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部弥散痛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意义及其神经解剖学原理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腰部弥散痛症状对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诊断意义并分析其原理。方法前瞻调查2010-01-2013-12我科收治的初步诊断为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164例,所有患者均行椎间盘造影,术前记录其有无腰部弥散痛。统计椎间盘造影阳性及阴性者,各自的有、无腰部弥散痛的例数。结果 164例中椎间盘造影者阳性129例(78.7%),造影阳性者中有腰部弥散痛者95例(73.6%),无腰部弥散痛者34例(26.4%)。在164例椎间盘造影者有腰部弥散痛者106例(64.6%),其中椎间盘造影阳性者95例(89.6%)。164例椎间盘造影者中无腰部弥散痛者58例(35.3%),其中椎间盘阴性者24例(41.4%)。不同节段腰椎间盘之间灵敏度和特异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部弥散痛症状在椎间盘源性腰痛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符合腰椎间盘神经传入理论和牵涉痛理论,对椎间盘源性腰痛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单建林 王飞 杜培 单忠林 李放关键词:椎间盘源性腰痛 症状 椎间盘造影 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症状及其神经解剖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0 2016年 目的 分析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的症状及其神经解剖学机制,探讨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症状学诊断的理论依据.方法 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289例,根据MRI为单节段椎间盘病变的164例纳入研究,男99例,女65例;年龄19~60岁,平均42岁.对所有患者行腰椎间盘造影,术前记录有无符合腰椎间盘神经传入理论的各种症状,即腰部弥散痛、髂后痛、髋外侧痛、腹股沟区痛和下腹痛,术后统计椎间盘造影阳性者各症状的发生率、有症状者椎间盘造影的阳性率(相当于根据该症状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灵敏度)、无症状者椎间盘造影的阴性率(相当于该症状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特异度).结果 164例中椎间盘造影阳性者129例(78.7%).造影阳性者中腰部弥散痛者95例(73.6%)、髂后痛者99例(76.7%)、髋外侧痛者58例(45.0%)、腹股沟区痛者29例(22.3%)、下腹痛者24例(18.6%).有腰部弥散痛、髂后痛、髋外侧痛、腹股沟区痛及下腹痛症状者椎间盘造影阳性率分别为89.6%、90.8%、90.6%、90.6%及92.3%,即腰部弥散痛、髂后痛、髋外侧痛、腹股沟区痛、腹股沟区痛各症状诊断椎间盘源性疼痛的灵敏度分别为89.6%、90.8%、90.6%、90.6%和92.3%.结论 腰部弥散痛、髂后痛、髋外侧痛、腹股沟区痛和下腹痛等症状出现于腰椎间盘源性疼痛中符合腰椎间盘神经解剖原理,因而在腰椎间盘源性疼痛诊断中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单建林 杜培 王飞 单忠林 李放 孙天胜关键词:椎间盘 腰痛 神经解剖学 无神经功能障碍胸腰段屈曲牵张型损伤: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比较研究 目的 分析比较无神经功能障碍胸腰段屈曲牵张型损伤行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和开放融合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至2013年间,我院进行手术治疗获得一年以上随访的无神经功能障碍屈曲牵张型损伤患者45例,分为2组,经... 张志成 高维涛 杜培 孙天胜关键词:胸腰椎 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改良胸膝卧位与常规俯卧位对L_5/S_1椎间孔高度及穿刺时间的影响 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入路经皮内窥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transforaminal discectomy,PETD)中不同体位下L_5/S_1椎间孔的高度变化及手术穿刺时间。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5月-2015年5月采用改良胸膝卧位及2013年6月-2014年4月采用常规俯卧位行PETD治疗的L_5/S_1椎间突出患者资料各30例。记录不同体位下穿刺时间,术中、术后并发症;测量椎间孔高度;计算椎间孔开大率。结果所有患者均在局部麻醉下顺利完成手术。常规俯卧位患者出现术后感觉迟钝1例。2种体位穿刺时间、椎间孔高度比较,改良胸膝卧位穿刺时间更短、椎间孔高度更大。改良胸膝卧位椎间孔平均开大率为57.0%。结论 L_5/S_1节段行PETD常规采用改良胸膝卧位,可显著增加椎间孔高度,降低穿刺放置通道的难度并降低出口根损伤概率,同时可以提高患者体位耐受性并减少术中镜下出血。 任大江 杜培 张思萌 文天林 张志成 李放关键词:椎间盘移位 无神经功能障碍胸腰段屈曲牵张型损伤: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分析比较无神经功能障碍胸腰段屈曲牵张型损伤行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和开放融合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2013年间,本院进行手术治疗获得1年以上随访的无神经功能障碍屈曲牵张型损伤患者45例,分为2组,经皮椎弓根螺钉治疗组和开放手术组。对比分析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切口疼痛;测量并比较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后凸角度及术后损伤节段中柱高度,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结果]手术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2)。术中出血量经皮组明显低于开放组(P=0.00〈0.05)。术后切口疼痛在术后第2 d,开放组明显高于经皮组(P=0.01〈0.05),但在出院时两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50)。开放组住院时间长于经皮组(P=0.04〈0.05)。两组术前后凸畸形(P=0.36)及伤椎前缘高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5),术后1个月(P=0.70和P=0.23)及术后12个月(P=0.69和P=0.86)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较术前明显缓解。术后损伤运动节段中柱高度两组间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46)。术后无神经功能障碍及切口感染,随访期间内固定位置良好,无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具有出血少、术后疼痛轻、住院时间短的优点,可以作为无神经功能障碍胸腰段屈曲牵张损伤的一种治疗选择。 张志成 李放 任大江 杜培 李连华 孙天胜关键词:胸腰椎 无神经功能障碍胸腰段屈曲牵张型损伤:经皮与开放椎弓根螺钉固定的比较研究 [目的]分析比较无神经功能障碍胸腰段屈曲牵张型损伤行经皮椎弓根螺钉技术和开放融合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至2013年间,我院进行手术治疗获得一年以上随访的无神经功能障碍屈曲牵张型损伤患者45例,分为2组... 张志成 高维涛 杜培 孙天胜关键词:胸腰椎 桥式运动对腰椎融合手术术后椎间隙高度影响的影像学观察 被引量:4 2014年 腰背肌锻炼在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在防治腰椎间盘突出症中,应重视腰背肌锻炼的重要性[1].桥式运动是锻炼腰背肌力量的经典运动.对于腰椎退行性病变的患者,增强腰背肌力量、恢复脊柱稳定性是非常必要的.但一些学者认为桥式运动会引起腰椎后伸,使椎间产生微动,会影响融合效果.进行腰椎融合手术的患者是否早期进行桥式运动已经成为脊柱外科康复工作者关心的一个话题. 王崇伟 叶超群 刘秀梅 杜培关键词:桥式运动 椎间隙高度 融合手术 影像学观察 腰背肌锻炼 腰椎退行性病变 Quadrant微创通道下单侧开窗减压与开放减压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比较微创通道下单侧椎板开窗减压术与开放减压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对2008年3月至2011年2月手术治疗的8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A、B两组,A组32例,采用微创通道下单侧椎板开窗椎管减压术治疗,男13例,女19例;平均年龄(56.31±4.31)岁;减压1个节段23例,2个节段9例.B组50例,采用开放减压内固定术治疗,男18例,女32例;平均年龄(57.53±4.28)岁;减压1个节段38例,2个节段12例.术前术后均采用视觉分析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残损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腰痛、腿痛和行走耐受性(行走距离和耐受程度).结果:82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2.8个月(10.9~43.4个月),两组患者在年龄、狭窄节段、术前腰腿痛VAS和ODI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A组手术时间比B组短,出血量、住院时间、恢复日常生活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方面比B组少.并发症方面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微创单侧椎板开窗减压术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微创、有效的手术方式,可以在保留后方稳定结构的前提下使神经结构得到充分减压,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恢复日常生活时间和住院费用等方面有明显优势,可在把握严格手术适应证的前提下作为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特别是老年患者的主要手术方法. 文天林 刘秀梅 杜培 张天阳 王飞 李放关键词:腰椎 椎管狭窄 脊柱融合术 小切口经Wiltse入路Dynesys植入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初步研究 目的:观察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Wiltse入路Dynesys植入、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可行性的初步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12月-2015年4月间,采用后正中小切口经双侧Wiltse入路Dynesy... 张志成 高维涛 杜培 李放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非融合技术 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内固定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效果观察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微创经椎间孔入路腰椎融合内固定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ni-TLIF)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 2008年3月—2011年2月收治退变性腰椎管狭窄94例,按手术方式分为Mini-TLIF组(A组)44例和开放减压内固定组(B组)50例,观察两组手术一般情况和并发症发生情况,评价腰痛和腿痛视觉分析量表(visual analog scale,VAS)、Oswestry功能残损量表(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分改善情况。结果与B组比较,A组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少、住院时间和恢复日常生活时间短、住院费用高(P<0.05)。两组末次随访腰痛、腿痛VAS和ODI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两组术后末次随访腰痛、腿痛VAS、ODI评分和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ini-TLIF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创伤小,住院时间和恢复日常生活时间短。 文天林 张天阳 王飞 杜培关键词:椎管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