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作者详情>张菁菁

张菁菁

作品数:5 被引量:2H指数:1
供职机构:北京电影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艺术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3篇电影
  • 2篇表演
  • 1篇大学女生
  • 1篇导演
  • 1篇德育
  • 1篇电影表演
  • 1篇电影人
  • 1篇电影运动
  • 1篇动作性
  • 1篇艺术
  • 1篇艺术手段
  • 1篇影人
  • 1篇影视
  • 1篇影视表演
  • 1篇中国梦
  • 1篇社会革命
  • 1篇生活化
  • 1篇树人
  • 1篇思政
  • 1篇主题

机构

  • 5篇北京电影学院
  • 1篇浙江传媒学院

作者

  • 5篇张菁菁
  • 1篇张汝杰
  • 1篇逄婧
  • 1篇徐刚

传媒

  • 2篇当代电影
  • 1篇电影文学
  • 1篇今传媒
  • 1篇科研成果与传...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16
  • 1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中国梦”主题电影表演趋势研究
2016年
任何一个时代的电影都带有这个国家,在特定时代下的独特文化的印记,在这个意义上,电影正是传播文明形象,进行文化交流碰撞最有效的艺术形式。中国梦主题影片中,优秀演员的表演将艺术审美和生活真实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本篇论文聚焦于"中国梦"主题的电影表演研究,探究其代表电影中演员塑造角色成功的原因所在,同时对未来既符合观影审美,又符合表演规律的华莱坞电影表演趋势进行展望。
张汝杰张菁菁徐刚
关键词:中国梦影视表演
动静之间:约翰·福特导演电影的动作性研究
2024年
约翰·福特的作品常以异乡异客和陌生土地为背景,展现主人公的运动轨迹与成长变化,反映了美国历史、文化和社会的多样性,并巧妙地将“动”与“静”结合,通过微妙的动作性元素的运用,展现出超越实际功能和象征意义的纯粹视觉动态。优美的影像与节奏赋予了运动超越具象的内涵,展现了纯粹运动的主题;主观动态感受的动静结合模式与大部分西部片的传统意识形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走走停停的角色状态展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生命视角,富有节奏与秩序的镜头揭示了荒野与文明之间的复杂关系,以及这两种价值体系之间的紧张对立。
逄婧张菁菁
关键词:电影运动西部片动作性
艺术与德育交融——高校表演基础教学中的“课程思政”探索
2024年
本文探讨了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重要场合对思政课程建设做出明确要求的背景下,高校表演基础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融合与实践。文章概述了表演基础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概况,包括教学目标的确定以及思政元素融入教学的方法探索。文章还阐述了课程思政融入表演基础教学后的成果,如明确了建设目标,将思政元素科学地融入教学设计安排等。文章提出了创新教学思路,如坚持德育为先,深入挖掘作品思政元素,并面对面进行思政育人;同时创新课程内容,引导学生关注劳动人民和奉献精神,紧跟社会热点,关注传统文化和当代英雄,观察体验和创作要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和人民在一起,一切为了人民。展望未来,表演基础教学中的“课程思政”将继续深化,为培养具有优秀文化素质和道德品质的艺术工作者贡献力量。
张菁菁
关键词:高校立德树人
生活化表演 隐藏的艺术被引量:2
2011年
《蔚蔚之歌》通过对刚毕业的大学女生蔚蔚与她的同学们就职和创业经历的讲述,向80后的大学生和就职者们说明了就职、工作或者创业都应当脚踏实地,应当以自己的方式从生活的艰辛、社会的压力中寻求平衡与快乐,从目标的迷惘、爱情的苦涩中寻求理想和真爱,从而在青涩、幼稚中逐渐成熟、成长起来,找到人生的定位,真正走向属于自己的人生征途!
张菁菁
关键词:生活化表演艺术大学女生就职80后
“见微知著”——细节的魅力
2012年
《延安电影团》的最大特点就是以黑白与彩色影像交替,采用纪录片与演员饰演相组接的方式,让历史人物与现实中的演员在画面中并存,用这种朴素、纪实的艺术手段来刻画人物,反映生活。影片的主演们用敬畏历史的态度,以质朴而深情的表演,再现了吴印成及其战友们在延安投入到抗日爱国火热斗争中的点滴,展示了这些极具书卷气的革命青年单纯的向往革命的精神风貌,成功塑造了老一代电影人的热血形象。该片从小处着手,大处着眼,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革命进程。延安电影团在中国革命历史上是一个很小的单位,从它的成长着手,反映和传达社会革命巨大的变化。同样,演员们的表演也从小处入手,着重以细节的表演展现细腻的人物关系,表达丰富的人物情感,体现典型的人物性格。
张菁菁
关键词:社会革命电影人彩色影像刻画人物艺术手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