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斌
- 作品数:6 被引量:35H指数:4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鼻胃管引流术对ERCP所致术后并发症的预防作用被引量:7
- 2013年
- 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是目前肝胆胰疾病诊治最有效的手段,较传统的手术探查有不可比拟的优势,现已在临床广泛应用[1].但ERCP术后的感染、急性胰腺炎及高淀粉酶血症等并发症仍然是学者研究的热点.据统计,诊断性ERCP的并发症发生率约为3%,治疗性ERCP的发生率则高达6.3% ~ 11% [2-3],极大增加了患者痛苦及经济负担,甚至危及生命[4].随着内镜技术的日益成熟,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鼻胃管引流术对胆胰疾病的辅助治疗及减少术后的并发症具有重要作用[5],但何者更优国内尚无统一的认识,且未见相关报道.本研究旨在比较两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 邱洪清何斌
- 关键词:内镜下鼻胆管引流术ERCP术后鼻胃管内镜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诊断性ERCP
- 复方嗜酸乳杆菌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诱导和维持缓解作用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观察复方嗜酸乳杆菌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诱导和维持缓解作用的疗效。方法:第一阶段将102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随机分成A组(34例)、B组(34例)和C组(34例),分别服用美沙拉嗪片、复方嗜酸乳杆菌、美沙拉嗪+复方嗜酸乳杆菌治疗12周后观察3组临床疗效,缓解率及缓解时间。第二阶段将各组缓解者随访1年,观察3组维持时间及复发率。结果:3组临床疗效评价,临床缓解时间、缓解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见(P>0.05),3组患者维持临床缓解时间、复发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所以由中国株嗜酸乳杆菌,日本株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和枯草杆菌等四种菌粉组成的复方片剂是值得推荐的维持治疗缓解期UC的有效药物;两者联合用药并未增效,联合使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和美拉沙嗪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联合维持治疗是没有必要的。结论:复方嗜酸乳杆菌对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诱导和维持缓解作用的疗效与美拉沙嗪比较无差异,没有必要联合使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和美拉沙嗪作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联合维持治疗。
- 程志健何斌邱洪清卢娅萍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复方嗜酸乳杆菌
- 胃镜测距盲推置入支架术对高位食管癌的临床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观察胃镜测距盲推支架置入术对高位食管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50例高位食管癌患者采用胃镜测距盲推支架置入术,观察操作成功率、吞咽困难缓解情况、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术后生存时间。[结果]50例患者共置入50枚支架,均为一次性置入;支架置入后吞咽困难较治疗前明显缓解(P〈0.05)。术后有恶心呕吐症状8例,异物感、轻度胸部胀痛不适感4例,支架移位3例,食团堵塞支架11例,支架上端再狭窄2例。随访24个月内,35例患者死于肿瘤全身转移或全身器官衰竭,且临终前Stoller分级均为Ⅱ~Ⅲ级,无食管穿孔发生。[结论]胃镜测距盲推置入支架介入治疗高位食管癌较胃镜直视法、X线下法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有效缓解吞咽困难,患者痛苦小,且易于操作。
- 邱洪清何斌卢亚萍任丽华
- 关键词:高位食管癌食管支架
- 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oll样受体4、NF-κB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分析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oll样受体4(TLR4)、核因子-κ,B(NF-κB)水平的变化,探讨两者在UC发病中作用。方法根据结肠镜检和病理活检结果,106例UC患者分为活动期组(57例)和缓解期组(49例),另同期健康体检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测定所有对象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LR4和NF-κB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U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NF-κB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活动期组与缓解期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按病理分级与Ⅰ级比较,Ⅱ级、Ⅲ级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NF-κB mRNA表达水平显著升高,且随着病理分级升高,TLR4、NF-κB mRNA表达依次增加(P<0.05)。UC患者TLR4与NF-κB mRNA表达均呈线性正相关,相关系数r=0.753(P<0.05)。结论UC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TLR4及NF-κB呈高表达状态,且TLR4的表达与NF-κB的表达密切相关。
- 何斌邱洪清程志健孔超美陈兴国
-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外周血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
- 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对溃疡性结肠炎诊断的意义被引量:6
- 2008年
- 何斌孔超美张振玉陈兴国
- 关键词:结肠炎溃疡性抗体抗中性白细胞胞质荧光抗体技术
- 血小板激活与炎症性肠病被引量:4
- 2008年
- 炎症性肠病(IBD)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但其体内存在血液高凝及血栓前状态,血小板激活在IBD的病理生理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有证据表明血小板除了其传统的止血功能外,还能作为一种促炎性细胞,其激活之后可以分泌大量诱导和扩大炎性反应的生物活性分子,血小板激活与IBD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仅对IBD中血小板的激活和聚集的表现、原因、病理生理意义及其对IBD治疗的临床意义等方面予以综述。
- 何斌孔超美张振玉
- 关键词:炎性肠疾病结肠炎溃疡性克罗恩病血小板激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