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滕跃

作品数:15 被引量:60H指数:5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科教兴卫工程”青年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 2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6篇体层摄影
  • 5篇体层摄影术
  • 3篇影像
  • 3篇X线
  • 3篇X线计算
  • 3篇X线计算机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影像学
  • 2篇生物效应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结
  • 2篇结核
  • 2篇机体
  • 2篇计算机体层
  • 2篇计算机体层摄...
  • 2篇成像
  • 1篇代谢
  • 1篇代谢组学
  • 1篇代谢组学研究

机构

  • 12篇苏州大学
  • 1篇江苏大学
  • 1篇东海县人民医...

作者

  • 12篇滕跃
  • 10篇李勇刚
  • 5篇朱静芬
  • 4篇黄仁军
  • 3篇姚飞荣
  • 2篇蒋诚诚
  • 1篇张妤
  • 1篇王畅
  • 1篇董凤林
  • 1篇李平
  • 1篇刘卫硕

传媒

  • 2篇放射学实践
  • 2篇中国血液流变...
  • 1篇中国医学计算...
  • 1篇临床放射学杂...
  • 1篇CT理论与应...
  • 1篇中国CT和M...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0
  • 2篇2018
  • 3篇2017
  • 3篇201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原发性脾血管肉瘤的CT和超声及病理对照研究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原发性脾血管肉瘤(PSA)的超声、CT表现及病理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2015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7例PSA的临床、CT及超声表现,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7例PSA的影像学表现可以分为3型,Ⅰ型为单发病灶(n=1),CT平扫呈类圆形稍低密度灶,增强扫描边缘强化;脾脏病灶超声呈类圆形低回声。Ⅱ型为多发、分离病灶(n=5),其中平扫4例表现为稍低密度,其中3例超声检查,1例表现为低回声、回声不均,1例病灶表现为高低混杂回声,1例未发现明确病灶,增强CT扫描4例为边缘强化,1例表现为结节状强化。Ⅲ型为弥漫性病变(n=1),平扫为多发大小不等类圆形稍低密度,增强部分边缘强化,部分结节状强化;超声表现为脾大,回声粗。病理表现4例为弥漫性、不典型的血管内皮细胞蜂窝状或海绵状排列,2例镜下见裂隙血管及乳头状结构,1例表现为纺锤状的内皮细胞增殖排列形成血管间隙。结论:PSA的临床特点、影像学及病理表现有一定的特异性,认识其影像学及病理特征对减少误诊有重要意义。
蒋诚诚滕跃董凤林刘卫硕李勇刚
关键词:血管肉瘤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超声成像病理学
双源双能量CT定量评价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ALNs)转移
2023年
目的 评价双能量CT定量参数对乳腺癌患者转移性腋窝淋巴结(ALNs)的诊断效能。方法 连续收集2018年6月至2021年03月期间于张家港澳洋医院行双能量增强CT检查的26名女性乳腺癌患者的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及计量资料统计方法分析比较转移性和非转移性ALNs的双能量CT定量参数和形态学表现。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形态学和定量参数的诊断效能,计算其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LNs的危险因素。结果 研究共纳入26名女性乳腺癌患者,共纳入141个ALNs,根据组织病理学结果分为两组:转移性ALNs (59个)和非转移性ALNs (82个)。转移性ALNs的静脉期能量曲线斜率(λHu)、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nIC)及静脉期标准化有效原子数(nZeff)均高于非转移性ALNs。ROC曲线分析显示,CT定量参数中的静脉期能量曲线斜率(λHu)对乳腺癌ALNs转移的诊断效能高于常规形态学参数。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静脉期λHu与静脉期nIC是预测转移性ALNs的最佳参数指标。结论 双能量CT定量参数可作为鉴别乳腺癌患者ALNs的一种补充的非侵入性检查方法。
谷红玉李勇刚沈瑞邓小毅滕跃
关键词:计算机体层摄影乳腺癌
CT值用于鉴别成骨性骨转移与骨岛的价值研究
2018年
目的通过分析成骨性转移瘤和骨岛患者CT值的不同表现,探讨CT值用于鉴别脊柱成骨性转移瘤和脊柱骨岛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5月脊柱成骨性转移瘤患者40例共67个病灶。选取同时间段经CT随访确诊的脊柱骨岛患者47例,病灶58个。测量所有病灶的平均CT值、最大CT值及最小CT值,采用独立样本r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行ROC曲线分析,评估其用于鉴别成骨性骨转移瘤和骨岛的诊断效能。结果成骨性转移瘤病灶和骨岛病灶的平均CT值(P=0.000)、最大CT值(P=0.000)和最小CT值(P=0.000)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平均CT值、最大CT值和最小CT值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33,0.951,0.937.当平均CT值为868HU时,病灶诊断为骨岛的敏感性为94.8%,特异性为88.1%。当最大CT值为922HU时,病灶诊断为骨岛的敏感性为94.8%,特异性为91.0%o当最小CT值为732HU时,病灶诊断为骨岛的敏感性为93.1%,特异性为83.6%。结论平均CT值、最大CT值及最小CT值在鉴别成骨性转移瘤和骨岛时有较好的诊断效能。
滕跃朱静芬黄仁军李勇刚
关键词: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CT辐射生物效应代谢组学研究
李勇刚滕跃
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的CT表现分析
目的 分析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的CT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1年到2015年间经临床证实的22例结核性多浆膜腔积液的CT征象.结果 胸腔积液共21例,以中量积液为主(11例,52.4%),心包积液12例,以少量积液...
滕跃李勇刚
关键词:结核多浆膜腔积液体层摄影术
γ-H2AX免疫荧光分析技术评估CT辐射损伤的临床研究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比较双源CT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扫描方式与回顾性心电门控小螺距扫描方式的辐射剂量及其电离辐射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内DNA的损伤情况,并探索γ-H2AX作为低剂量X线电离辐射损伤生物剂量计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方法:将40例拟行冠状动脉CTA的患者按扫描前的心率分为两组:大螺距组18例,心率<70次/分,螺距3.4,FLASH序列,前瞻性心电门控;小螺距组22例,心率≥70次/分,螺距0.20~0.33,回顾性心电门控。两组均采用智能CARE-kV结合CARE Dose4D调节技术自动选取最优管电压及管电流。于CT检查前及检查后30min每例患者抽取静脉血4mL,采用γ-H2AX免疫荧光分析法检测淋巴细胞DNA双链断裂(DSBs)情况(γ-H2AX荧光点与淋巴细胞计数的比值,记为R_(焦点/细胞))。采用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间BMI及CT检查前后R_(焦点/细胞)的差异,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间检查前后R_(焦点/细胞)差值(△R)和辐射剂量指标(CTDIvol、DLP、ED)的差异,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法分析DLP与△R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构成比及体质指数(BMI)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螺距组的CTDIvol、DLP和ED值分别为(12.29±1.68)mGy、(100.28±30.60)mGy·cm和(1.41±0.43)mSv,3个指标的均值明显低于小螺距组[分别为(39.11±10.75)mGy、(537.27±152.74)mGy·cm和(7.52±2.14)mSv],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患者CT检查前、后的R_(焦点/细胞)分别为(0.137±0.036)和(0.244±0.072),CT检查后检查者淋巴细胞内DSBs数量明显增多(t=10.294,P=0.000)。大螺距组和小螺距组的△R分别为(0.058±0.034)和(0.148±0.058),小螺距组高于大螺距组(U=27.50,P=0.000)。仅小螺距组的DLP与△R之间存在等级线性相关关系(r=0.781,P=0.000)。结论:前瞻性心电门控大螺距FLASH扫描方式的辐射剂量及电离辐射引起的DSBs明显低于回顾性心电门控小螺距扫描方式,而两组图像质量均�
朱静芬滕跃王畅姚飞荣李勇刚张妤
关键词:冠状动脉血管造影术辐射量DNA损伤Γ-H2AX
骨性影像学参数对胸腰椎骨折PLC损伤诊断效能的研究被引量:20
2017年
目的评估CT检查中骨性影像学参数(椎体楔变角、局部后凸角、椎体压缩率、棘突间距增加值和椎弓根间距增加值)对后方韧带复合体(PLC)损伤的诊断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3月间外伤导致胸腰段(T_(11)~L_2)骨折的患者52例,所有患者进行CT平扫及多平面重组,测量椎体楔变角、局部后凸角、椎体压缩率、棘突间距增加值及椎弓根间距增加值等骨性参数,根据MRI结果,将PLC状态分为完整和损伤。先将骨性参数通过t检验进行筛选,将有统计学意义的骨性参数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单个参数与PLC损伤的相关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OC)分析骨性影像学参数对PLC损伤的诊断效能。结果52例患者中,MRI显示23例出现PLC损伤。椎体楔变角(P=0.710)与局部后凸角(P=0.120)在无PLC损伤与PLC损伤组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椎体压缩率与PLC损伤无明显相关(P=0.053)。棘突间距增加值(P=0.001)及椎弓根间距增加值(P=0.046)与PLC损伤存在相关。ROC分析显示:棘突间距增加值曲线下面积最大(AUC=0.807),其次是椎弓根间距增加值(AUC=0.666)。结论在各项骨性参数中,棘突间距增加值和椎弓根间距增加值是最有效的预测参数。当棘突间距增加值>2.2 mm,椎弓根间距增加值>1.0 mm时,两者联合诊断PLC损伤的敏感度为70%,特异度为93%。
滕跃朱静芬黄仁军蒋诚诚李勇刚
关键词:后方韧带复合体体层摄影术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肺部感染影像诊断及鉴别诊断
目的 分析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术后肺部感染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探讨HSCT术后肺部感染的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52例经临床证实的HSCT术后罹患肺部感染患者的CT影像学资料,分析其CT征象,包括实变影、磨玻璃影...
李勇刚滕跃
关键词:造血干细胞骨髓移植肺部感染
多模态CT在两种常见病因所致急性脑梗死中的对比研究被引量:6
2020年
目的:探讨多模态CT中两种常见病因所致急性脑梗死的特征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AT)患者29例,心源性栓塞(CE)患者13例,对比两组患者多模态CT检查结果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AT组和CE组患者多节段栓子的发生率分别为41.4%和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6,P<0.05)。两组患者累及大脑中动脉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3,P>0.05)。AT组患者区域软脑膜评分高干CE组[18(16,19)分vs.17(12,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01,P<0.05)。A T组患者缺血半暗带的体积小于CE组[47(9,118)ml vs 5.73(35,99)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72,P>0.05);AT组患者梗死核心体积小于CE组[8(1,34)ml vs.57(13,8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31,P<0.05),两组患者缺血半暗带体积与梗死核心体积的差值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23(0,79)ml vs.19(1,33)ml,Z=-0.627,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心源性栓塞所致的急性脑梗死特征在多模态CT评估结果中有差异,该差异有助于鉴别这两种病因所致的急性脑梗死,对临床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有一定指导意义。
张道强滕跃黄仁军朱静芬姚飞荣李勇刚
关键词:心源性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灌注成像
淋巴结结核的影像学表现特点分析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分析淋巴结结核的CT和MRI表现特点,并与病理学对照,探讨两种检查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间34例经手术、穿刺病理或临床证实为淋巴结结核患者的CT或MRI影像学资料,分别从生长方式(融合/非融合)、边缘(光滑/欠光滑)、境界(清晰/欠清晰)、密度及信号、增强后强化方式(均匀/不均匀/环形规则/环形不规则)这5个方面对所受累淋巴结进行分析。结果:34例患者中共累及223枚淋巴结,其中颈部淋巴结67.7%,纵隔内淋巴结27.7%,肺门淋巴1.8%,肺内淋巴结0.5%,腹腔淋巴结0.5%,腹膜后淋巴结1.8%。所有受累淋巴结中,8.5%呈融合性生长,83.9%形态规则,79.4%边缘光滑。CT上发现的171枚病变淋巴结以等密度较多(53.8%)、低密度次之(43.3%),MRI上发现的66枚病变淋巴结中98.5%为等T1长T2信号。所有CT及MRI观察到的病变淋巴结中,除57%的病灶密度或信号均匀外,仅伴钙化的为12.6%,仅伴部分坏死的26.9%,另外有3.6%同时伴钙化及坏死;增强扫描的204个病变淋巴结中,1%钙化显著、未见明显强化,38.7%均匀强化,伴坏死者内见不强化的低密度区,11.3%呈环形规则强化(均位于颈部),8.3%环形不规则强化(纵隔内82.4%),5.9%可见病变淋巴结内有分隔样强化(均位于颈部)。结论:CT与MRI对于淋巴结结核具有重要诊断价值,两者均能清晰显示病变部位、形态以及边缘情况,MRI对于病变边缘及周围情况显示较CT更明确,尤其是增强后,对于包膜及邻近组织受累情况的显示也更加敏感。
黄仁军滕跃朱静芬李勇刚姚飞荣
关键词:淋巴结结核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