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5日
星期三
|
欢迎来到叙永县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高轶悝
作品数:
3
被引量:1
H指数:1
供职机构: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合作作者
刘红玲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傅少颖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候勇生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马海燕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张艳艳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3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3篇
医药卫生
主题
1篇
修饰
1篇
眼科
1篇
眼内
1篇
眼内异物
1篇
眼内异物伤
1篇
眼炎
1篇
药物缓释
1篇
异物伤
1篇
神经疾病
1篇
视神经
1篇
视神经疾病
1篇
视网膜
1篇
人工晶状体
1篇
组织学
1篇
网膜
1篇
细胞移植
1篇
晶状体
1篇
晶状体后囊
1篇
晶状体后囊膜
1篇
晶状体后囊膜...
机构
3篇
哈尔滨医科大...
作者
3篇
刘红玲
3篇
高轶悝
2篇
傅少颖
1篇
张艳艳
1篇
马海燕
1篇
候勇生
传媒
2篇
中华实验眼科...
1篇
中华眼外伤职...
年份
1篇
2013
1篇
2012
1篇
2011
共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大鼠眼内异物伤诱发交感性眼炎的实验研究
2011年
目的观察大鼠单侧眼外伤能否诱发交感性眼炎,为交感性眼炎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36只Wistar健康成年大鼠随机分为Ⅰ组眼内异物(砂粒)伤组、Ⅱ组异物(刀片)伤组、Ⅲ组正常对照组。正常对照组大鼠4只,不做任何处理。Ⅰ组、Ⅱ组中各16只大鼠右眼为异物植入眼,将不同异物经睫状体部位置入玻璃体腔,获得大鼠单眼异物伤型,通过额带放大镜观察双眼前段变化,并于2、4、6、8周摘除眼球,应用HE染色观察双眼球的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Ⅰ组、Ⅱ组大鼠右眼眼前段主要表现为球结膜充血、水肿,创口处有异常分泌物,眼球萎缩随时间延长例数增加。组织病理学可见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左眼无眼前段变化及组织病理学变化。Ⅲ组未见病理性改变。所有外伤眼均未能诱发交感性眼炎。结论交感性眼炎的发病机制复杂,通过单纯模拟交感性眼炎的易发条件未能诱发出交感性眼炎。
傅少颖
刘红玲
候勇生
高轶悝
关键词:
交感性眼炎
眼内异物
病理组织学
雷帕霉素表面处理人工晶状体抑制兔晶状体后囊膜混浊的实验研究
2013年
背景晶状体后囊膜混浊(PCO)是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目的研究兔眼透明晶状体超声乳化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IOL)植入术后雷帕霉素对晶状体PCO的影响。方法将30只新西兰大白兔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个组,分别采用不同的IOL植入方式。对侧眼为正常对照组,普通IOL组兔眼植入普通IOL,高分子涂层IOL组兔眼植入用高分子涂层但无雷帕霉素的IOL,雷帕霉素涂层IOL组兔眼植入用雷帕霉素表面处理的高分子涂层IOL,手术眼均为左眼。术后1~7d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各组兔眼眼前节及PCO情况,并对前房闪辉和房水炎性细胞情况进行分级,术后12d对各组兔眼PCO严重程度进行分级,并用Kruskal·WallisH检验法进行比较。于术后12周处死实验动物并获取动物眼球,对晶状体后囊膜组织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查并比较各组兔眼晶状体后囊膜晶状体上皮细胞(LECs)的生物学行为。结果涂层后的IOL涂层区半透明,表面光滑,光学显微镜下涂层在IOL表面分布均匀,颗粒细腻。术后第1天普通IOL组和高分子涂层IOL组3级、4级房水闪辉的眼数明显多于雷帕霉素涂层IOL组,但3个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4.038,P=0.133);普通IOL组和高分子涂层IOL组3级、4级房水炎性细胞的眼数明显多于雷帕霉素涂层IOL组,3个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604,P=0.014)。术后第7天,普通IOL组和高分子涂层IOL组2级、3级房水闪辉的眼数及房水炎性细胞为2级、3级的眼数均明显多于雷帕霉素涂层IO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8.891,P=0.012;H=7.664,P=0.022)。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显示,普通IOL组和高分子涂层IOL组晶状体后囊膜可见大量增生的LECs,聚集于前囊膜和后囊膜之间,而雷帕霉素涂层IOL组未观察到LECs的增生及再生的晶状体皮质。结论携带雷帕霉素�
马海燕
刘红玲
高轶悝
张艳艳
关键词:
雷帕霉素
人工晶状体
表面修饰
晶状体后囊膜混浊
药物缓释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角膜、视网膜及视神经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12年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是一种主要存在于骨髓中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干细胞。由于其具有体外无限增生、自我更新和能够分化成体内各种细胞的潜能,已经成为组织工程、细胞移植及基因治疗理想的靶细胞。在眼科相关研究中,BMSCs移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角膜病及视网膜疾病的治疗,视网膜疾病的治疗方式又可分为玻璃体腔注射和视网膜下移植,两者均有一定的治疗效果,而关于视神经疾病的治疗方面,国内外的研究较少。BMSCs的研究为解决当前眼科疾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前景,但研究仍处于动物实验阶段,要进一步进行临床试验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就BMSCs的研究发展概况及其在眼科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高轶悝
刘红玲
傅少颖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眼科
细胞移植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1页
<
1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