的支撑强度。
- 韩本松薛锋莫秀梅
- 关键词:聚乳酸血管支架
- 体内不同环境对组织工程血管形成的影响
- 2009年
- 目的探讨体内不同环境对组织工程血管形成的影响。方法清洁级犬10只;切取一侧10 cm隐动脉,消化、离心收集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与Ⅰ型胶原蛋白凝胶均匀混合,种植于猪小肠黏膜下层(small in-testinal submucosa,SIS)组织膜表面,在直径3 mm聚乙烯管壁外包绕3层,制成管状组织工程支架20支。将支架分别植于犬皮下和套于股动脉管壁外,即皮下组、动脉周围组(n=10)。术后4周,取出培养组织行大体和组织学观察,并行组织工程血管形成评分及抗静水压检测。结果皮下组管腔结构不完整,内皮及平滑肌种子细胞增殖弱,SIS支架材料分解慢,腔面无内皮细胞覆盖;动脉周围组可见完整血管样结构形成,种子细胞生长增殖良好,管腔有完整内皮细胞覆盖,平滑肌细胞形态、分布良好。皮下组、动脉周围组组织工程血管形成总评分分别为(5.529±0.272)和(14.824±0.253)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静水压二组分别为(67.0±5.8)kPa和(247.0±3.5)kPa,动脉周围组与皮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体内不同环境对细胞增殖和组织工程血管形成有明显影响。
- 韩本松范存义薛锋徐雪荣王维才王一飞
- 关键词:体内环境血管形成动物
- 小口径组织工程血管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 2006年
- 栓塞是小口径血管(≤5 mm)植入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而管壁具有良好的生物活性及稳定的内皮细胞覆盖是小口径人工血管保持长期通畅的关键因素,组织工程技术使这些问题有望得到解决。文中对小口径血管组织工程相关方面:如种子细胞、血管支架、培养环境及生长调节的新进展进行了综述。
- 韩本松范存义
- 关键词:小口径血管
- 可吸收螺钉结合改良外固定支架治疗不稳定性肱骨干骨折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切开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粉碎性长斜形不稳定肱骨干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粉碎性长斜形肱骨干骨折患者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以及结合有羟基磷灰石表面涂层螺钉的外固定架进行治疗。结果36例经6~15个月随访,骨折均获临床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肩、肘关节功能评价按Rodriguez-Merchan标准:优28例,良6例,可2例,优良率91.9%,无感染、医源性骨折及周围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改良外固定支架结合有限切开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治疗,损伤小,结合羟基磷灰石表面涂层螺钉,提高了稳定性。
- 夏荣刚韩本松曾炳芳
- 关键词:肱骨骨折外固定器可吸收螺钉
- 仿生技术构建小口径人造血管被引量:2
- 2009年
- 目的:研究以改性猪小肠粘膜下层组织(SIS)为支架,利用仿生技术构建小口径人造血管的可行性。方法:自犬隐动脉分离出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与胶原蛋白凝胶均匀混合,分别种植于改性SIS膜表面,制成3 mm仿生三层人造血管为实验组;制成单层人造血管为对照组,分别植入修复15例犬双侧股动脉缺损,术后进行彩超、组织学检测和电镜检测鉴定。结果:植入12周,14个仿生人造血管保持通畅,通畅率93.3%,有血管样生物结构形成,管腔内壁有完整的内皮覆盖,管壁中层见大量平滑肌细胞;对照组通畅率60%,有少许内皮细胞覆盖。结论:仿生小口径人造血管具有良好的血液相容性,并能在体内保持良好通畅性,修复动脉缺损效果满意。
- 韩本松范存义张菁薛锋
- 关键词:仿生技术人造血管
- 低温等离子体肝素化改性后小肠黏膜下层的血液相容性及其构建小口径血管的可行性(英文)被引量:1
- 2008年
- 背景:栓塞是小口径血管植入后失败的主要原因,目前常常对血管支架材料进行抗凝改性,以期提高其血液相容性,从而提高血管的有效通畅性。目的:观察低温等离子体肝素化改性后的内植物修复材料小肠黏膜下层的血液相容性,并探讨其体内构建小口径血管的可行性。设计:单一样本实验。单位: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上海市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材料:实验于2006-01/10在上海市四肢显微外科研究所实验室进行。小肠黏膜下层来自农场猪。方法:①改性:将猪小肠黏膜下层用氩等离子体处理器照射处理,氩气流量20mL/min,照射时间分别为0,2,4,6,8,10,12,14s,接着浸入肝素钠溶液24h。②体内抗凝血实验:将20条狗分为2组,分别植入经过改性或未改性的小肠黏膜下层缝合成的3mm口径血管支架,与股动脉直接吻合,观察6周。主要观察指标:①血液相容性检测:通过扫描电镜观测表面形态,并通过液滴接触角、凝血时间及血小板黏附实验检测小肠黏膜下层改性前后的抗凝性。②体内抗凝血:通过彩色多普勒和组织学检测,评价血管支架直接在体内循环血流下的长期通畅性和形成血管的可行性。结果:①改性小肠黏膜下层膜表面呈现出均匀的微结构改变,随着等离子体照射时间增加,表面液滴接触角降低;改性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酶时间延长;血小板黏附减少。②植入体内后未改性小肠黏膜下层血管支架3d内栓塞,改性组在6周内仍保持通畅,管腔内表面有完整内皮细胞覆盖。结论:经低温等离子体肝素化改性后小肠黏膜下层的亲水性、抗凝性有明显提高。
- 韩本松范存义刘生和莫秀梅
- 关键词:小肠黏膜下层血管移植低温等离子体抗凝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