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兰
- 作品数:32 被引量:155H指数:8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社会发展科技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沙格雷酯与西洛他唑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
- 目的:沙格雷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效果。方法:40名患者按1:1随机进人沙格雷酯治疗组(20例)和西洛他唑对照组(20例)。沙格雷酯用量为300mg/d,对照组西洛他唑100 mg/d共2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其组间...
- 昊心池施广德黄文龙方铭张晓兰
- 关键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沙格雷酯
- 文献传递
- 在中老年人群中2型糖尿病病程和FRAX评分之间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 探讨FRAX评分在与糖尿病病程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取278例糖尿病人群,并收集相关临床指标。通过FRAX公式计算2型糖尿病患者10年髋部骨折发生概率(PHF)和10年主要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PMOF)。研究2型糖尿病患者中FRAX与糖尿病病程之间的关系。 结果 发现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L 1-4 、股骨颈骨密度均无明显改变( P >0.05),而随着病程的增长,PMOF、PHF水平之间有区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随着病程的延长两者呈逐渐增大的趋势( P <0.05)。 结论 糖尿病病程与10年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概率之间有密切相关性。
- 高远俞海燕郭晓珍张晓兰黄文龙
- 关键词:骨质疏松FRAX2型糖尿病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血细胞减少症29例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08年
- 回顾性分析29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合并血细胞减少患者的临床资料。血细胞减少5例于甲亢治疗前出现、24例为行抗甲状腺药物治疗后出现。17例使用甲巯咪唑、7例服用丙硫氧嘧啶治疗,多发生于服药后半年内,与剂量相关。20例患者在血细胞上升后行^131I治疗甲亢,血细胞均稳定。提示血细胞减少多发生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早期,与药物种类、剂量有关,^131I对抗甲状腺药物所致血细胞减少症者的甲亢后续治疗较为安全。
- 张晓兰段宇张莉刘超
-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全血细胞减少
- 气阴两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研究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分析气阴两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研究。方法选取2017年3月-2018年6月收治的气阴两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7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39例,进行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各39例,实施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并未发生较大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空腹血糖和餐后2 h血糖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脂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血流变化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为气阴两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时,患者临床疗效较高、血脂水平有显著改善,且不良反应较少,有临床治疗价值。
- 方铭吴心池张晓兰
-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治疗二甲双胍
- 应用自我血糖监测评估血脂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与血糖波动的关系
- 2014年
- 目的:应用自我血糖监测(SMBG)的方法评估下分析血脂正常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与血糖波动的关系。方法174例入选患者根据下肢动脉超声结果分为三组院内膜正常组61例;内膜增厚组55例;斑块组58例。进行1次/w自我血糖监测,观察3月,收集数据。结果下肢动脉内膜增厚组和斑块组驻MMBG、MPMG明显高于内膜正常组(P<0.01);斑块组驻MMBG、MPMG也明显高于内膜增厚组(P<0.05);内膜增厚组和斑块组下肢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与驻MMBG、MPMG均呈正相关(=0.382、0.353;0.437、0.396,<0.05)。结论血脂正常的T2DM患者下肢动脉硬化与血糖波动相关,血糖波动可能促进下肢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SMBG能及时准确地反映T2DM患者的血糖波动,提示SMBG是评估血糖波动的实用方法。
- 俞海燕郭晓珍张晓兰唐伟
- 关键词:2型糖尿病下肢动脉硬化血糖波动自我血糖监测
- 沙格雷酯与西洛他唑治疗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临床对照研究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观察沙格雷酯治疗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的效果。方法 40例患者按1:1随机进入沙格雷酯组(20例)和西洛他唑组(20例)。沙格雷酯用量为300mg/d,西洛他唑100mg/d,共两个月。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及其组间下肢血管病变、神经病变的症状、无痛行走距离、能耐受疼痛的最大行走距离和踝/肱血压指数(ABI)。结果沙格雷酯组主观症状明显改善,最大行走和无痛行走距离、ABI及足背动脉血管流速均显著增加。结论沙格雷酯对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 吴心池施广德黄文龙张晓兰方铭
- 关键词: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沙格雷酯西洛他唑
- 2型糖尿病患者踝肱指数与下肢动脉病变危险因素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0
- 2010年
- 目的研究踝肱指数(ABI)与2型糖尿病(T2DM)下肢动脉病变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根据ABI值将300例T2DM患者分为3组,A组ABI≤0.9,B组0.91.3,比较3组代谢指标及下肢血管斑块情况。结果 ABI异常者(A组+C组)78例,A、C组与B组比较,年龄、糖尿病病程、HbA_1c、尿白蛋白肌酐比(UAlb/Cr)、LDL-C均显著高于B组(P均<0.05)。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和糖尿病病程是ABI独立的影响因素。血管彩超显示A组较B组斑块病变程度严重,动脉狭窄率高,而C组则以弥漫性斑点状病变为主。结论 ABI是诊断T2DM下肢动脉病变的一项简便而有效的检查方法,年龄、糖尿病病程、高血糖、高UAlb/Cr、高LDL-C为下肢动脉病变的主要危险因素,年龄和糖尿病病程是ABI独立影响因素。
- 施广德张晓兰殷雪莲邹铃
- 关键词:踝肱指数下肢动脉病变
- 丙基硫氧嘧啶诱导的ANCA相关性系统性小血管炎与IgA肾病被引量:1
- 2008年
- 抗甲状腺药物丙基硫氧嘧啶(PTU)可引起针对多种靶抗原的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ANCA)阳性,进而导致系统性小mL管炎(AASV),最常累及肾脏,多表现为寡免疫复合物型急进性肾小球肾炎。IgA肾病以肾小球系膜区IgA沉积为特点,ANCA刚性可能是其预后不良的一个指标,但目前尚无证据表明PTU致ANCA阳性可引起IgA肾病,多数学者仍认为两者是并存的关系。
- 张晓兰段宇
- 关键词:丙基硫氧嘧啶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小血管炎IGA肾病
- 两种自身免疫性低血糖的临床特征比较分析
- 2021年
- 临床一直采用Hirata 标准诊断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标准指出在没有使用外源性胰岛素的条件下,产生自发低血糖、高水平的血清免疫活性胰岛素,及产生对抗高效价的人类胰岛素的抗体,即可判定为此病。目前,临床对此疾病还缺少足够认知,但是此病发作后,不及时治疗就会致患者死亡。本文分析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的特点、引发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的药物、治疗与预后情况,以期为临床可借鉴的参考数据。
- 张晓兰
-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低血糖
-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评估血脂正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CGMS)评估血脂正常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血糖波动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125例入选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三组:内膜正常组46例,内膜增厚组39例,斑块组40例。应用CGMS连续监测72h,计算平均空腹血糖(MFBG)、平均餐后2h血糖(MPBG)、平均血糖(MBG),血糖水平标准差(SDBG)、平均血糖波动幅度(MACE)、血糖波动最大幅度(LACE)和低血糖时间比(血糖〈3.9mmol/L),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结果三组间MFBG、MB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内膜增厚组和斑块组MAGE、SDBG、LACE、MPBG、低血糖时间比明显大于内膜正常组(P〈0.05);斑块组MAGE、SD、LAGE、MPBG大于内膜增厚组(P〈0.05),但两组低血糖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血脂正常的T2DM患者颈动脉硬化与血糖波动相关,血糖波动可能促进颈动脉硬化的发生与发展。
- 郭晓珍俞海燕张晓兰
- 关键词:2型糖尿病颈动脉硬化动态血糖监测系统血糖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