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袁陆涛

作品数:5 被引量:41H指数:3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博士后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上海交通大学医工(理)交叉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颅脑
  • 2篇磁共振
  • 1篇动脉瘤
  • 1篇血肿
  • 1篇炎症
  • 1篇炎症反
  • 1篇炎症反应
  • 1篇硬脑膜
  • 1篇硬脑膜缺损
  • 1篇预后
  • 1篇诊断及预后
  • 1篇诊治
  • 1篇手术
  • 1篇特征及诊治
  • 1篇内血肿
  • 1篇缺损
  • 1篇人工硬脑膜
  • 1篇重型
  • 1篇重型颅脑
  • 1篇重型颅脑外伤

机构

  • 5篇上海交通大学...

作者

  • 5篇陈世文
  • 5篇袁陆涛
  • 3篇徐晨
  • 3篇王敢
  • 3篇田恒力
  • 3篇郭衍
  • 2篇高文伟
  • 1篇戎伯英
  • 1篇李明华
  • 1篇魏小二
  • 1篇曹和利
  • 1篇陈鑫

传媒

  • 2篇国际神经病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细菌纤维素膜修复兔硬脑膜缺损的早期观察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应用细菌纤维素膜修补兔硬脑膜缺损,观察植入后早期局部组织学改变以及炎症因子表达情况。方法 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12只。所有动物经切除双侧硬脑膜制备2 cm×1 cm的缺损。A组动物的右侧硬脑膜缺损采用细菌纤维素膜修补,左侧硬脑膜缺损则不予修补,于术后第30、90、180天采集标本,行组织学检查。B组动物的右侧硬脑膜缺损采用细菌纤维素膜修补,左侧硬脑膜缺损以人工硬膜修补,于术后第7、14、21天采集修补部位组织,采用RT-PCR技术检测促炎症细胞因子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的表达。结果所有实验动物均存活,切口无感染。在A组的细菌纤维素膜修补侧,细菌纤维素膜均匀覆盖脑表面,与脑组织无粘连;外侧面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内侧面成纤维细胞排列均匀,新生血管形成,炎症反应轻微;在A组的未修补侧,大脑与皮下组织直接粘连。RT-PCR检测结果显示:术后各时间点,B组细菌纤维素膜修补侧IL-1β和IL-6 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人工硬膜修补侧,两侧TNF-αmRNA表达水平相近。结论采用细菌纤维素膜修复硬脑膜缺损,不易与脑组织形成粘连且早期炎症反应轻微。细菌纤维素膜可能成为理想的硬脑膜替代材料。
徐晨陈世文田恒力王敢郭衍袁陆涛
关键词:人工硬脑膜炎症反应
磁共振在颅脑创伤中应用研究进展
2012年
磁共振在颅脑外伤诊断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磁共振先进序列的应用不仅提升了创伤病灶的检出能力,还能提供预后相关信息。弥散加权成像可鉴别脑水肿类型并检测轴索损伤;弥散张量成像对白质完整性极为敏感;磁敏感加权成像极大地提高了微小出血灶的检出率;磁共振波谱可检出代谢异常,并可提供预后信息。磁共振多序列联合应用不仅可更全面地检测颅脑创伤病变类型,且能准确地判断患者预后,是颅脑创伤影像学研究的热点。
袁陆涛陈世文
关键词:颅脑创伤磁共振
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研究现状被引量:28
2011年
颅内动脉瘤发生率居于脑血管意外中的第三位,致残、致死率均很高。吸烟、高血压等是发生颅内动脉瘤的主要危险因素。颅内动脉瘤多发生于动脉分叉部位,以前交通动脉处最多见。其高峰年龄为40~60岁,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以囊性动脉瘤最常见,20%左右为多发,一旦破裂,预后凶险。3T 3D-TOF-MRA具有非侵入性、无放射性、检查时间短等特点,适于进行颅内动脉瘤的流行病学研究。
袁陆涛陈世文李明华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流行病学MRADSA
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分析
2013年
目的探讨慢性扩展性脑内血肿(CEIH)的发病机理、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治要点。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经手术确诊的CEIH病人的临床病理及影像学资料,均行骨瓣开颅显微镜下病灶切除术。结果9例病人均达显微镜下病灶全切除。病理结果显示:动静脉畸形1例,血管瘤1例,余未见异常血管。术后症状完全消失6例,余均明显缓解。随访3个月一1年,均无复发。结论影像学检查类似肿瘤出血而临床呈反复发作、慢性扩展特征的病例,应考虑CElH的可能,手术全切除是其首选治疗方法。
袁陆涛徐晨田恒力郭衍高文伟王敢陈鑫戎伯英曹和利陈世文
关键词:脑内血肿病理特征显微外科手术
3.0T磁共振成像在重型颅脑外伤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评价3.0T磁共振成像(MRI)对重型脑外伤诊断及预后的价值。方法对38例重型脑外伤患者在伤后4~6周行3.0T MRI检查,定量计算在T1、T2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加权相的伤灶体积,与同时期螺旋CT比较;记录弥漫性轴索损伤(DAI)评分,与患者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及伤后6个月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CT相比,MRI可显示更多的伤灶,且对胼胝体及脑干损伤更敏感。不同预后组间T1、T2及FLAIR序列所显示的伤灶体积及DAI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AI评分与伤后6个月GOS相关性最强(r=-0.854,P<0.05);MRI所显示的伤灶体积与预后呈负相关(P<0.05)。结论 3.0T MRI对脑实质损伤的显示明显优于64排螺旋CT,尤其当伤灶位置较深时。定量方法分析MRI所显示的伤灶体积和部位,具有评估预后的价值。
袁陆涛魏小二徐晨田恒力郭衍高文伟王敢陈世文
关键词:重型颅脑外伤磁共振成像预后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