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小影 作品数:7 被引量:66 H指数:4 供职机构: 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福建省教育厅科技项目 福建省科技厅公益类科研院所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经济管理 环境科学与工程 历史地理 天文地球 更多>>
近20年福建省沿海与内陆城市高温热浪脆弱性比较 被引量:26 2016年 高温热浪作为一种常见的气象灾害,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健康产生很大的影响。为探索福建省沿海与内陆城市高温热浪脆弱差异性及其形成机制,本文构建了包含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3个维度的高温热浪脆弱性评估模型(Vulnerability Scoping Diagram,VSD)。利用1994-2013年逐日极端高温数据和经济社会统计数据,分别对处于沿海和内陆的福州和南平市辖区进行高温热浪脆弱性及其3个维度(暴露性、敏感性、适应性)的评估与比较,并试图解释分析福州市辖区与南平市辖区高温热浪脆弱性的差异及其原因。结果显示:由于地理环境与社会经济系统的显著差异,近20年来,沿海地区高温热浪的脆弱性低于内陆地区,但随着经济发展导致的敏感性增加,前者不断攀升的脆弱性可能会超越后者;内陆地区的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干扰程度相对较弱,其敏感性不断降低而适应性有所上升,使得其高温热浪的脆弱性不断降低。降低高温热浪脆弱性的关键在于同时增强区域适应性与降低敏感性,这对制定适应性措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郑雪梅 王怡 吴小影 齐熙 祁新华关键词:高温热浪 脆弱性 山区贫困县贫困代际传递的特征与机制研究 被引量:8 2017年 以典型山区贫困县——宁德市柘荣县为案例,运用英国国际发展署(UK Department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DFID)的生计分析框架,通过216份有效问卷,梳理了贫困代际传递的特征,包括低收入、贫困文化、低端职业、低教育程度、不良健康状况传递等;揭示了人力资本低下、自然资本制约、物质资本匮乏、社会资本稀缺、金融资本缺失等5个方面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政策建议,希望能丰富研究案例,并为国内同类地区制定精准扶贫政策提供有益借鉴. 刘冠秋 李岚彬 黄艺丹 潘丹琳 齐熙 吴小影 祁新华关键词:贫困代际传递 贫困文化 安阳高新区土地利用与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变迁研究 2014年 利用计量地理方法分析了安阳高新区土地利用状况及其产业分布,探讨了高新区内部发展制约因素。安阳高新区作为国家级高新区,政治、经济、科技、国际经济形势对其影响显著,从系统论的角度,分析了影响因素,以探讨安阳高新区的健康发展机制。 高长海 吴小影 刘洋洋关键词:高新区 土地利用 产业集聚 气候变化对渔区感知指数、生计策略和生态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8 2017年 气候变化已对全球海洋生态环境产生了直接影响,并对渔业资源、渔业生产与渔户生计造成巨大的负面影响,而渔户也通过生计适应影响海洋生态环境。迄今为止,关于渔户对气候变化的感知、生计适应及其生态效应的研究成果较少,基于家庭调查的实证研究更鲜见于报道。选取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个典型渔区——福建省霞浦县牙城镇,采用参与式农村评估法(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PRA),基于158份渔户家庭的有效数据,构建气候变化影响感知指数,揭示气候变化影响感知指数与生计资本的内在关联,并进一步探究渔户的生计适应策略及其产生的生态效应。结果表明:(1)渔户对气候变化及其影响的感知较为强烈;(2)渔户的气候变化影响感知指数与生计资本呈现一定的相关性;(3)渔户主要调整了生计生产方式和多样化收入经营两方面策略;(4)渔户生计适应策略的调整会对海洋生态环境产生正面和负面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保护渔户生计安全、防范气候变化风险、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的政策建议,为当地及其他典型渔区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益参考。 吴小影 刘冠秋 齐熙 潘丹琳 祁新华关键词:渔户 气候变化 生计资本 生态效应 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创新与路径选择 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意义】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历时30多年,实践经验丰富,已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典范。总结梳理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历程,可为我国其他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益借鉴。【方法/过程】通过资料和文献梳理法,回顾了福建生态文明建设的历程;梳理了福建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在国土空间开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环境治理体系改革、绿色发展评价导向等方面的实践情况,从中总结出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模式。【结果/结论】从体制机制创新、生态司法保障、公众积极参与等方面,提出推进福建省生态文明建设的可行性路径。 廖伟杰 祁新华 程顺祺 吴小影关键词:生态文明 海岛型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基于厦门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对比 被引量:21 2016年 21世纪是海洋世纪,海岛地位日益凸显,人居环境是海岛型城市发展质量的重要表征,然而目前学术界针对海岛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的成果还较为鲜见。基于人居环境理论,构建了海岛型城市人居环境质量评价体系,选取厦门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两个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典型海岛型城市作为研究对象,综合评价了两个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及动态变化。结果显示:(1)厦门和平潭人居环境质量均处于稳定提升状态,厦门人居环境宜居度更高,二者差距呈增大趋势;(2)城市人居环境系统与城市经济子系统二者存在相互协调、制衡的关系,不同发展阶段的协调度呈现一定的差异;(3)海岛城市人居环境质量受到自然、人类、社会、居住和支撑系统等5个子系统的综合影响,且各个子系统在不同发展阶段对人居环境的贡献率有所不同,发展初期的平潭人居环境自然子系统呈负向发展,人类子系统变化不大,社会、居住和支撑子系统得分贡献有所增加;而发展相对成熟的厦门人居环境自然子系统稳定性高,人类子系统虽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幅度较小,社会子系统、居住子系统以及支撑子系统总体状况较好。研究可为厦门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及国内同类海岛城市人居环境优化调控提供借鉴,同时丰富人居环境评估的实证案例与相关理论。 金星星 叶士琳 吴小影 王怡 程煜关键词:人居环境 平潭综合实验区 微区域新型人地关系研究——以安阳高新区后营社区为例 2015年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地关系矛盾逐渐突出,急需转变发展方式,改善环境,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以安阳高新区后营大学生生活园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法、访谈法、资料分析法和地图法等对人地关系状态和演变过程进行研究,依据人地协调理论,提出构建文明、和谐社区的对策和建议。 高长海 吴小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