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琳 作品数:9 被引量:217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上海市人类运动能力开发与保障重点实验室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文化科学 更多>>
运动性疲劳对羽毛球运动员跳杀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影响 <正>1研究目的运动性疲劳一直以来都是体育科学领域的一项研究热点,如何正确评价运动性疲劳以及如何在运动赛场上规避疲劳对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发挥对于该领域的体育科研人员来说至关重要。羽毛球跳杀技术一直为世界劲旅必备的主要技术,... 刘琳 刘庆广 薄成志 黄强民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及其在运动康复临床实践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7 2016年 本文介绍了肌筋膜触发点理论及相关的技术手段在运动康复临床实践中的应用,如运动员损伤疼痛的治疗、运动功能受限的康复、运动疲劳的消除等常见问题。基于肌筋膜触发点理论采取的临床治疗措施简单、有效、无创,康复治疗周期短,复发率低。为当前运动损伤的预防、诊断、治疗与康复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与实践基础。 刘琳 黄强民 刘庆广 薄成志关键词:肌筋膜触发点 康复 针刺腹肌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疗效 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回顾性分析针刺腹肌肌筋膜触发点(MTrPs)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效果。方法选择中、重度原发性痛经患者65例,在腹肌肌筋膜定位MTrPs,并在月经中期对MTrPs进行针刺并注射1%利多卡因治疗,针刺时需引出腹肌局部跳动,反复针刺直至跳动消失。每次针刺结束后指导患者行腹肌牵张锻炼,保持0.5-1.0mini次,3-5次,d。于每次治疗后的下一次月经期及最后一次治疗的1年后,评估VAS及疗效。当VAS〈3时,结束针刺治疗。结果第1、2次治疗后及1年后随访有效率分别为63%(41/65例),100%(65/65例)和100%(65/65例)。结论针刺腹肌MTrPs结合腹肌牵张锻炼可有效缓解原发性痛经。 刘琳 黄强民 刘庆广 马彦韬 赵佳敏关键词:痛经 肌筋膜疼痛综合征 触发点 太极运动对脑卒中患者运动、情绪及生活质量影响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 被引量:14 2016年 背景:太极运动可以放松患者受累肌肉,增强肌肉柔韧性和力量,促进脑卒中患者正常运动模式,抑制异常姿势和痉挛模式,提高患者运动控制能力,改善平衡功能。目的:系统评价太极运动对脑卒中患者运动、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计算机检索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EBSCO、Google Scholar、中国知网、重庆维普和万方等数据库中关于太极运动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步行能力、情绪状态和生活质量等指标康复效果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间均从建库至2015年7月1日,2名研究者依照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和方法学质量评价后,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最终纳入15个RCT,共1 01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太极运动在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MD=7.87,95%CI(4.56,11.18),P<0.000 01]、步速[MD=0.27,95%CI(0.04,3.94),P=0.02]、焦虑情绪[SMD=-0.47,95%CI(-0.89,-0.04),P=0.03]和生活质量方面[SMD=0.65,95%CI(0.10,1.19),P=0.02]明显优于常规康复组,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而在功能性步行能力和抑郁情绪方面明显倾向于太极运动组,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果说明,太极运动在能够显著改善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步速水平、焦虑状态和生活质量,但在抑郁情绪和功能性步行能力等方面的优势性还需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覃林 韦霞 刘琳 朱欢关键词:太极 卒中 脑卒中 META分析 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脑卒中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疗效 被引量:32 2017年 目的观察针刺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对改善脑卒中患者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的疗效。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脑卒中偏瘫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25)和观察组(n=25)。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针刺肌筋膜触发点。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分别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改良Ashworth量表(MAS)、踝关节活动度、简式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下肢部分、10米最大步行速度(MWS)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VAS、MAS评分,踝关节活动度(足下垂、足内翻),FMA评分,MWS均显著改善(t>6.845,P<0.001),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t>5.586,P<0.001)。结论针刺肌筋膜触发点可以改善脑卒中患者痉挛型足下垂和足内翻。 荣积峰 黄强民 刘琳 王卫宁 朱慧雯 石伟关键词:脑卒中 痉挛 足下垂 足内翻 针刺 运动性疲劳对羽毛球运动员跳杀技术动作的生物力学影响 <正>1研究目的运动性疲劳一直以来都是体育科学领域的一项研究热点,如何正确评价运动性疲劳以及如何在运动赛场上规避疲劳对运动员比赛成绩的发挥对于该领域的体育科研人员来说至关重要。羽毛球跳杀技术一直为世界劲旅必备的主要技术,... 刘琳 刘庆广 薄成志 黄强民关键词:羽毛球运动员 运动性疲劳 生物力学 文献传递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 被引量:124 2014年 背景: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技术在欧美国家临床康复和组织疼痛领域已得到广泛性应用,国内相关专家对其病理机制认识,以及如何诊断和治疗该疾病还存在误区和局限。目的:从病因学、病理机制、诊断和定位、治疗手段等方面,系统阐述该疾病的理论基础及治疗经验。方法:以"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及"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激痛点,扳机点"为关键词搜索PubM ed、Scice Direct和中国知网数据库相关文献,搜索时限为数据库建库至2014年8月,并通过摘要进行文献筛选。结果与结论:人类从4岁开始才在某些骨骼肌上出现疼痛触发点,组织创伤、姿势不正、骨与关节退行性改变、营养因子缺乏、精神压力、慢性感染等为导致肌筋膜疼痛触发点形成的主要病因。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发病机制至今还不清楚,但Simons等提出的"整体学说"最为公认,如何准确找到并定位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是成功治疗该疾病的关键。应用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理论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临床组织疼痛的康复效率,而且有利于预防骨与关节损伤、肌筋膜炎、肌痛、肌疲劳等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刘琳 黄强民 汤莉关键词:肌筋膜 激痛点 病因 干针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触发点效果的Meta分析 被引量:27 2015年 肌筋膜疼痛触发点(myofascial trigger points,MTrPs)最早是由美国临床教授Janet Travell在1942年提出的,她发现大多数颈肩腰腿疼痛患者以及肌筋膜炎患者的骨骼肌上都可以找到痛性条索结节,触压时可以引发局部疼痛和远处牵涉痛,这种MTrPs可分为潜在MTrPs和活化MTrPs[1-2].一般状态下,骨骼肌上会存在一些因慢性损伤而引起的潜在MTrPs,这些MTrPs长期处于隐性状态,并不会引起疼痛或只有轻微局部疼痛.但是它们可以被某些致病因素活化转变成为活化MTrPs,例如:创伤、疲劳、抵抗力下降、反复感冒、某些营养物质缺乏等因素[3].这些MTrPs在骨骼肌上会出现异常的挛缩结节样的病理性肌纤维[4,5],而且活化MTrPs常表现为自发性疼痛,并可激发局部或远处牵涉痛,针刺和触压这些MTrPs时会引发肌肉局部抽搐反应[1,6].针刺可以治疗任何一块骨骼肌MTrPs引起的疼痛[7-10],而且目前在运动员伤痛和疼痛康复方面被广泛应用,尤其以干针疗法较为普遍[4,11-13]. 刘琳 黄强民 彭金凤 朱传芳 薄成志关键词:肌筋膜疼痛 META分析 触发点 疼痛患者 局部疼痛 自发性疼痛 基于电刺激的大鼠肌筋膜疼痛触发点的发生机制 被引量:4 2018年 目的:探究电刺激下肌筋膜疼痛触发点肌纤维的兴奋性和耐疲劳表现。方法:将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G1、CG2、CG3)和触发点组(TG1、TG2、TG3)。CG1和TG1测试刺激阈值强度和最大收缩力量(MCF)以及其最适刺激强度;CG2和TG2测试不同刺激强度下MCF的变化;CG3和TG3测试不同刺激频率下MCF的变化。钝性打击结合离心运动造模8周,恢复4周后将大鼠接入生物机能测试系统,给予肌纤维一系列电刺激,测量比较各组引起肌肉收缩的阈值强度、MCF、刺激强度和频率诱导的肌肉疲劳等指标。结果:TG1组引起肌肉开始收缩的阈值强度和最大收缩力量(MCF)的最适刺激强度比CG1组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TG1组与CG1组的MCF无显著性差异(P>0.05)。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5、20次增量电刺激低于第1、5、10次增量,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0、15、20次增量CG2组,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5、10次增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TG2组电刺激引起的MCF第1、5次增量与CG2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TG3组电刺激引起MCF所需的刺激频率比CG3组低,呈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TG3组电刺激引起的MCF比CG3组低,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与正常肌纤维相比,触发点肌纤维对电刺激反应更敏感,受到连续电刺激时更易疲劳。 薄成志 赵佳敏 李丽辉 刘庆广 黄强民 刘琳关键词:肌肉疲劳 电刺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