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天斌

作品数:510 被引量:3,754H指数:28
供职机构:成都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通部西部交通建设科技项目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建筑科学交通运输工程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293篇期刊文章
  • 164篇专利
  • 37篇会议论文
  • 9篇科技成果
  • 3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21篇建筑科学
  • 134篇交通运输工程
  • 112篇天文地球
  • 22篇自动化与计算...
  • 21篇水利工程
  • 19篇文化科学
  • 10篇矿业工程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理学
  • 2篇化学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174篇隧道
  • 81篇地质
  • 54篇围岩
  • 48篇滑坡
  • 48篇边坡
  • 45篇岩爆
  • 38篇公路
  • 36篇地应力
  • 36篇应力
  • 29篇岩体
  • 27篇隧道围岩
  • 23篇岩石力学
  • 23篇隧道工
  • 23篇隧道工程
  • 23篇微震
  • 22篇地质灾害
  • 21篇数值模拟
  • 21篇值模拟
  • 20篇灾害
  • 18篇地震

机构

  • 495篇成都理工大学
  • 14篇四川省交通运...
  • 13篇同济大学
  • 12篇中铁二院工程...
  • 11篇四川藏区高速...
  • 8篇西南交通大学
  • 7篇东南大学
  • 5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四川高速公路...
  • 5篇四川巴陕高速...
  • 4篇中国科学院
  • 4篇西华大学
  • 4篇重庆交通科研...
  • 4篇四川雅西高速...
  • 4篇四川达渝高速...
  • 3篇成都地质学院
  • 3篇宁波大学
  • 3篇长安大学
  • 3篇四川大学
  • 3篇湖南省交通规...

作者

  • 506篇李天斌
  • 67篇陈国庆
  • 53篇孟陆波
  • 45篇马春驰
  • 35篇王兰生
  • 29篇任洋
  • 24篇张航
  • 21篇高美奔
  • 19篇李育枢
  • 17篇赵其华
  • 16篇徐进
  • 16篇宋涛
  • 15篇沈军辉
  • 13篇许强
  • 13篇徐林生
  • 13篇蔡国军
  • 12篇付小敏
  • 11篇李永林
  • 11篇周雄华
  • 11篇徐华

传媒

  • 30篇岩石力学与工...
  • 27篇地质灾害与环...
  • 24篇工程地质学报
  • 19篇现代隧道技术
  • 19篇岩土力学
  • 13篇中国地质灾害...
  • 10篇水文地质工程...
  • 10篇成都理工大学...
  • 9篇岩土工程学报
  • 7篇铁道建筑
  • 6篇公路
  • 5篇地下空间与工...
  • 4篇水土保持研究
  • 4篇岩土工程技术
  • 3篇水力发电
  • 3篇长江科学院院...
  • 3篇煤田地质与勘...
  • 3篇成都理工学院...
  • 3篇地质力学学报
  • 3篇煤炭学报

年份

  • 20篇2024
  • 39篇2023
  • 35篇2022
  • 21篇2021
  • 25篇2020
  • 26篇2019
  • 29篇2018
  • 15篇2017
  • 29篇2016
  • 26篇2015
  • 19篇2014
  • 21篇2013
  • 14篇2012
  • 22篇2011
  • 9篇2010
  • 24篇2009
  • 20篇2008
  • 13篇2007
  • 12篇2006
  • 19篇2005
5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汶川地震触发大光包巨型滑坡基本特征及形成机理分析被引量:208
2008年
大光包—红洞子沟巨型滑坡是汶川地震触发的最大规模滑坡,其体积达7.42亿m3,堰塞坝高达690m,是我国已知的最大规模地震滑坡和最高的滑坡堰塞坝,也是目前全世界已知的为数不多的几个方量在5亿m3以上的超大规模滑坡之一,其高达690m的滑坡堰塞坝为目前世界最高的滑坡坝。滑坡位于发震断层上盘,距发震断裂——映秀—北川断裂不足7km。震前斜坡为三面切割的孤立型山脊,相对高差达1500m;斜坡岩层走向与坡面近于垂直,层面延展性极好,构成滑动面形成的基础。调查和分析表明,斜坡的临空条件和贯通性好的灰岩层面是滑坡产生的基础;而高强度和长持时强震地面运动是导致滑坡产生的根本因素。滑坡产生的机理和过程可分为以下4个阶段:即坡体震裂、松弛和解体阶段、高速溃滑阶段、震动堆积阶段、二次抛射和碎屑流堆积阶段。失稳高速下滑的坡体,形成了沿主滑方向长4.2km,宽2.2km的堆积体,高速流动的碎屑流越过下游侧风波岩山脊,沿红洞子沟形成了长1km的碎屑流堆积区。
黄润秋裴向军李天斌
地质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改革与实践被引量:4
2010年
本文探索了新形势下地质工程创新人才的培养理念,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教学团队建设和四项管理机制等措施全面构建了该专业的培养体系,并据此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推进学科建设,构建了"一三五"实践教学体系,并且通过一系列的平台建设使得该培养体系得以实现。
许强巨能攀李天斌陈礼仪王兴平
关键词:地质工程
瓦斯沟至康定段铁路崩塌落石灾害发育分布规律研究被引量:1
2020年
瓦斯沟-康定段铁路崩塌落石灾害突出,严重威胁下部铁路施工及后期运营安全,同时也为铁路选线带来了巨大困难。为探究该区域崩塌落石灾害发育分布规律,本文根据遥感解译、无人机航拍和实地调查,从灾害的高程、坡度坡向、坡体结构和断层距离四个方面,采用贡献率法分析灾害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高程主要分布在2000~2500 m,坡度坡向优势方向为245°∠58°,平面分布主要沿瓦斯沟两岸分布,坡体结构主要是似层状顺向坡,与断层相距2 km为敏感区域。此研究结果可为川藏铁路选线提供一定的依据和科学参考。
王剑锋李天斌曾鹏陈伟王栋
关键词:工程地质崩塌落石铁路选线
千枚岩隧道的围岩大变形风险判别方法、装置及产品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千枚岩隧道的围岩大变形风险判别方法、装置及产品,涉及岩石力学领域。本发明实施例中,基于Hoek‑Brown准则,通过引入岩体块度指数系数RBI和岩块损伤指数VI来对软岩的GSI的取值进行量化,采用剩...
李天斌马俊杰陈超彭丰代坤坤
汶川特大地震中山岭隧道变形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209
2008年
汶川大地震造成位于震中附近的都江堰-汶川公路多座隧道严重受损。本文通过现场调研、资料收集与分析,将地震区山岭隧道变形破坏的基本类型概括为洞口边坡崩塌与滑塌、洞门裂损、衬砌及围岩坍塌、衬砌开裂及错位、底板开裂及隆起、初期支护变形及开裂等。分析其影响因素,认为发震断裂的次级断层、基覆界面、洞口不稳定斜坡、高地应力环境下的软弱围岩对隧道强烈震害具有控制作用。以汶川地震给予隧道抗震的启示,建议强震区的山岭隧道应将洞口边坡防护、洞口明洞和洞门结构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综合设计,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可能采用削竹式洞门结构;隧道穿越活动断裂带的次级断层时在其两侧一定范围内二次衬砌应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基覆界面、围岩软岩与硬岩之间的过渡地带、围岩质量突变地带等应采用改善围岩力学性质且让其渐变的措施进行处理。
李天斌
关键词:汶川地震山岭隧道震害影响因素
四川巴中市南龛斜坡变形破坏机制分析与稳定性评价被引量:5
2002年
在研究南龛斜坡自然地质环境条件、岩土物理力学参数以及现场勘探测试的基础上 ,采用地质分析、半定量的弹塑性有限元分析、定量的极限平衡法分析、因素敏感性分析以及可靠性分析等方法 ,分析了斜坡的成因机制和稳定性 ,并计算了其破坏概率。作者们认为该斜坡变形破坏的地质力学模式为溜滑 -蠕滑 -拉裂型 ;坡面上雨水入渗是斜坡溜滑、蠕滑、拉裂变形破坏的主导诱发因素。计算结果表明就整体而言 ,斜坡无论在天然和饱水状态都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宏观上斜坡还不具备大规模滑动的条件 ;但在饱水状态下 。
许向宁李天斌熊顺聪
关键词:斜坡弹塑性有限元分析
高填方边坡土工离心模型测量控制系统
本发明公开了高填方边坡土工离心模型测量控制系统,涉及测量技术领域,包括测量点坐标获取单元、比较单元、数据存储单元和结果输出单元,测量点坐标获取单元用于获取模型箱内测量点的测量三维坐标数据(Xt,Yt,Zt),比较单元将测...
任洋李天斌
文献传递
垫邻路特长隧道地质灾害的预防
沪蓉国道主千线垫邻高速公路明月山和铜锣山隧道均为特长公路隧道,是该高速公路段的控制性工程,由于受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和外动力等地质条件的影响,隧道区岩溶较发育、并穿越煤系地层、断层带和层间挤压破碎带等,施工中随时可能发生涌...
李永林李天斌兰富安
关键词:公路隧道地质灾害
文献传递
G317线薛城隧道软岩大变形机制及处治措施研究被引量:5
2018年
针对我国西部广泛分布的千枚岩隧道大变形问题,该文以薛城隧道为例,对薛城隧道变形段进行了大量的调查研究,通过地质分析、试验检测等,对其变形影响因素、力学机制及支护技术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对该隧道拱部结构病害和路面仰拱病害进行了处治。能有效地解决薛城隧道的变形问题,为相同地层内的隧道施工及后期运营提供有益的参考。
王军李天斌程强赵虎
关键词:软岩大变形处治措施
隧道围岩分级特征智能识别及可视化研究
2024年
准确、快速获取隧道围岩级别对工程设计、施工及运营意义重大。结合多个四川高速公路隧道项目,共采集7000余张隧道掌子面图像,并利用数据增广方法将数据集扩充至20000余张。按节理裂隙特征、风化卸荷情况、地下水发育情况3种像特征对数据集进行分类标注,并按8:2的比例划分为训练集与验证集。结合深度学习方法,实现掌子面围岩分级特征参数提取识别。搭建了VGG系列、ResNet系列、DenseNet系列、GoogleNet、InceptionV3等卷积神经网络分类模型,并引入准确率、查准率、召回率及F1值等多种评价指标对比分析多种卷积神经网络分类模型的围岩特征(掌子面图像的节理裂隙特征、风化卸荷特征以及地下水发育特征)识别效果。研究结果显示基于DenseNet模型分类识别效果最好,分类准确率分别为:围岩节理裂隙特征87.5%,风化程度特征90%,地下水发育程度特征91.5%,且各特征的F1值均在0.789以上,最高为0.944,平均值为0.852。此外,对DenseNet系列分类模型进行可靠性验证,基于CAM以及Grad-CAM对模型进行分类决策可视化研究分析,分类决策热力图结果显示分类结果与标签特征的强度、位置及范围强相关,为掌子面围岩智能分级提供一定的可解释性,同时也证明了分类模型的预测效果理想。研究成果为利用深度学习进行围岩特征提取提供了新思路。
陈卫东李天斌黄音昊杨罡王皓肖华波
关键词:卷积神经网络模型可视化隧道掌子面
共5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