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彬
- 作品数:29 被引量:103H指数:6
- 供职机构: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康莱特注射液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瘤体体积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探讨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康莱特注射液对原发性肝癌瘤体体积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0月—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10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组实施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康莱特注射液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瘤体体积变化、生存质量以及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临床总有效率88.0%(44/50)高于对照组68.0%(34/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瘤体体积均小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瘤体体积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4.0%(2/50)低于对照组12.0%(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原发性肝癌患者给予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联合康莱特注射液治疗,能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减小肝癌瘤体体积,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 孟令武李志彬崔杰
- 关键词: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康莱特注射液原发性肝癌
- 心肺复苏后血清脑钠肽水平预测脑损伤程度临床分析
- 2016年
- 目的探讨心肺复苏后血清脑钠肽水平对预测脑损伤程度的价值。方法将接受心肺复苏的75例患者分为轻度脑损伤组、中度脑损伤组和重度脑损伤组,各25例。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人群25例作为对照组。对比各组自主循环恢复后各个时间血清脑钠肽水平。结果脑损伤组自主循环恢复后2 h、4 h、8 h、12 h、48 h血清脑钠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轻度、中度、重度脑损伤组伴随脑损伤程度越重,血清脑钠肽水平越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时间段血清脑钠肽水平与GCS评分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脑钠肽水平与GCS评分存在负相关关系。结论心肺复苏后血清脑钠肽水平可有效预测患者脑损伤程度,血清脑钠肽水平越高则表明脑损伤程度越重。
- 司金春肖志强李志彬许志杰郭保强杨琰琦赫金凤
- 关键词:心肺复苏脑损伤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8
- 2014年
- 目的观察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研究Hp感染与胃癌术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8月90例来本院就诊的胃癌患者,根据感染Hp与否分为感染组(57例)和非感染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3年内生存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感染组的平均生存期为(25.75±4.25)个月高于未感染组的(14.32±3.96)个月(t=12.601,P<0.05)。不同Lauren分型、淋巴结转移、局部浸润深度、远处转移以及根治性切除方面Hp感染比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显示,年龄、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为胃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Hp感染可能通过影响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间接影响胃癌患者的预后,但并非独立影响因素。
- 李志彬司金春丁战伟李涛黄继胜
- 关键词:胃癌幽门螺杆菌生存期预后
- 胃癌全胃切除术后两种消化道重建术式的对比研究
- 2016年
- 目的探讨胃癌全胃切除术后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重建术和P型Roux-en-Y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术两种消化道重建方式对于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实施全胃切除的80例胃癌患者中,40例行功能性空肠间置代胃重建术,40例行P型Roux-en-Y空肠代胃术。随访2年,对其术后并发症、VISICK指数、体重变化及营养指标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后患者的VISICK指数为Ⅰ-Ⅱ级,患者体重变化,营养指标等明显优于P型Roux-en-Y全胃切除空肠代胃术,能有效防止反流性食管炎、倾倒综合征等。结论功能性间置空肠代胃术对于减少全胃切除术后的并发症,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有极大意义,是较为理想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李志彬
- 关键词: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
- 甲状腺手术解剖喉返神经的意义
- 2009年
- 目的探讨甲状腺手术解剖喉返神经的方法,预防喉返神经的损伤。方法回顾分析从1995年1月至2005年1月在本院手术治疗的710例甲状腺疾病的患者。其中,350例术中未显露喉返神经,360例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对解剖喉返神经的方法以及损伤进行分析。结果710例患者中18例患者发生永久性喉返神经损伤,其中未显露喉返神经组和显露喉返神经组分别是11例(12/350.3.4%)和3例(6/360,1.7%),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中常规显露喉返神经是甲状腺切除手术中预防喉返神经永久性损伤的有效方法。
- 李志彬
- 关键词:甲状腺切除术喉返神经损伤
- 十例闭孔疝临床诊治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探讨闭孔疝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及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手术治疗的10例闭孔疝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前确诊3例,确诊率30.0%,10例疝内容物均为小肠,肠管绞窄坏死5例,术后出现吻合口漏行再次手术1例,全部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闭孔疝是临床少见疾病,临床易误诊、漏诊,CT检查可明确诊断,手术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早期明确诊断、及时手术是提高患者临床治愈率、减少出现并发症的关键。
- 李志彬
- 血清降钙素原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监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研究被引量:23
- 2014年
-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及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Ⅱ(APACHEⅡ)监测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83例感染性休克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9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PCT含量与APACHEⅡ评分,并对观察组的复苏液体量、PCT及APACHEⅡ等的相关性,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复苏前后的PCT和APACHEⅡ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CT:t=26.541、21.538,P<0.05;APACHEⅡ:t=25.114、6.959,P<0.05),且观察组复苏后的PCT和APACHEⅡ与复苏前相比,显著下降(PCT:t=12.959,P<0.05;APACHEⅡ:t=11.633,P<0.05);复苏前后PCT与APACHEⅡ均呈显著正相关(复苏前:r=0.804,P=0.011;复苏后:r=0.681,P=0.031),而复苏液体量与PCT呈显著负相关(r=-0.631,P<0.05),而与APACHEⅡ无相关性(r=0.157,P>0.05)。结论 PCT的变化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病情有关,对患者的APACHEⅡ评分与血清PCT含量进行监测,有利于对其病情及预后进行准确地评估,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 李志彬司金春丁战伟黄继胜
- 关键词:血清降钙素原感染性休克
- TACE联合射频消融对中期肝癌患者血清GP73、 AFP、AFP⁃L3的影响被引量:11
- 2020年
- 目的观察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联合射频消融(RFA)治疗中期肝癌(HCC)近期疗效及对血清高尔基体糖蛋白⁃73(GP73)、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3(AFP⁃L3)水平的影响。方法以本院收治的300例中期HCC患者,非随机临床同期对照研究及患者自愿原则分为对照组(TACE治疗,n=150)、实验组(TACE联合RFA,n=150),评估两组近期疗效,观察治疗前、治疗后血清GP73、AFP、AFP⁃L3、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水平,随访两组治疗后1年、2年复发率及总生存率,比较两组安全性。结果实验组近期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GP73、AFP、AFP⁃L3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且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SOD、MDA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但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2年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一TACE治疗比较,TACE联合RFA可明显提高中期HCC患者近期疗效、降低复发率,可有效杀死肿瘤细胞从而使AFP、AFP⁃L3及GP73水平明显下降,此外联合治疗不会增加机体氧化应激反应,安全性好。
- 孟令武李月圆李志彬李明玉
- 关键词: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射频消融GP73AFP
- 胆囊动脉的局部解剖观察及其临床意义
- 2016年
- 目的探讨胆囊动脉的局部解剖观察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观察并记录89例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患者的胆囊动脉解剖情况。结果起源于Calot三角内的胆囊动脉共68支,占76.4%。胆囊动脉起源于肝右动脉67支,占75.3%;起源于肝左动脉9支,占10.1%;起源于肝固有动脉7支,占7.9%;起源于肝总动脉的4支,占4.5%,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的2支,占2.2%。有65支胆囊动脉走行位于胆总管右侧,占73.0%;有10支胆囊动脉走行位于肝总管前方,占11.2%;有7支胆囊动脉走行位于胆总管前方,占7.9%;有5支胆囊动脉走行位于肝总管后方,占5.6%;有2支胆囊动脉走行位于胆总管后方,占2.2%。单支型69例,占77.5%;2支型16例,占18.0%;3支型4例,占4.5%。结论了解和认识胆囊动脉的解剖特点,有助于避免血管损伤和出血,提高手术成功率。
- 司运辉王利萍李志彬
- 关键词:胆囊动脉胆囊管
- 经脐单孔与三孔腹腔镜切除术治疗小儿阑尾炎的效果及炎症应激反应、肠道功能恢复进程观察
- 2024年
- 目的:观察经脐单孔与三孔腹腔镜切除术治疗小儿阑尾炎的效果及炎症应激反应、肠道功能恢复进程。方法:选取2021年4月至2023年8月在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阑尾炎患儿138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研究对象分为经脐单孔组和三孔组,其中三孔组65例,经脐单孔组73例。三孔组采用三孔腹腔镜手术,经脐单孔组采用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比较两组患儿围术期指标、微炎症指标、应激反应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三孔组相比较,经脐单孔组围术期指标均较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经脐单孔组和三孔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比较均下降,且所得数据同三孔组相比,经脐单孔组较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d,两组患者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及皮质醇(cortisol,Cor)水平均上升,同三孔组相比,经脐单孔组较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三孔组并发症总发生率12.31%相比较,经脐单孔组并发症发生率2.74%较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三孔腹腔镜切除术,经脐单孔腹腔镜切除术治疗小儿阑尾炎的效果更佳,能降低炎症应激反应,且加快肠道功能恢复进程。
- 经豪李志彬翟春雨
- 关键词:小儿阑尾炎肠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