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静芬

作品数:19 被引量:76H指数:6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机械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7篇磁共振
  • 5篇成像
  • 4篇MRI
  • 4篇磁共振成像
  • 3篇心脏
  • 3篇体层摄影
  • 3篇体层摄影术
  • 3篇细胞
  • 2篇胆管
  • 2篇动脉
  • 2篇对比剂
  • 2篇多模态
  • 2篇心肌
  • 2篇心肌应变
  • 2篇心脏磁共振
  • 2篇血管
  • 2篇影像
  • 2篇影像学
  • 2篇左心
  • 2篇梅毒

机构

  • 19篇苏州大学
  • 1篇东海县人民医...

作者

  • 19篇朱静芬
  • 16篇李勇刚
  • 6篇黄仁军
  • 5篇滕跃
  • 3篇刘雨蒙
  • 3篇姚飞荣
  • 3篇陈蒙
  • 2篇郭亮
  • 2篇朱默
  • 2篇胡春洪
  • 2篇付婷婷
  • 2篇汪灵杰
  • 1篇张妤
  • 1篇王畅
  • 1篇尹胜男
  • 1篇程亮
  • 1篇洪若瑜
  • 1篇王希明
  • 1篇蒋诚诚
  • 1篇顾宏伟

传媒

  • 5篇中国医学计算...
  • 3篇放射学实践
  • 2篇新发传染病电...
  • 1篇现代医用影像...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医学影像学杂...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3篇2018
  • 3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γH2AX分析技术用于评价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Flash扫描模式及回顾性心电门控小螺距扫描模式下的辐射损伤实验研究
朱静芬李勇刚
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的临床及MRI表现分析
李勇刚朱静芬
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的MRI表现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的MRI影像特征,通过结合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及实验室确诊的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患者9例,HIV均为阴性。采用3.0T MRI进行成像扫描,其中头颅MRI平扫+MRA8例,常规头颅MRI平扫1例,对上述临床及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9例患者以男性居多(7/9),临床以急性或亚急性起病,患者首发症状多表现为四肢乏力、头晕、言语不利及认知障碍等上述症状的不同组合。脑膜血管型神经梅毒的基本MRI表现包括:①脑萎缩,可为对称或非对称性脑萎缩;②脑梗塞,表现为多部位、多发梗塞灶,且病灶范围、新旧不一;③脑血管狭窄,呈多发节段性狭窄,常为双侧不对称性,近段血管病变更易累及。结论 MRA可评估脑血管受累情况,对无脑卒中高危因素的青中年患者,发现脑萎缩基本改变,伴颅内多发、散在的梗塞灶,需尽早行血清及脑脊液梅毒抗体检查,争取早期诊断、治疗,以改善预后。
朱静芬李勇刚
关键词:神经梅毒磁共振成像
伴发房颤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左心功能及心肌应变的磁共振特征分析
2024年
目的:通过分析肥厚型心肌病(HCM)患者中伴房颤(AF)或不伴房颤(N-AF)的心脏磁共振影像特点,探究房颤的发生与肥厚型心肌病磁共振影像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23年4月在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无锡明慈心血管病医院行心脏磁共振检查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85例,分成房颤组(22例)及非房颤组(63例),分析两组间临床资料及磁共振影像特征的差异。结果:房颤组较非房颤组年龄偏大(P=0.011);血清生化指标N末端B型利纳钛原(NT-ProBNP)、肌红蛋白(MYO)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09);AF组左心室形态指标左室最大室壁厚度(LVDM)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功能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每博输出量(SV)均较N-AF组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P=0.026);AF组的左心房形态指标左房前后径(LAAD)及左房最大容积(LAVM)均较N-AF组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10),左心房功能指标左房射血分数(LAEF)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左心室应变结果发现两组间周向应变(CS)、径向应变(RS)有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两组间左心房应变参数平均LA长轴应变(%)、平均LA AV交界应变(%)有统计学差异(P=0.005、P=0.005);两组延迟强化(LGE)阳性率及LGE定量指标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回归分析中,年龄、NT-ProBNP、LAEF、LVEF、CS、LGE定量(%)为HCM发生AF的影响因素。结论:肥厚型心肌病中房颤患者的磁共振影像具有一定的特征。
李琼陈蒙刘雨蒙朱静芬吴帆王希明
关键词:肥厚型心肌病房颤心脏磁共振影像学特征
辐射代谢组学用于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造影辐射生物效应的初步研究
李勇刚朱静芬
CT值用于鉴别成骨性骨转移与骨岛的价值研究
2018年
目的通过分析成骨性转移瘤和骨岛患者CT值的不同表现,探讨CT值用于鉴别脊柱成骨性转移瘤和脊柱骨岛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5月脊柱成骨性转移瘤患者40例共67个病灶。选取同时间段经CT随访确诊的脊柱骨岛患者47例,病灶58个。测量所有病灶的平均CT值、最大CT值及最小CT值,采用独立样本r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ROC曲线分析,评估其用于鉴别成骨性骨转移瘤和骨岛的诊断效能。结果成骨性转移瘤病灶和骨岛病灶的平均CT值(P=0.000)、最大CT值(P=0.000)和最小CT值(P=0.000)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平均CT值、最大CT值和最小CT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3,0.951,0.937.当平均CT值为868HU时,病灶诊断为骨岛的敏感性为94.8%,特异性为88.1%。当最大CT值为922HU时,病灶诊断为骨岛的敏感性为94.8%,特异性为91.0%o当最小CT值为732HU时,病灶诊断为骨岛的敏感性为93.1%,特异性为83.6%。结论平均CT值、最大CT值及最小CT值在鉴别成骨性转移瘤和骨岛时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滕跃朱静芬黄仁军李勇刚
关键词: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磁性高分子载体用于基因释放及MRI监测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研究阳离子高分子基因载体聚乙烯亚胺(PEI)修饰的氧化铁-质粒DNA磁性纳米颗粒用于磁性基因转染、基因释放及MRI监测的可行性与效果。方法:采用PEI修饰超顺磁性氧化铁纳米颗粒(PEI-MNPs)并结合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质粒(EGFP)DNA,构建氧化铁-质粒DNA磁性纳米颗粒(DNA-MNPs)。测量PEIM NPs及DNA-M NPs粒径及Zeta电位。采用磁性转染法,在外加磁场下,将DNA-M NPs与人肝癌Bel7402细胞共孵育,并与常规转染法对照,比较两种转染方法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的差异。采用MRI-T2WI成像测量两组转染细胞悬液不同时间点的T2弛豫率。结果:分散状态的PEI-MNPs与聚合状态的DNA-MNPs平均粒径分别约为15nm及850nm。DNA-MNPs的Zeta电位与Fe/DNA比值呈正比。磁性转染组在转染前、转染后1h及24h肝癌细胞悬液T2弛豫率分别为1.67、4.95、14.7,而常规转染组分别为1.61、2.23、3.226。磁性转染组绿色荧光蛋白表达强度显著高于常规转染组。结论:PEI-MNPs用于磁性转染能显著提高基因转染效率,MRI能监测DNA-MNPs在细胞内释放质粒DNA前后所引起的T2弛豫率变化。
朱静芬刘光江淼郭亮洪若瑜顾宏伟李勇刚
关键词:磁性纳米颗粒基因载体磁共振成像基因治疗
磁共振心肌应变定量评价心肌淀粉样变及与心肌初始T1值和ECV值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磁共振心肌应变定量评价心肌淀粉样变性(CA)价值及与心肌初始T1值和细胞外容积分数(ECV)值的相关性。方法:对30例CA患者(CA组)、10例可疑CA患者(可疑CA组)、20例肥厚型心肌病患者(HCM组)及40名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行3.0T心脏磁共振检查(CMR),扫描序列包括心脏电影、T1mapping、钆对比剂延迟强化(LGE)。在心脏电影图像上进行心肌应变分析,得到左室整体及各区域层面的3D径向应变(RS)、周向应变(CS)和纵向应变(LS)值。通过T1mapping图像获得心肌初始T1值和ECV值。对各组间上述参数进行对比分析,并将CA患者的心肌应变值与心肌初始T1值和ECV值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A组的左室心肌各层面及总体的RS、CS、LS绝对值均低于HCM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且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可疑CA组的总体RS、CS、LS绝对值均减低(P<0.05)。CA患者左室总体RS值与心肌初始T1值(r=-0.775,P<0.001)及ECV值(r=-0.659,P<0.001)均呈负相关;左室总体CS值与心肌初始T1值(r=0.883,P<0.001)及ECV值(r=0.772,P<0.001)均呈正相关;左室总体LS值与心肌初始T1值(r=0.854,P<0.001)及ECV值(r=0.765,P<0.001)均呈正相关。结论:磁共振心肌应变可以定量评价CA患者心肌形变程度,且与心肌初始T1值和ECV值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刘雨蒙朱静芬陈蒙汪灵杰朱默胡春洪
关键词:心脏磁共振心肌应变心肌淀粉样变
胆囊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和多层螺旋CT分析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的 MSCT 表现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或开腹胆囊切除术(OC)后发生并发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及 CT 表现。结果:22例共29例次胆囊术后并发症,其中胆系并发症共18例:包括肝胆管损伤11例次,MSCT 主要表现为胆囊窝区渗出性改变及腹腔包裹性积液;胆-肠吻合口狭窄3例次,MSCT 示肝内胆管不同程度扩张,多平面重组(MPR)图上可见狭窄的吻合口;胆总管内残余结石3例次;残余胆囊管伴结石1例次。非胆系并发症11例次:包括血管损伤2例次,MSCT 门静脉成像示门静脉主干狭窄并广泛侧支循环形成;早期急性胰腺炎2例次;腹壁切口感染2例次;腹腔感染3例次,MSCT 上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膜增厚并腹腔积液;腹壁切口疝2例次,MSCT 示大网膜及部分肠管自腹壁切口处疝出至腹壁下。临床诊断与 MSCT 诊断结果的符合率为86.21%,其中胆系和非胆系并发症分别为83.33%和90.91%。术后7天内肝内胆管损伤的发生率最高(11/18);1周~1个月内,早期急性胰腺炎发生率最高(2/5);1个月~1年,胆肠吻合口狭窄的发生率最高(3/4);>1年,腹壁切口疝的发生率最高(2/2)。结论:MSCT 能对胆囊切除术后并发症进行较为全面、准确的影像学评价。了解胆囊术后并发症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有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朱静芬黄仁军付婷婷郭亮李勇刚
关键词:胆囊疾病胆管腹部手术
γ-H2AX免疫荧光分析技术评估CT辐射损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比较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方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小螺距扫描方式的辐射剂量及其电离辐射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内DNA的损伤情况,并探索γ-H2AX作为低剂量X线电离辐射损伤生物剂量计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方法:将40例拟行冠状动脉CTA的患者按扫描前的心率分为两组:大螺距组18例,心率<70次/分,螺距3.4,FLASH序列,前瞻性心电门控;小螺距组22例,心率≥70次/分,螺距0.20~0.33,回顾性心电门控。两组均采用智能CARE-kV结合CARE Dose4D调节技术自动选取最优管电压及管电流。于CT检查前及检查后30min每例患者抽取静脉血4mL,采用γ-H2AX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淋巴细胞DNA双链断裂(DSBs)情况(γ-H2AX荧光点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记为R_(焦点/细胞))。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BMI及CT检查前后R_(焦点/细胞)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检查前后R_(焦点/细胞)差值(△R)和辐射剂量指标(CTDIvol、DLP、ED)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DLP与△R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及体质指数(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螺距组的CTDIvol、DLP和ED值分别为(12.29±1.68)mGy、(100.28±30.60)mGy·cm和(1.41±0.43)mSv,3个指标的均值明显低于小螺距组[分别为(39.11±10.75)mGy、(537.27±152.74)mGy·cm和(7.52±2.14)mSv],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CT检查前、后的R_(焦点/细胞)分别为(0.137±0.036)和(0.244±0.072),CT检查后检查者淋巴细胞内DSBs数量明显增多(t=10.294,P=0.000)。大螺距组和小螺距组的△R分别为(0.058±0.034)和(0.148±0.058),小螺距组高于大螺距组(U=27.50,P=0.000)。仅小螺距组的DLP与△R之间存在等级线性相关关系(r=0.781,P=0.000)。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FLASH扫描方式的辐射剂量及电离辐射引起的DSBs明显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小螺距扫描方式,而两组图像质量均�
朱静芬滕跃王畅姚飞荣李勇刚张妤
关键词: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辐射量DNA损伤Γ-H2AX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