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佳 作品数:57 被引量:147 H指数:6 供职机构: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 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产前纵隔肿物胎儿期管理及新生儿期胸腔镜治疗初探 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 探讨产前诊断的胎儿纵隔肿物患儿胎儿期管理及新生儿期胸腔镜微创治疗的初期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应用胸腔镜手术治疗新生儿纵隔肿物6例的临床资料.本组患儿均由产前超声发现纵隔肿物,初诊孕16周-孕31周,平均25周.经个体化胎儿期管理,多学科会诊,产前诊断,除外染色体异常和其他脏器畸形.出生后术前均行CT或MRI检查,肿物直径1.7-5.7 cm,平均3.2 cm.手术日龄4-29 d,平均12.4 d.本组病例均实施胸腔镜肿物切除术,术中病理检查确诊.结果 经个体化精准胎儿期管理,患儿均顺利出生,并证实产前诊断准确.新生儿期肿物均完整切除,其中5例顺利完成胸腔镜纵隔肿物切除术,1例后纵隔未成熟畸胎瘤中转开胸.胸腔镜手术时间100-150 min,平均112 min.估计出血量1-5 ml,全胸腔镜手术无输血患儿.住院时间11-17 d.术后无并发症发生.病理报告:6例患儿中,纵隔食管源性囊肿1例,纵隔支气管源性囊肿2例,纵隔淋巴管瘤1例,前纵隔囊性成熟型畸胎瘤1例,后纵隔未成熟畸胎瘤1例.术后随访8-14个月,平均9.6个月,患儿健康生存,无复发.结论 明确的产前诊断,多学科会诊制度,个体化精准的胎儿期管理是患儿能够早期治疗的前提条件.适宜的纵隔肿物新生儿患者应用胸腔镜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新生儿较大的实性纵隔肿物应根据术中具体情况,必要时及时中转开胸. 王大佳 张志波 黄英 苏朋俊 张文果 李天宇 刘彩霞 王维林关键词:纵隔肿物 胎儿 胸腔镜 新生儿 产前诊断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后肠狭窄5年回顾 目的 进一步分析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后肠狭窄临床特点.方法 对我院2009 年6 月至2014 年6 月收治的35 例NEC 后肠狭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临床表现分为两型:Ⅰ型:早期有NEC 病史共26 ... 苏朋俊 张志波 黄英 王大佳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相关基因筛选、表达及多态性研究 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anorectal malformations,ARMs)是小儿常见的消化道畸形,是世界卫生组织常规监测的先天畸形之一,占消化道畸形的1/4,发病率为1/5000~1/1500。术后有近1/3患儿合并... 王大佳关键词:肛门直肠畸形 基因筛选 蛋白印迹 单核苷酸多态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与PAX5、PAX6和TBX3基因传递不平衡研究 被引量:9 2004年 目的探讨先天性马蹄内翻足(congenitalclubfoot,CCF)与PAX5、PAX6和TBX3基因是否存在相关性。方法在神经管发育调控相关基因PAX5、PAX6和胚胎肢体发育调控相关基因TBX3所在的染色体区域9p13、12q24内选择2个微卫星DNA标记D9S319和D12S378,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及放射自显影技术,对41个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核心家系的123名成员(子女41位,父母总数82位)进行基因型分析,并进行传递不平衡检验(transmissiondisequilibriumtest,TDT)。结果共检父母总数82位。在D9S319多态性标记位点上共检测到7个等位基因,杂合度为59.6%,49位杂合子父母进入TDT检验,分析显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与D9S319遗传标记位点不存在传递不平衡(χ2=6.2097,P>0.05);在D12S378多态性标记位点上共检测到5个等位基因,杂合度为73.3%,60位杂合子父母进入TDT检验,分析显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与D12S378遗传标记位点的第3个等位基因存在传递不平衡(χ2=10.5116,P<0.01)。结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可能与PAX5、PAX6基因无关联,TBX3基因可能是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的易感基因。 任舒月 麻宏伟 姜俊 吉士俊 马瑞雪 王大佳 陈秋关键词: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传递不平衡检验 核心家系 先天性巨结肠术中NADPH-d法快速冰冻病理诊断的研究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 研究先天性巨结肠术中病理诊断的常见染色方式,探讨NADPH-d染色法在术中诊断巨结肠的可行性及准确性,寻找更加快速精准的巨结肠术中诊断途径.方法 60例经石蜡切片HE染色病理确诊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术中切除肠管包括痉挛段、正常段肠管,全部标本术中均行冰冻HE染色,将标本行NADPH-d冰冻切片染色,与冰冻HE染色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全部病例中NADPH-d染色正常肠段阳性57例,阴性3例,全部痉挛肠段无阳性结果;冰冻HE染色正常肠管全部为阳性结果,痉挛段肠管全部为阴性结果.经统计学分析,两种方法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计算NADPH-d染色染色时间为15 min,明显小于冰冻HE染色时间(30 min).结论 快速冰冻NADPH-d染色法可应用于巨结肠术中快速病理诊断,结果可靠,时间快速,识别度高. 李天宇 黄英 王大佳关键词:先天性巨结肠 术中病理诊断 NADPH-D HE染色 高频超声在诊断先天性食管闭锁合并气管食管瘘中的价值 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新生儿食管闭锁合并气管食管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 PhilipsIU22三维容积高频线阵探头,频率为5~12MHz,对18例(男10例,女8例)疑为食管闭锁气管食管瘘新生儿术前行胸部正侧位、插胃管及高频超声食管纵行扫描,观察食管闭锁超声图像表现,测量食管近远端盲端间距离,并与手术测量结果统计对照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均获得满意的食管近远端超声图像:食管结构呈外低内高回声环,闭锁食管的上下段盲端显示清楚;上端食管盲端的位置与主动脉弓关系密切,下端食管沿左心房后方向近端延伸;所有患儿均可在同一屏幕内直接测量食管上下盲袋间的距离0.1~3.5 cm,术中测量距离为0.1~3.6 cm,两者对应差值小于0.2 cm,R =0.99,P 〈0.01。结论高频超声检查能够清晰显示闭锁食管上下盲端的位置、管径的大小及合并气管食管瘘情况,可以准确测量上下盲端的距离。超声检查实时性、可重复性及无创性对先天性食管闭锁气管食管瘘诊断、治疗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苏朋俊 袁宇航 张志波 黄英 王大佳关键词:食管闭锁 气管食管瘘 新生儿 超声检查 Wnt1、MyoD在正常及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大鼠胚胎盆底肌发育中表达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1 2009年 肛门直肠畸形术后排便功能障碍与盆底横纹肌的异常发育密切相关,然而ARMs盆底肌发育异常的机制目前仍不清楚。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进展已对骨骼肌的发育机制进行了初步阐述,生肌调节因子被认为在肌肉发育过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目前认为Wnt、Shh、Bmp等对于生肌调节因子(myogenic regulatory factors,MRFs)都有影响,其中Wnt信号通路是激活giNs的重要因素;wnt经典信号通路和非经典信号通路(激酶依赖通路)都对MRFs的激活起着重要作用;也有研究表明,wnt信号可能通过参与染色质构象的改变而影响MRFs的活性。wnt信号对于生肌调节因子的调节作用,已从最初的单一的线性调节通路发展到目前的网络样调节通路,从而通过多种调节途径对胚胎期的肌发育过程产生重要影响。 张世伟 白玉作 张涛 张丹 王大佳 张树成 王维林关键词:先天性肛门直肠畸形 异常发育 盆底肌 大鼠胚胎 MYOD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与HoxD基因传递连锁不平衡研究 为了研究CCF与Hox基因的相互关系,该文以HoxD基因作为CCF的候选基因,选择HoxD基因内多态微卫星标记Hox4Ep,对65个核心家系进等位基因检测分析,对32个杂合子父母核心家系进行了传递连锁不平衡检测(tran... 王大佳关键词: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聚合酶链式反应 文献传递 腹腔镜联合胆道镜在小婴儿胆总管远端梗阻治疗中的应用 2022年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胆囊胆总管探查(laparoscopic transcystic common bile duct exploration,LTCBDE)在小婴儿(年龄<3个月)胆总管远端梗阻微创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20年3月3个月以下小婴儿胆总管远端梗阻2例的临床资料、手术方式及术后治疗。2例患儿均为男孩,黄疸及无胆汁粪便,肝功能异常,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磁共振胰胆管造影提示胆总管结石并末端梗阻,胆管扩张,经保守治疗无效,手术日龄分别为67 d和86 d,手术时体重分别为3.33 kg和4.65 kg,采用了全身麻醉下LTCBDE。术后经留置引流管胆道冲洗,并口服利胆药,复查肝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和胆道造影评价及随访。结果2例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清除了胆总管结石,无中转开放手术,无手术并发症,术后黄疸消退。其中1例于术后2周直接胆红素恢复正常,术后2周引流管脱落;另1例术后8周直接胆红素恢复正常,术后10周顺利拔管。2例患儿均在随访中,目前无胆道结石复发,胆总管无扩张,胆总管远端无梗阻。结论对于小婴儿的胆石症致胆总管严重梗阻,需依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采取个体化治疗方案。腹腔镜联合胆道镜经胆囊胆总管探查术可用于小婴儿。 王大佳 孔静 张志波 白玉作 王维林关键词:胆总管结石 婴儿 黄疸 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治疗小婴儿卵巢囊肿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总结本院近4年来应用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下微创治疗28例新生儿以及小婴儿卵巢囊肿的诊疗经验。方法收集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4年间由本院新生儿外科收治的年龄6个月以下新生儿及小婴儿卵巢囊肿患儿28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症状、发现时间、住院时间、囊肿大小、包块性质、影像学检查特点、产前干预措施、外科处理方式、术后病理检查及随访结果。结果 28例患儿中单侧23例,双侧5例。年龄1个月以下者11例,1~3个月者11例,3~6个月者6例。27例表现为腹部肿块,1例表现为腹胀。产前发现20例,其中1例行产前超声引导下囊肿穿刺减压。住院时间4~20 d,平均7.5 d。彩超示囊肿大小为4~5 cm者11例,5~10 cm者15例,>10 cm者2例。28例患儿均采取经脐单孔腔镜协助下微创手术治疗。行患侧附件切除术15例,行单纯囊肿切除术13例。病理回报卵巢单纯性囊肿21例,卵巢滤泡囊肿4例,卵巢浆液性囊肿3例。本组患儿均获治愈,随访无复发。结论经脐单孔腹腔镜辅助下微创治疗新生儿及小婴儿卵巢囊肿安全易行,疗效较好。对于腹腔囊性包块>5 cm者或随访观察囊肿不能消退甚至增长者,需采取手术治疗;<5 cm不能排除来源于卵巢或其他部位者应予探查性手术治疗。对于产前已发现的巨大囊肿,必要时可行胎儿期穿刺减压等微创手术治疗。 张文果 王大佳 张志波 苏朋俊 黄英 王维林 刘彩霞关键词:腹腔镜 卵巢囊肿 外科手术 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