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斌
- 作品数:10 被引量:22H指数:2
- 供职机构: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2
- 2007年
- 目的总结3D-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18例颅内动脉瘤或可疑动脉瘤病人进行常规2D-DSA检查后,再进行3D-DSA重建检查,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8例中,常规2D-DSA检出动脉瘤的患者13例,共15个动脉瘤;3D-DSA检出15例,共18个动脉瘤。结论3D-DSA较2D-DSA能提高对颅内动脉瘤有效的阳性率检出。
- 樊斌王忠张栋华李斌史伟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3D-DSA分析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评价3D-DS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43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常规2D-DSA检查后,再进行3D-DSA技术重建,对两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常规正侧位脑血管造影检出动脉瘤30例38枚,经3D图象处理后共检出动脉瘤33例46枚,检出率提高17.4%;同时发现AVM 3例,烟雾病4例。结论3D-DSA在脑动脉瘤等血管性疾病的临床诊断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与常规DSA相比,病变检出率较高,能提供更为丰富、准确、快捷的信息,较理想的显示了颅内病变与周边血管之间的关系,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病因诊断上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樊斌迁荣军
- 关键词:3D-DSA蛛网膜下腔出血动脉瘤
- 第四脑室囊虫病诊治体会
- 2007年
- 樊斌张秀卿张衍
- 关键词:蠕虫病第四脑室
- 经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性基底节脑出血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探讨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脑出血与常规手术治疗相比的疗效差别。方法:将基底节区脑出血病人随机分为标准组和时照组各30例,对两组病人采用两种不同的治疗方法,随访病人恢复情况,并使用ADL分级总结治疗效果。统计分析两组治疗结果间有无差异。结果:采用X^2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0.05,说明标准组患者的重残、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别。结论:改良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基底节区出血与常规手术治疗相比有明显优点,可以降低病人死亡率、重残率。
- 迁荣军樊斌
- 关键词:翼点入路显微手术基底节出血
- 垂体微腺瘤的早期诊断与手术治疗
- 目的:探讨垂体微腺瘤的早期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男性8例,女性22例,入院前、手术后第3-7天采用放免法测定血清内分泌激素的变化,并于术前进行影像学检查,然后行单鼻孔经蝶垂体瘤切除术,1例患者因鼻孔偏小而行唇下一鼻一蝶入...
- 樊斌
- 关键词:垂体微腺瘤手术疗法疗效评价
-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3D-DSA分析
- 近年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DSA)成为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病因诊断的主要手段,为下一步的病因治疗提供了必要的前提条件。我院自2004年9月采用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3D-DSA) 对43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进...
- 樊斌迁荣军
- 文献传递
- 血管网状细胞瘤手术治疗27例分析
- 2007年
- 樊斌
- 颅内动脉瘤显微直视手术24例报告被引量:3
- 2007年
- 目的总结颅内动脉瘤显微直视手术的治疗经验。方法统计近3年来显微直视手术夹闭颅内动脉瘤患者24例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及治疗效果。结果恢复良好17例,轻残4例,重残2例,死亡1例。结论手术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娴熟的显微操作技术获得理想的动脉瘤颈的显露。术中操作轻柔,施行控制性降压,暂时阻断载瘤动脉等措施可有效地预防动脉瘤术中破裂出血。
- 樊斌孙世远张秀卿迁荣军孙含蓄
-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显微神经外科
- 垂体微腺瘤的早期诊断与手术治疗被引量:2
- 2007年
- 樊斌
- 关键词:垂体微腺瘤手术治疗
- 儿童第四脑室肿瘤26例手术治疗体会被引量:2
- 2006年
- 樊斌张秀卿
- 关键词:第四脑室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