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浩铭

作品数:7 被引量:29H指数:3
供职机构:顺德中西医结合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中医药管理局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麻醉
  • 2篇血压
  • 2篇神经刺激
  • 2篇神经刺激器
  • 2篇神经刺激器定...
  • 2篇神经阻滞
  • 2篇肌间沟
  • 2篇肌间沟臂丛
  • 2篇高血压
  • 2篇高血压病
  • 2篇臂丛
  • 2篇病人
  • 1篇低血压
  • 1篇心血管反应
  • 1篇星状神经节
  • 1篇星状神经节阻...
  • 1篇性细胞
  • 1篇胸部
  • 1篇胸部外科
  • 1篇胸部外科手术

机构

  • 7篇顺德中西医结...
  • 1篇中山大学

作者

  • 7篇陈浩铭
  • 5篇吴先平
  • 3篇唐有华
  • 1篇吴祖培
  • 1篇陈秉学
  • 1篇张丽蓓
  • 1篇崔慧勤
  • 1篇王清明

传媒

  • 2篇中西医结合心...
  • 1篇国际医药卫生...
  • 1篇山西医药杂志
  • 1篇中国新药与临...
  • 1篇广州医药
  • 1篇广东医学

年份

  • 5篇2004
  • 1篇2002
  • 1篇1999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葛根素对高血压病病人气管插管期心血管反应的影响被引量:11
2004年
目的 :探讨葛根素注射液控制高血压病病人插管期心血管反应的有效性。方法 :3 0例原发性高血压全麻病人 ,随机均分为葛根素组 (P组 )和对照组 (C组 ) ,分别于诱导前 1h静脉输注中药葛根素注射液 5 0 0mg或不用降压药 ,观察插管期收缩压 (SBP)、舒张压 (DBP)、心率 (HR)、平均动脉压 (MAP)和心率收缩压乘积 (RPP)。结果 :与诱导前比较 ,两组诱导后SBP、DBP、MAP均明显下降 (P <0 .0 1) ;C组插管时及插管后等时段SBP、DBP、MAP、HR及RPP均明显增加 (P <0 .0 1或P <0 .0 5 ) ;P组插管时及插管后 1minSBP、DBP、MAP均有不同程度下降 (P <0 .0 1或P <0 .0 5 ) ,HR及RPP未见明显变化。与C组比较 ,P组插管时及插管后 1min、3min等时段SBP、HR及RPP均显著降低(P <0 .0 1或P <0 .0 5 )。结论 :中药葛根素注射液静脉输注能有效控制插管刺激引起的心血管反应 ,有助于高血压病病人插管期维持血流动力学相对稳定。
吴先平冯俊光冯丽容陈浩铭
关键词:高血压病气管插管期心血管反应葛根素注射液
缬沙坦对高血压病人麻醉诱导时血压的影响被引量:3
2002年
目的 :观察缬沙坦对麻醉诱导时血压的影响。方法 :30例运用缬沙坦治疗的高血压病人随机分为 2组 :对照组 (手术当天继续服用缬沙坦 ) ,试验组 (术前 1d停用缬沙坦 ) ,每组各为 15例。麻醉诱导药采用异丙酚 ,阿曲库铵 ,芬太尼。记录诱导前 5min至诱导后 2 5min各时段血压值的变化、低血压持续时间及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总量。结果 :对照组收缩压 (SBP)在诱导后 15 ,2 0 ,2 5min有显著下降 ,与试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或有非常显著的意义。对照组SBP在诱导后 5 ,15 ,2 0 ,2 5min有显著下降 ,与诱导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或有非常显著的意义。对照组发生 1次以上低血压的人数为 15例 (试验组9例 ) ,低血压的持续时间延长为 9min±s 6min(试验组 4min± 3min) ,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对照组明显增加 ,其中麻黄碱 15mg± 9mg(试验组 10mg±8mg) ,去氧肾上腺素 5 0 μg± 80 μg(试验组为 0 ) ,差异均有显著或有非常显著的意义。术后随访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缬沙坦可增加高血压病人麻醉诱导时低血压的发生率 。
吴先平陈浩铭冯丽容崔慧勤苏少莲
关键词:麻醉高血压低血压
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时不同容量罗哌卡因效果分析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借助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观察0.25%罗哌卡因不同注射容量的阻滞效果。方法选择拟行上肢手术患者90例,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25%罗哌卡因,根据局麻药的容量不同,随机分成三组,每组30例。A组采用0.25%罗哌卡因20ml; B组采用0.25%罗哌卡因30ml;C组采用0.25%罗哌卡因40ml。观察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感觉阻滞范围、运动阻滞程度、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与A组和B组比较,C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缩短(P<0.05和P<0.01),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1),感觉阻滞范围明显增大(P<0.01),运动阻滞程度明显增强(P<0.05),三组神经阻滞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除C组发生2例霍纳氏综合征外,未发生其它并发症。结论 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阻滞,三种容量配方均适用于不同手术要求,但选用大容量0.25%罗哌卡因可以有效减少尺侧神经阻滞不全的发生,麻醉效果更完善。
唐有华吴先平陈秉学陈浩铭
关键词:肌间沟臂丛神经刺激器罗哌卡因
胸内肋间神经阻滞在开胸术中和术后镇痛的应用研究被引量:1
1999年
吴祖培陈浩铭
关键词:神经阻滞胸部外科手术镇痛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的近期疗效观察被引量:12
2004年
目的 观察养血清脑颗粒复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的近期疗效。方法 选取偏头痛病人 96例 ,随机分为 3组 :养血清脑组 (A组 )、星状神经节阻滞组 (B组 )和联合组即A组 +B组 (C组 ) ,每组 3 2例。观察 3组治疗后偏头痛疼痛强度、持续时间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  3组病人治疗后偏头痛均有改善 ,疼痛强度减轻 ,头痛持续时间缩短 (P <0 .0 1 ) ;C组与A组、B组相比疼痛强度减轻明显 ,头痛持续时间更短 (P <0 .0 5 ) ,总有效率显著提高 (P <0 .0 5 )。结论 养血清脑颗粒联合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偏头痛 ,可以缩短病程 ,改善头痛症状 ,近期效果满意。
吴先平陈浩铭冯丽容
关键词:养血清脑颗粒星状神经节阻滞偏头痛
外周神经刺激器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效果被引量:1
2004年
目的 探讨外周神经刺激器 (PNS)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 选择ASAⅠ~Ⅱ级的上肢手术患者 1 6 0例 ,随机分为神经刺激器定位组 (PNS组 ,n =80 )和常规方法定位组 (对照组 ,n =80 )。观察两组阻滞的成功率 ,辅助药剂量及并发症。结果 PNS组阻滞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哌替啶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 (P <0 0 1 ) ;并发症少于对照组 (P <0 0 1 )。结论 PNS有定位准确、简便 ,阻滞成功率更高 ,并发症少的优点 。
张丽蓓吴先平陈浩铭唐有华王清明
关键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外周神经刺激器麻醉效果并发症
不同麻醉方式对全髋置换术患者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2004年
目的 双盲对比观察硬膜外麻醉与全麻下全髋置换手术病人围术期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TNF- α)、白细胞介素 - 6 ( IL- 6 )、白细胞介素 - 8( IL- 8)、白细胞介素 - 10 ( IL- 10 )水平的动态变化 ,分析手术麻醉对患者免疫力的影响。方法 选择 30例 ASA ~ 级择期行全髋置换术的病人 ,按麻醉方式的不同随机分成硬膜外麻醉组及全麻组 (每组 15例 ) ,记录术中患者生命体征、手术时间、术中的出血量与输血量及不同时间 ,外周血清中 TNF-α、IL - 6、IL - 8、IL - 10水平。结果 所有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均稳定。两组 TNF-α没有明显变化 ;硬膜外麻醉组 IL - 6在手术开始后 30 min及术毕明显升高 ( P<0 .0 5 ) ;IL - 8在术后第 1天达高峰 ,至术后第 2天仍高于正常 ;IL- 10在术后第 1天、第 2天水平较术前明显下降 ( P<0 .0 5 ) ;全麻组 IL- 6在手术开始后 30 min及术毕升高 ,与术前值比较差异无显著性 ( P>0 .0 5 ) ,但明显小于硬膜外麻醉组同时点值 ( P<0 .0 5 ) ,IL- 8在术后第 1天达高峰 ,至术后第 2天恢复于术前水平 ;IL- 10在术后第 1天、第 2天水平较术前有所下降 ,但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手术创伤可引起促炎性细胞因子释放增加及抗炎性细胞因子分泌的不足 ,全身麻醉能更好地抑制促炎性细胞因子的释?
唐有华陈浩铭
关键词:全髋置换术炎性细胞因子硬膜外麻醉全麻白细胞介素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