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石华

作品数:30 被引量:73H指数:6
供职机构:云南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稻作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云南省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0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2篇性状
  • 11篇水稻
  • 11篇粳稻
  • 11篇海拔
  • 10篇杂交
  • 10篇杂交粳稻
  • 8篇细胞质
  • 8篇不同海拔
  • 8篇F
  • 7篇滇型
  • 5篇滇型杂交粳稻
  • 5篇杂种
  • 5篇杂种优势
  • 5篇细胞
  • 5篇胞质
  • 4篇性状遗传
  • 4篇孕穗
  • 4篇孕穗期
  • 4篇孕穗期耐冷性
  • 4篇穗期

机构

  • 29篇云南农业大学
  • 2篇建水县种子管...
  • 1篇华南热带农业...
  • 1篇保山市农业科...

作者

  • 30篇王石华
  • 25篇谭学林
  • 9篇文建成
  • 9篇金寿林
  • 7篇洪汝科
  • 7篇谭亚玲
  • 6篇张忠林
  • 5篇黄大军
  • 2篇李铮友
  • 2篇李伟华
  • 2篇李志刚
  • 2篇王樨
  • 2篇张树华
  • 2篇陈丽娟
  • 2篇师常俊
  • 2篇贺良
  • 1篇寇姝燕
  • 1篇庄南生
  • 1篇易婧
  • 1篇钏兴宽

传媒

  • 7篇西南农业学报
  • 6篇广东农业科学
  • 4篇云南农业大学...
  • 3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种子
  • 1篇广西农业科学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作物杂志
  • 1篇热带作物学报
  • 1篇云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作物学会...
  • 1篇中国作物学会...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6
  • 1篇2005
3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氮素形态配比对滇一型杂交粳稻根系性状的影响
2013年
为研究不同形态氮素配比对滇一型杂交粳稻根系性状的影响,采用供应不同形态氮素配比(NH4+-N/NO3--N分别为3∶1、1∶1、1∶3)对滇杂35和滇杂40及其亲本、以及对照品种合系41进行水培培养,在抽穗期对试验材料根系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及优势测验。结果表明:所有材料根长和根重等性状均随着硝态氮比例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然而根粗差异不明显。说明硝态氮更有利于供试材料根长和根重等性状的生长,而对根粗起不到明显的促进作用。两杂交组合在各种形态氮素配比处理下其根长均显著或极显著优于其亲本和对照品种;在硝态氮配比较高的处理中,两杂交组合的根重均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中亲优势与超高亲优势;此外,滇杂35的根重具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对照优势。表明优良的杂交粳稻比优良的常规粳稻更能适应不同形态配比的氮素环境。
王石华谭学林
关键词:硝态氮铵态氮滇型杂交粳稻根系性状
复合肥用量对滇一型杂交粳稻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
2013年
为研究滇一型杂交粳稻对复合肥的利用效应,挖掘其产量潜力,以滇杂31、滇杂35、滇杂40为材料,分别施用4个水平的复合肥,对其产量及其构成要素进行比较。结果表明:3个杂交粳稻的有效穗数、穗粒数及单株产量均随复合肥用量的增加而增加,各处理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除滇杂35外,其余杂交粳稻组合的结实率在不同复合肥用量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千粒重受自身遗传特性的影响较大,环境对其影响较小,同一材料在不同肥料用量间差异不大。三个杂交粳稻均在处理Ⅳ(18kg/667m2的复合肥标准施肥)中具有最高的单株产量。
王石华李德新谭学林
关键词:产量构成性状
不同海拔下产生的水稻正反交F_2群体形态性状遗传变异研究被引量:2
2010年
本研究利用云南海拔2650 m高寒稻区种植的地方粳稻老品种小麻谷与具有籼稻细胞质背景的改良品系南34为亲本,分析比较了在400、1860和2200 m 3个不同海拔下产生的正反交F2群体形态性状的遗传差异。结果表明,细胞质和海拔引起杂合体花粉育性的差异可导致其F2群体中形态性状发生明显的遗传变异,其中细胞质对F2群体形态性状遗传变异的效应随产生群体海拔的升高而增加,在2200 m的高海拔细胞质效应最为明显。该研究结果对探讨环境温度对细胞质效应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石华谭学林
关键词:海拔形态性状
新质源粳稻不育系花粉败育特点及其潜在杂种优势(英文)被引量:4
2009年
目前,生产上应用的粳稻不育系细胞质遗传背景单一,开发新质源不育系显得尤为重要。花粉败育特点、不育的稳定性以及潜在的强杂种优势是不育系利用的前提条件。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调查了14份新质源不育系的花粉败育特点、育性稳定性和杂种优势。结果表明:9份不育系花粉的败育为典败和圆败,败育较彻底,但不能被滇一型或BT型恢复系恢复。另外5份不育系以染败为主均能被滇一型或BT型恢复系恢复,由南34、明恢63和NJ70507提供细胞质的3份不育系败育彻底,然而由D-7提供细胞质的2份不育系在高温下出现极少量的可育花粉。各杂交组合在同一性状上或同一杂交组合在不同性状上表现出的杂种优势有明显的差异。
王石华张忠林谭学林文建成李伟华
关键词:粳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杂种优势
籼粳交错区滇杂粳稻栽培技术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通过对品种、秧龄、氮肥量以及施肥方式4因素按正交试验设计L9(34)在海拔为1290 m的云南蒙自进行试验,研究栽培措施对滇杂粳稻品种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供试滇型杂交粳稻的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依次为氮肥施用量>品种>施肥方式>秧龄。产量最高的是由滇杂32构成的第8组合,秧龄为60 d,按270 kg/hm2的纯氮标准以底肥和移栽7 d后分别追施50%。所有处理组合中对产量贡献较大的是穗数及每穗粒数,因此在生产应用中,滇杂粳稻应选择穗数及每穗粒数较多的组合,协调好2个产量构成要素能获得高产。滇杂粳稻的产量及产量性状受到栽培措施的影响与在海拔为1650 m的保山区的研究结果比较一致,说明滇杂粳稻有较强的稳定性和适应性,这为滇型杂交粳稻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金寿林王石华马文金张忠林洪汝科谭学林
关键词:滇型杂交粳稻秧龄氮肥量施肥方式
高原杂交粳稻滇杂35制种产量结构研究被引量:5
2009年
通过对高原杂交粳稻滇杂35制种亲本不同栽插行比与产量结构的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在栽插密度一致、父母本花期相遇良好的情况下,随着栽插行比增大,单位面积上有效穗逐渐增加,穗实粒数、结实率和花粉密度逐渐降低,父母本不同行比栽插有效穗数之间差异达显著水平,穗实粒数、异交结实率和小区产量之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高原杂交粳稻滇杂35制种父母本最佳栽插行比为2∶14,产量达4618.42 kg/hm2。
李志刚贺良普自祥普家元李家伟文建成王石华黄大军
关键词:杂交粳稻滇杂35制种
来源不同的恢复系对滇Ⅰ型不育系恢复力的探讨
2009年
通过调查云南农业大学自育的恢复系南34和分别从上海、辽宁引进的恢复系沪R378、C418与9个滇Ⅰ型不育系杂交共27个杂种F1的育性,以比较三个恢复系对滇I型不育系的恢复力。结果表明:恢复系南34对滇Ⅰ型不育系恢复力强,可在生产上广泛应用;沪R378和C418对滇Ⅰ型不育系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在生产上可有选择的使用,组配的杂种F1应进行生态适应性和抗性鉴定后,才能应用于生产。
金寿林杨国仙王石华洪汝科刘雨谭学林
关键词:恢复系恢复力
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育性回复株的基因型鉴定被引量:1
2008年
通过对在套袋繁殖产生的滇Ⅰ型不育系合系42A群体中发现的可育株、及其与不育系杂交产生的F1和可育株自交S1代的育性和核恢复基因位点分析,发现不育系合系42A中出现的大约0.11%可育株包括两种类型。一类细胞质正常可育,核无恢复基因,基因型为N(rf/rf),类似保持系,认为是保持系混杂所致。另一类可育株的细胞质雄性不育,核有恢复基因,其恢复基因位于水稻Rf-1基因区域,基因型为S(Rf/rf)。这类可育株不可能来自异品种或保持系串粉,可能是细胞核携带的育性相关基因发生育性自然回复突变导致。本研究将这类可育株简称为"育性回复株"。
文建成黄大军谭学林王石华谭亚玲顾晓明李伟华房毅
关键词:可育株恢复基因育性
低温种植下水稻F_2群体生物学性状的遗传分析被引量:1
2014年
以耐冷性极强的粳稻老品种小麻谷与具有籼稻细胞质背景的改良粳稻品种南34为亲本,将正反交杂合体在4个海拔产生的F2群体种植在2200m海拔点对其生物学性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两亲本在低温下种植其生物学性状存在极为明显的差异,而正反交F1的差异则主要表现在穗长和结实率上;在不同海拔产生的正反交F2群体中生物学性状的变异系数、遗传率、遗传进度、偏度、蜂度等遗传参数的表现存在极为明显的差异.经次数分布的卡方检验表明,所有性状均显著或极显著偏离正态分布;其中,在所有F2群体中穗长和结实率均偏向小麻谷,然而有效穗数、1~2穗节长、穗颈长、总粒数和着粒密度均偏向南34;株高在F2群体中的偏向受细胞质背景和产生F2群体海拔的影响.此外,F2群体的形态多样性和遗传分化明显受到细胞质和海拔的影响.该研究结果对探讨环境温度对细胞质效应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王石华谭学林
关键词:生物学性状
滇一型杂交粳稻亲本数量性状遗传差异研究被引量:1
2008年
为了解滇型杂交粳稻亲本的遗传差异,对云南农业大学稻作所多年来选育出的34份恢复系和29份保持系的10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滇型杂交粳稻63份亲本材料的10个农艺性状可简化为6个彼此互不相关的综合指标(主成分):即单穗产量、大穗、穗数、株形、穗形、穗性状因子,该6个主成分的特征根累积贡献率高达91.42%。基于主成分分析在欧氏距离的水平上进行系统聚类,以3.5的距离将63个材料划分成7大类群,其中第7类群有48份材料,占76.19%。第1,2,4,5,6等5个类群的材料全部为恢复系,说明在滇型杂交粳稻的恢复系中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然而,对于保持系和第7类恢复系而言,需借助分子手段进行研究以进一步了解其遗传差异。
高绍长王石华普自祥金寿林文建成谭学林
关键词:杂交粳稻亲本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杂种优势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