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鑫丹
- 作品数:21 被引量:36H指数:4
- 供职机构: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医学会临床科研基金浙江省医药卫生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连续硬膜外镇痛对带状疱疹疗效及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2023年
- 目的观察连续硬膜外镇痛及神经阻滞治疗带状疱疹的效果,并探讨其对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期间就诊于疼痛科的带状疱疹患者61例,采用数字随机法随机分为两组,神经阻滞组(A组)31例,予行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镇痛治疗;连续硬膜外组(B组)30例,予行连续硬膜外镇痛治疗。分别记录治疗前1 d,治疗后1 d、3 d、5 d、7 d、3个月两组患者的数字疼痛评定量表(NRS)评分,并于治疗前1 d、治疗后3 d采集患者静脉血,用于检测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含量。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N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NRS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 d、3 d、7 d后,B组患者NRS评分低于A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5 d、3个月后,B组患者NRS评分低于A组,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3 d外周血CD_(3)^(+)、CD_(4)^(+)T细胞的含量高于治疗前,CD_(8)^(+)T细胞的含量低于治疗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连续硬膜外镇痛及神经阻滞治疗对带状疱疹均有较好的疗效,但连续硬膜外镇痛的效果更有效、平稳,两种治疗方法均可改善带状疱疹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水平。
- 朱国能杜鑫丹徐露露姜铁军赵文胜
- 关键词:连续硬膜外镇痛带状疱疹疗效T淋巴细胞亚群
- 经食管监测脉搏氧饱和度在开胸手术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观察胸科手术中经食管监测脉搏氧饱和度(SteO_2)的敏感性及准确性。方法选择80例择期行全身麻醉下开胸手术单肺通气患者,诱导插管后于食管中下段放置带气囊氧饱和度探头并监测SteO_2,将气囊充气,按不同压力作用于探测部位食管壁,分为C组(0cmH_2O)、S_1组(20 cmH_2O)、S_2组(40 cmH_2O)、S_3组(60 cmH_2O),每组20例患者。所有患者采用降低分钟通气量(VT=6ml/kg、RR=10次/min)及吸入30%氧浓度方式,观察各组血氧饱和度(SpO_2)及SteO_2下降至95%、91%的时间,同时测动脉血氧饱和度(SaO_2),记录各组SteO_2信号干扰次数和并发症。结果所有患者成功监测SteO_2信号。与C组(气囊未充气)比较,气囊充气后的S_1、S_2和S_3组信号干扰减少(P<0.05)。在发生低氧时,各组SteO_2提前发生SpO_2下降,C组SteO_2降至95%表现最灵敏,与S_2、S_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S_1组SteO_2降至91%,与S_2、S_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SaO_2作为标准值,当SpO_295%时,C组SteO_2偏差发生率较S_2、S_3组增加(P<0.05),SpO_291%时,C、S_1组SteO_2偏差发生率较S_2、S_3组增加(P<0.05)。结论 SteO_2可作为一种血氧饱和度监测途径,更早地对低氧的发生进行预警。因为不同食管壁表面压力对测得的结果有影响,为排除食管壁内静脉血流干扰,气囊压力在40cmH_2O时较合理,且测得的数值接近于SaO_2。
- 杜鑫丹曲丕盛万海方黄丽霞陶凡
- 关键词:全身麻醉单肺通气
- 三叉神经半月节的解剖及其CT与MRI图像融合的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研究三叉神经的解剖及多模态影像融合,以期为三叉神经痛的临床微创介入治疗策略提供依据。方法解剖三叉神经大体结构及其与毗邻结构的位置关系,并分别用计算机体层摄影术和核磁共振成像术对三叉神经进行成像,然后进行CT/MRI图像融合。结果三叉神经半月节位于颅中窝硬脑膜外的Meckel腔内,节内三大分支神经纤维交织。CT只能清晰显示半月节毗邻的骨性结构而不能显示在体半月神经节,MRI正好相反,骨性结构显影模糊,但对三叉神经半月节所在Meckel囊和神经根均能清晰分辨,将CT/MRI图像融合即可使二者优势互补。结论基于三叉神经的解剖结构和位置,在半月节射频较难实现对三叉神经痛进行高选择性分支治疗;对三叉神经半月节球囊压迫治疗时,球囊导管应位于Meckel腔内,但不必置入Meckel囊,且球囊导管放置深度以远端平齐颞骨岩锥顶端为宜。
- 黄冰王晓明祝则峰杜鑫丹林慧丹曹刚姚明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图像融合三叉神经痛
- 血管旁入路闭孔神经阻滞在膀胱镜下肿瘤电切术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 比较腹股沟血管旁入路闭孔神经阻滞和经典入路闭孔神经阻滞,预防闭孔神经反射的操作可行性及效果。方法 选择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的患者40个样本,美国麻醉医师协会分级(ASA)Ⅰ~Ⅱ级,年龄35~91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血管旁入路组(V组,n=20)和经典入路组(T组,n=20)。闭孔神经阻滞前后分别测定阻滞侧大腿内收肌力量。记录每侧闭孔神经阻滞穿刺尝试次数、穿刺时间、穿刺过程中最高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穿刺后大腿内收肌群肌力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V组1次穿刺成功率明显大于T组(P〈0.01);V组闭孔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少于T组(P〈0.01);T组出现2例穿刺过程误入血管,调整后注药,V组未见误穿血管病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闭孔神经阻滞前后大腿内收肌力下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T组穿刺过程中最高VAS评分明显高于V组(P〈0.01)。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局麻药中毒、术后闭孔神经支配区域感觉异常及闭孔神经损伤等情况。结论 与经典入路比较,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腹股沟血管旁入路闭孔神经阻滞定位准确,调整次数少,操作时间短,且安全、舒适、有效。
- 杜鑫丹陶凡黄焱明
- 关键词:神经刺激仪闭孔神经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
- 超声定位穿刺无菌隔离装置
-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超声定位穿刺无菌隔离装置,它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满足穿刺手术操作部位的无菌手术要求等技术问题。本超声定位穿刺无菌隔离装置,包括能够固定于皮肤上的底座,所述的底座上侧连接有竖直向上延伸设置且用于隔开超声探...
- 曲丕盛余建明杜鑫丹
- 文献传递
- 硬膜下腔的解剖与麻醉的相关分析
- 目的:通过对硬膜下腔解剖形态的分析,从而为临床麻醉中所遇到的异常阻滞平面提供佐证,提醒麻醉医师在工作中时刻注意硬膜下腔的存在,及时认识到某些并发症是根源于硬膜下腔阻滞,尽可能避免出现硬膜下腔置管引起的严重危险境地。
...
- 杜鑫丹
- 关键词:硬膜下腔麻醉平面
- 文献传递
- 原发性面肌痉挛的临床诊治进展被引量:2
- 2022年
- 原发性面肌痉挛是一种与面神经有关的面肌运动障碍性疾病,多单侧发病。发作时面部肌肉呈无规律、不自主阵挛,可于情绪激动、精神紧张、面部随意运动时诱发或加重,严重影响日常工作及生活。近年国内外在该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鉴别诊断以及治疗方法上有较多新的研究,本文将围绕上述方面进行综述。
- 刘小兰徐双双杜鑫丹陈雅静黄冰
- 关键词:面部单侧痉挛肉毒杆菌毒素微血管减压术脉冲射频
- CT引导下经皮穿刺脊神经根射频热凝治疗肺癌体壁转移性疼痛16例
- 2024年
- 癌性疼痛是晚期肿瘤患者疼痛的主要因素之一。尽管早在40年前WHO就提出了“消除疼痛是医生的义务和患者的权力”,并在全球推广了“三阶梯”口服药镇痛方案[1],但仍有部分癌痛患者经正规口服给药治疗不能有效镇痛,被称为“难治性癌痛”[2]。因而,口服药以外的神经阻滞、神经毁损[3-4]或静脉给药、鞘内输注给药[5]等微创介入治疗手段应运而生。有研究证明,针对受累的内脏神经(腹腔神经丛)进行毁损性腹腔神经丛阻滞(neurolytic celiac plexus block,NCPB)可有效治疗癌性内脏痛[6],故推测针对受累的脊神经进行毁损也可治疗癌性体壁痛。本文通过收集16例癌性体壁痛患者,采用CT引导下经皮穿刺椎间孔受累脊神经根射频热凝治疗,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 赵娴张路芳张超梁杜鑫丹黄冰
- 关键词:癌性疼痛脊神经射频热凝CT引导
- Y型鞘内穿刺针
- 本实用新型涉及穿刺针技术领域,尤其具体涉及一种Y型鞘内穿刺针。包括金属材料制成的针身,所述的针身的针尾侧部设有与其连通且由金属材料制成的支管,且支管内端与针身连为一体式结构,所述的支管的中轴线与针身的中轴线之间的夹角角度...
- 赵文胜赵嘉铭杜鑫丹曲丕盛
- 文献传递
- 支气管镜检查用气道管理三通
-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支气管镜检查用气道管理三通。包括主管,所述的主管的前端分叉形成侧管,其中一个侧管与纤维支气管镜相接,且该侧管具有可关闭式开口,该侧管内还设有单向活瓣,所述的单向活瓣的开启方向...
- 赵文胜杜鑫丹张铁山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