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红莉

作品数:20 被引量:86H指数:6
供职机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6篇动脉
  • 6篇斑块
  • 5篇动脉粥样硬化
  • 4篇心力衰竭
  • 4篇衰竭
  • 3篇动脉粥样硬化...
  • 3篇心肌
  • 3篇炎症
  • 3篇易损斑块
  • 3篇硬化斑块
  • 3篇增殖物激活受...
  • 3篇粥样硬化斑块
  • 3篇细胞
  • 3篇过氧化
  • 3篇过氧化物酶体
  • 3篇过氧化物酶体...
  • 3篇过氧化物酶体...
  • 3篇核因子
  • 3篇核因子-ΚB
  • 3篇阿霉素

机构

  • 19篇上海市第一人...
  • 1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香港科技大学
  • 1篇南方科技大学

作者

  • 19篇李红莉
  • 3篇韩晓玲
  • 2篇徐斌
  • 2篇严轶文
  • 2篇孙宝贵
  • 2篇高雯
  • 2篇刘潇潇
  • 1篇刘少稳
  • 1篇刘健
  • 1篇范惠华
  • 1篇笃铭丽
  • 1篇韩彩萍
  • 1篇徐浩
  • 1篇史浩颖
  • 1篇张建军
  • 1篇朱峰
  • 1篇周国伟
  • 1篇孟伟栋
  • 1篇戴秋艳
  • 1篇金炜

传媒

  • 3篇上海医学
  • 3篇国际心血管病...
  • 2篇中华心血管病...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大众医学
  • 1篇心血管病学进...
  • 1篇老年医学与保...
  • 1篇实用诊断与治...
  • 1篇国际生物医学...
  • 1篇中国继续医学...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9
  • 3篇2017
  • 3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1篇200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表达和作用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在兔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模型中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γ的表达水平及其作用。方法将新西兰雄性大白兔随机分入正常饮食组、高脂饮食组(6周、10周)、高脂饮食+血管拉伤手术组(6周、10周)。采用高脂饮食和动脉内膜球囊损伤的方法建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模型。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理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Western印迹法和实时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兔血管组织PPAR-γ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实验第4、6、8、10周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P选择素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水平。结果高脂饮食6周组与正常饮食组血管组织中PPAR-γ蛋白和mRNA表达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高脂饮食10周组、高脂饮食J6周+血管拉伤组和高脂饮食10周+血管拉伤组的PPAR-γ蛋白和m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正常饮食组(P值均<0.01),且高脂饮食10周+血管拉伤组均显著高于高脂饮食10周组(P值均<0.01)。高脂饮食10周组和高脂饮食10周+血管拉伤组在实验第4、6、8、10周时的TNF-α、P选择素和MMP-9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饮食组同时间(P值均<0.01),高脂饮食10周组在实验第8、10周时的上述指标水平均显著低于高脂饮食10周+血管损伤组同时间(P值均<0.05)。结论 PPAR-γ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严重处表达增强,通过调控炎性反应,起到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作用。
韩彩萍李红莉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炎性反应
核因子-κB在大鼠阿霉素心肌病中的变化及意义
2008年
目的研究NF-κB在大鼠阿霉素心肌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ADR组、ADR+PDTC组。实验第30天,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NF-κBp50在心肌组织中的位置及分布;免疫印迹法检测心肌组织细胞核中NF-κBp50蛋白的表达;凝胶阻滞分析法检测NF-κB结合活性变化;RT-PCR法测定心肌组织中p53mRNA的表达。结果光镜下心肌组织病理损害程度,ADR+PDTC组较ADR组轻。与对照组比较,ADR组心肌组织中见大量阳性表达NF-κBp50的心肌细胞核;胞核呈阳性表达NF-κBp50的部位位于心外膜下,与心肌组织病理改变部位基本一致;ADR组心肌细胞核中NF-κBp50蛋白表达显著增加(P<0.05);ADR组心肌组织中NF-κB结合活性显著增加(P<0.05)。ADR组心肌组织中p53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结论在大鼠阿霉素心肌病中NF-κB的活性增加,NF-κB与阿霉素致大鼠心肌病理损伤和凋亡相关基因p53的表达有关。
王中华李红莉
关键词:阿霉素吡咯烷二硫代氨基甲酸盐
心力衰竭中交感神经激活的中枢机制被引量:6
2014年
心力衰竭患者往往伴有神经内分泌系统的代偿性激活,中枢神经系统在交感神经激活及心力衰竭进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一氧化氮、活性氧等都不同程度地参与了对交感神经活性的调节。该文主要就心力衰竭中交感神经激活的中枢机制作简要综述。
徐斌李红莉
关键词:心力衰竭交感神经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一氧化氮活性氧
自我管理,心衰患者的必修课
2022年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多种原因导致心脏结构和(或)功能异常,使心室收缩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从而引起的一组复杂临床综合征。随着年龄增长,心衰的患病率呈上升趋势,据保守估计,我国现有2100万慢性心衰患者。相关研究显示,心衰患者的五年死亡率高达67%,与恶性肿瘤相当,危害不容小靓。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大部分心衰患者的存活率已得到显著改善。
李红莉
关键词:心衰患者心室收缩临床综合征舒张功能心脏结构
IL-18、IL-10及其比值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1
2009年
急性冠脉综合征主要是由于具有易损性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破裂或蚀损,继发血栓形成,并引起具有严重危害的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炎症反应是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主要因素,参与反应的炎症因子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有研究发现白细胞介素-18(IL-18)作为一个促炎症因子,会增加斑块的易损性,而白细胞介素-10(IL-10)作为主要的抗炎症因子,则具有抗动脉硬化及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IL-18/IL-10的比值代表了机体促炎性与抗炎性动态平衡的状态,其比值失衡可能是影响斑块易损性的重要因素。近来有研究认为,IL-18/IL-10的比值可作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近期冠脉事件的预测因子。文章就近几年来有关IL-10、IL-18及其比值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易损性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
诸晓枫李红莉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18白细胞介素-10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新形势下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的探讨被引量:8
2017年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当代医学也经历着传统模式的转型,即"经验医学"向"循证医学"的转变,这就要求临床医生在熟练掌握临床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拥有较强的科学研究的能力。而由于传统观念,研究生培养模式及国家新颁布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政策的影响,无论是学生还是导师对科研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日渐下滑,这里就医学研究生在科研能力的培养上出现的问题及改善措施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希望能够对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增强有所帮助。
邓云飞韩晓玲李红莉
关键词:医学研究生
三级医院心力衰竭门诊管理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被引量:31
2010年
目的 探索结合心力衰竭(心衰)门诊、心衰教育和电话随访的心衰疾病管理方案的可行性,观察该方案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入选住院的心衰患者145例,男91例,女54例,平均年龄(69.6±11.3)岁,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分级)Ⅱ-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45%或LVEF〉45%时N末端B型利钠肽原〉1500 ns/L.根据个人意愿分为非疾病管理组和疾病管理组,疾病管理组进行一系列的干预措施,包括开展心衰教育、电话随访、定期心衰门诊就诊.于分组后10~12个月比较两组患者的结果.结果 基线时两组患者临床特征、LVEF及药物使用率、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时,疾病管理组NYHA分级为(1.4±0.5)级,LVEF为40%±8%;非疾病管理组NYHA分级为(3.2±0.5)级,LVEF为31%±6%.疾病管理组自行监测体重、血压和脉搏的比例均显著高于非疾病管理组(P〈0.05).在收缩性心衰患者中,疾病管理组40%患者的β受体阻滞剂达标剂量显著高于非疾病管理组的11%(P〈0.05);疾病管理组66%患者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达标剂量高于非疾病管理组的3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非疾病管理组心血管病事件率为91.5%,疾病管理组心血管事件率为27.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合心衰门诊、心衰教育和电话随访的心衰疾病管理方案可显著改善心衰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增加有效药物的治疗剂量,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并降低心血管病事件率.
范惠华史浩颖金炜朱亚娟黄代昵严轶文朱峰李红莉刘健刘少稳
关键词:疾病管理预后生活质量
易损斑块的血清炎症标志物的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0年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病理基础是由于易损斑块的存在,且易损斑块的破裂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发生的始动环节。现有临床检测方法仅能监测到急性冠脉事件发生的当时及事后血清学变化,而早期发现易损斑块,及时进行干预,对降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极其重要的临床意义。现主要就检测易损斑块的血清炎症标志物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杜燕宾李红莉张建军
关键词:易损斑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PPARs在易损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作用
2011年
易损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发展中的一个阶段,它是引起不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梗死的主要原因。因此,稳定易损斑块可以预防一些临床心脏病急症。研究显示,很多方面与易损斑块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如:炎症反应可以影响斑块的稳定性,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可以参与细胞外基质的重构,脂质代谢异常可以诱发炎症反应,内皮细胞可以调节血小板的聚集、血管的舒张性,平滑肌细胞的迁移与分化直接影响斑块纤维帽的形成等。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s)参与上述病理发展过程。因此,PPARs有望成为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新靶点。
高雯李红莉
关键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
核因子-κB在大鼠阿霉素心肌病中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研究NF-κB在大鼠阿霉素心肌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6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ADR组、ADR+PDTC组。实验第30天,光镜下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形态学改变;免疫组化法检测 NF-κBp50在...
李红莉刘滨孙宝贵诸葛萦
文献传递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