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盛烨

作品数:6 被引量:32H指数:2
供职机构:安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医药卫生社会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文化科学
  • 2篇哲学宗教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社会学

主题

  • 2篇心理
  • 2篇心理学
  • 2篇学业
  • 2篇学业压力
  • 2篇少年
  • 2篇青少年
  • 2篇理学
  • 2篇高中生
  • 2篇攻击性
  • 1篇当代青少年
  • 1篇心理学视野
  • 1篇羞怯
  • 1篇知识
  • 1篇知识利用
  • 1篇社会支持
  • 1篇青少年价值观
  • 1篇中学生
  • 1篇领悟社会支持
  • 1篇男性服刑人员
  • 1篇教养方式

机构

  • 6篇安徽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盛烨
  • 3篇安鑫
  • 1篇汪敏
  • 1篇葛明贵
  • 1篇李亚男

传媒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中小学心理健...
  • 1篇宜春学院学报
  • 1篇中国健康心理...
  • 1篇高校辅导员学...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3
  • 2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父母教养方式、羞怯与负面评价恐惧的关系被引量:23
2013年
目的考察父母教养方式、羞怯和负面评价恐惧之间的关系。方法以580名中学生为被试,采用量表法进行考察。结果①人口统计学变量(地域、是否独生子女、是否班干部)对中学生羞怯水平具有显著影响(F=7.51,P<0.01;F=4.99,P<0.05;F=6.80,P<0.01);②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与羞怯、负面评价恐惧呈显著负相关,父母惩罚、严厉因子与羞怯则呈显著正相关,父亲过分干涉因子与负面评价恐惧则呈显著正相关;③在控制了人口统计学变量后,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因子,母亲惩罚严厉因子和负面评价恐惧可以对羞怯进行有效预测(解释率16%);④负面评价恐惧在父母情感温暖因子对羞怯的影响上起到了中介作用。结论父母在教养子女过程中给予的情感温暖和理解越多、严厉惩罚的越少,子女对负面评价的恐惧程度便会越少,从而降低羞怯水平。
安鑫盛烨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育研究中学生羞怯父母教养方式
男性服刑人员核心自我评价、领悟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关系研究
犯罪不仅是个人问题,更是社会问题,在当前社会转型变革的关键期,对服刑人员心理发展的关注和研究不仅体现了发展心理学毕生发展观的需要,更是为保证当前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的需要。本研究将男性服刑人员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男性...
盛烨
关键词:男性服刑人员核心自我评价领悟社会支持
文献传递
高中生学业压力与攻击性的关系研究被引量:4
2013年
本研究为探讨高中生学业压力与攻击性的状况及其关系.选取了安徽省安庆市两所高中的496名学生为被试进行调查研究,结果表明:1.高中生学业压力和学业压力觉知水平都存在性别、地域差异:2.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情绪、攻击性认知的性别差异显著.攻击性行为还存在地域及年级的交互作用和性别、地域、年级的三者交互作用.来自农村的高一学生有较高的攻击性行为.来自城市的高二、高三年级学生的攻击行为要比农村学生高,来自城市的男学生的攻击性行为随着年级的增长而不断增强:3.学业压力对攻击性中的四因子:口头攻击、自我发泄、易怒情绪、敌对认知有着正向预测作用.
盛烨安鑫
关键词:学业压力攻击性高中生
高中生学业压力与攻击性的关系被引量:2
2013年
通过对安徽省安庆市两所高中的496名的调查研究表明:(1)高中生学业压力和学业压力觉知水平都存在性别、地域差异显著,女生在学业压力与学业压力觉知水平上都比男生高,农村学生在学业压力和学业压力觉知水平上也比城市学生高。(2)攻击性行为、攻击性情绪、攻击性认知的性别差异显著,男生在攻击行为、攻击性认知方面高于女生,女生则在攻击性情绪方面高于男生。攻击性行为还存在地域及年级的交互作用和性别、地域、年级的三者交互作用。(3)学业压力对攻击性中的四因子:口头攻击、自我发泄、易怒情绪、敌对认知有着正向预测作用。
盛烨安鑫
关键词:高中生学业压力攻击性
心理学视野下的我国青少年价值观研究综述被引量:1
2012年
价值观是一个复杂的心理系统,心理学研究者对其界定和研究各有侧重,本文从价值观的基本概念、现有的价值观研究这两个方面对近几年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总结,对今后的价值观的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后续研究探寻方向和突破口。
汪敏盛烨
关键词:青少年价值观价值观研究
当代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分析与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从个体角度来分析,青少年的知识利用是一个动态的心理过程。他们每天都会接收大量的信息,学习和消化各科知识,如果不能形成稳定的知识利用习惯,对知识加以有效地组织、管理和利用,就是对知识资源的极大浪费。结合对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差异分析模型的探究,运用调查研究方式,分析了青少年知识利用习惯的现状与表现差异,从提高青少年知识利用的效率出发,提出了相关的教育建议。
葛明贵李亚男盛烨
关键词:知识利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