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0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耐药
  • 5篇耐药性
  • 2篇单胞菌
  • 2篇药物敏感
  • 2篇药物敏感性
  • 2篇药性分析
  • 2篇原菌分布
  • 2篇折点
  • 2篇伤口
  • 2篇伤口分泌物
  • 2篇嗜血杆菌
  • 2篇铜绿
  • 2篇铜绿假单胞
  • 2篇铜绿假单胞菌
  • 2篇判读
  • 2篇流感
  • 2篇流感嗜血杆菌
  • 2篇敏感性
  • 2篇耐药性比较
  • 2篇耐药性分析

机构

  • 8篇华中科技大学
  • 6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13篇高随
  • 11篇孙自镛
  • 11篇李丽
  • 11篇张蓓
  • 11篇陈中举
  • 11篇田磊
  • 10篇简翠
  • 10篇闫少珍
  • 4篇朱旭慧
  • 3篇汪玥
  • 2篇叶嗣颖
  • 2篇刘彩林
  • 2篇张真
  • 1篇宋玥

传媒

  • 4篇第五届全国微...
  • 2篇中华医院感染...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中华微生物学...
  • 1篇中国感染控制...
  • 1篇国际检验医学...
  • 1篇病毒性肝炎慢...
  • 1篇中华医学会第...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6篇2012
  • 2篇2009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在MHV-3诱导的小鼠暴发型肝炎中对fg12和TNFR1的联合基因干扰的实验研究
暴发型肝炎疾病复杂,病情凶险,如果无法有效实行肝移植其死亡率高达80%。我们以及他人以往的研究表明:纤维蛋白原样蛋白2(fgl2)、凝血酶原酶和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TNFRl)在该疾病的发病过程中通过介导肝细胞坏死和凋亡...
高随王鸣叶华丽郭建文习东汪之沫朱传龙严伟民罗小平宁琴
文献传递
重型肝炎相关基因的RNA干扰质粒的构建及其体内外干预效应的研究
背景及目的:   HBV感染在全世界范围的流行都非常严重,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和亚太地区,我国是HBV感染高发地区,人群携带率高达约10~20%。在亚洲,重型肝炎最主要是由HBV感染引起的,而在欧美国家重型肝炎主要是由酒...
高随
关键词:重型肝炎RNA干扰质粒肝细胞凋亡干预效应
门诊与住院患者伤口分泌物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比较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分析门诊与住院患者伤口分泌物466株分离菌的分布以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医师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2Compact系统鉴定细菌,药敏采用纸片扩散法,应用WHONET 5.6软件数据分析。结果门诊组分离病原菌144株,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分别占43.7%、50.7%和5.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21.5%、16.6%和15.2%;住院组分离病原菌322株,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和真菌分别占46.6%、50.6%和2.8%,以金黄色葡萄球菌、鲍氏不动杆菌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主,分别占19.6%、15.2%和13.0%;住院组与门诊组MRSA检出率分别为84.1%和29.0%;住院组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对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门诊组(P<0.05);住院组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的耐药率最低为10.2%,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70.0%。结论临床医师要密切关注分离菌的变迁及耐药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陈中举李丽张蓓简翠田磊高随闫少珍孙自镛
关键词:伤口分泌物病原菌耐药性
CLSI2011/2012和EUCAST2012折点判读铜绿假单胞菌抗菌药物敏感性结果的差异
目的分析CLSI2011、CLSI2012和EUCAST2012折点对临床判读铜绿假单胞菌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影响。方法 1112株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分别采用CLSI2...
陈中举刘彩林李丽张蓓田磊简翠高随闫少珍孙自镛
4种方法检测替加环素对鲍曼不动杆菌和肠杆菌科细菌体外药敏结果分析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比较四种不同药敏方法检测替加环素对鲍曼不动杆菌和肠杆菌科细菌药敏结果的不同。方法将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158株)和肠杆菌科细菌(339株)用纸片扩散法检测替加环素敏感性,对非敏感的124株细菌再分别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MTS法、琼脂稀释法检测替加环素最小抑菌浓度( MIC),分析四种不同药敏检测方法间的差异性。结果替加环素对纸片扩散法非敏感的两种细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MIC50大部分在敏感范围内(0.5~2 mg/L),MIC90均为4 mg/L。微量肉汤稀释法表明,替加环素对鲍曼不动杆菌和肠杆菌科细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活性,MIC50为1 mg/L, MIC90为4 mg/L。参照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 FDA)和欧洲药敏试验委员会( EUCAST)判读标准,敏感率分别为87.1%和70.2%。琼脂稀释法显示多数鲍曼不动杆菌和肠杆菌科细菌测得的替加环素MIC结果比微量肉汤稀释法高2个稀释度[基本一致性( EA)为56.5%],按照FDA判读标准,非常重大误差( VME)和重大误差(ME)均为0,分类一致性(CA)为46.8%;按照EUCAST判读标准,VME为0.8%,CA为24.2%。MTS法相比于琼脂稀释法,测定替加环素对鲍曼不动杆菌和肠杆菌科细菌的药敏结果更好,MIC50为1.5 mg/L,MIC90为4 mg/L,与微量肉汤稀释法较接近,按照FDA/EUCAST判读标准,敏感率分别为83.1%/21.0%,CA分别为81.5%/29.8%,EA为71.8%,但多数细菌结果比微量肉汤稀释法高1个稀释度。FDA判读标准的相关性比EUCAST判读标准好。纸片扩散法结果表明,按照FDA判断标准, ME 为19.4%,小误差(mE)为71.8%。本研究未出现VME菌株,但CA仅为8.9%。结论纸片法、MTS法、琼脂稀释法与微量肉汤稀释法均存在差异,其中以MTS法与微量肉汤稀释法相关性最好,且FDA判读标准相比于EUCAST
闫少珍宋玥陈中举田磊朱旭慧高随李丽张蓓孙自镛
关键词:替加环素肉汤稀释法纸片扩散法琼脂稀释法
感染性心内膜炎血培养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目的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分离菌的分布及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用VITEK-2-Compact系统鉴定细菌,药敏试验采用纸片扩散法,万古霉素对葡萄球菌的药敏试验采用E-Test方法,数据分析应用WHONET 5.6软件。结果共分离141株病原菌,草绿色链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常见病原菌,分别为53株、34株和18株。草绿色链球菌对红霉素、克林霉素的耐药率均为50%,对青霉素、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均低于10%。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及红霉素的耐药率均大于8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为94.4%,对左氧氟沙星和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7.8%和22.2%,对其他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小于20%。耐甲氧西林的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发生率分别为85.3%和11.1%。结论临床医生要密切关注分离菌的变迁及耐药性情况,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陈中举李丽张蓓简翠田磊高随闫少珍孙自镛
关键词:凝固酶
2011年武汉同济医院细菌耐药性监测
高随陈中举田磊简翠李丽张蓓孙自镛
某院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性及其对氨苄西林耐药机制被引量:23
2015年
目的了解流感嗜血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其对氨苄西林的耐药机制。方法采用纸片扩散法和头孢硝噻吩纸片法,对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某院住院及门诊患者送检标本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性和β-内酰胺酶进行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耐氨苄西林菌株进行TEM型和ROB型β-内酰胺酶基因扩增。结果 100例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患者,年龄段分布主要为1~10岁,占61.00%。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耐药率为35.00%(35株),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耐药率高,达64.65%;对左氧氟沙星和阿奇霉素敏感率最高,分别为97.96%、96.84%,对环丙沙星、头孢噻肟、氯霉素、头孢呋辛和氨苄西林/舒巴坦敏感率均较高,依次为96.91%、92.78%、85.71%、77.89%和74.75%。100株流感嗜血杆菌中,21株β-内酰胺酶阳性,且均为氨苄西林耐药株。对35株耐氨苄西林菌株进行TEM和ROB基因检测,结果 22株TEM型阳性,未检出ROB阳性株。结论流感嗜血杆菌对复方磺胺甲口恶唑敏感率低,对其他常用抗菌药物敏感率高;流感嗜血杆菌对氨苄西林的主要耐药机制为产TEM型β-内酰胺酶。
田磊张真陈中举李丽张蓓朱旭慧闫少珍汪玥高随简翠孙自镛叶嗣颖
关键词:流感嗜血杆菌耐药机制Β-内酰胺酶氨苄西林抗菌药物
金葡菌对万古霉素的E试验结果分析
田磊孙自镛陈中举李丽张蓓简翠高随闫少珍
流感嗜血杆菌的分型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分析同济医院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的生物学分型及荚膜基因分型,了解本地区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的主要流行株。方法 2012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分离流感嗜血杆菌100株。根据脲酶、吲哚和鸟氨酸脱羧酶试验对流感嗜血杆菌进行传统的生物学分型,分为I^VIII八个生物型。回顾患者病史资料,分析生物学分型和流感嗜血杆菌所引起的疾病之间的关系。用流感嗜血杆菌荚膜编码基因(bexA)和a-f型特异性荚膜基因设计引物,采用PCR技术对流感嗜血杆菌进行荚膜基因检测。通过生物学分型和荚膜基因分型结果的比对,探讨两者之间的关联。结果分离的100株流感嗜血杆菌生物学分型结果如下:III型6株,IV型28株,V型1株,VI型54株,VII型11株。未分离到Ⅰ型、Ⅱ型和Ⅷ型。分析患者的临床诊断,发现主要流行株VI型流感嗜血杆菌主要引起患者肺炎(包括支气管肺炎和新生儿肺炎)和支气管炎(包括毛细支气管炎和喘息性支气管炎)。荚膜基因分型结果显示,未分离到b型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共分离到1株f型,其余99株均为无荚膜抗原的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生物学分型和荚膜分型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该院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主要为生物型VI型。回顾患者病史,发现VI型主要引起肺炎和支气管炎。荚膜基因分型显示,本地区分离的流感嗜血杆菌主要为不可分型流感嗜血杆菌。生物学分型和荚膜基因分型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田磊张真陈中举李丽张蓓朱旭慧闫少珍汪玥高随简翠孙自镛叶嗣颖
关键词:流感嗜血杆菌生物学分型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