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熹

作品数:12 被引量:135H指数:6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动脉
  • 3篇细胞
  • 3篇细胞损伤
  • 2篇动脉狭窄
  • 2篇动脉粥样硬化
  • 2篇血流
  • 2篇血流动力学
  • 2篇银杏叶
  • 2篇牛顿流体
  • 2篇中药
  • 2篇小儿
  • 2篇解热
  • 2篇冠状
  • 2篇冠状动脉
  • 2篇冠状动脉狭窄
  • 2篇非牛顿流体
  • 2篇复方银杏叶
  • 2篇H2O2
  • 1篇大枣
  • 1篇代谢

机构

  • 10篇中国中医科学...
  • 6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首都儿科研究...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好想你枣业股...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作者

  • 12篇陈熹
  • 10篇李玉洁
  • 9篇翁小刚
  • 9篇王娅杰
  • 9篇朱晓新
  • 9篇杨庆
  • 8篇李琦
  • 8篇陈颖
  • 6篇阚晓溪
  • 6篇蔡维艳
  • 5篇黄鹤飞
  • 4篇郭琰
  • 2篇关晶
  • 1篇张柳婧
  • 1篇张甘霖
  • 1篇王晓东
  • 1篇刘思思
  • 1篇周冰冰
  • 1篇郭姗姗
  • 1篇陈颖

传媒

  • 3篇中国中药杂志
  • 2篇中国实验方剂...
  • 1篇中国动脉硬化...
  • 1篇吉林医学
  • 1篇中草药
  • 1篇世界科学技术...
  • 1篇基层医学论坛
  • 1篇中国现代医生
  • 1篇第八届中国肿...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8
  • 3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炎症消散的缺失诱发As斑块形成的作用机制及中药复方干预As炎症新思路的探索被引量:2
2015年
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抗炎是防治As的一条有效途径,一些新型的抗炎药物已经进入了临床研究阶段。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炎症消散的缺失也是As斑块形成和破裂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抗炎治疗在As防治中的研究进展,从炎症消散的角度出发,系统总结了炎症消散各方面的缺失对As斑块形成的影响。并深入探讨了胞葬作用在As早期和As斑块成熟期的变化及其所呈现出不同结果的原因。此外,本文结合As炎症消散缺失的作用机制,思考并探讨中医药干预As炎症消散可能的作用靶点,为寻求针对抗炎和促炎症消散双方面调节的抗As药物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参考。
郭琰刘栩岑杨庆翁小刚陈颖王娅杰蔡维艳李琦阚小溪陈熹黄鹤飞朱晓新李玉洁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SCL提取物ICJ通过调控乳腺肿瘤微环境中TGF-beta的活性平衡抑制乳腺癌转移的药效学鉴定和分子机制研究
目的:肿瘤转移是肿瘤患者的最大死因.TGF-beta是调控肿瘤转移的核心因子.其在肿瘤的疾病进展中同时发挥了促进和抑制的双向作用.抗肿瘤转移治疗急迫的临床需求和薄弱的药物支持这一矛盾,成为现今肿瘤治疗的最大障碍.为此,以...
李琦王娅杰李玉洁阚晓溪王笑民张甘霖杨庆陈熹翁小刚陈颖周冰冰郭琰刘栩岑朱晓新
连续狭窄位置对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狭窄位置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基于心血管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CTA图像,用Mimics软件对左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进行三维重建;用Geomagic Studio软件人为构造不同位置的冠状动脉狭窄;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冠状动脉模型进行流体力学计算。假设血管壁不发生变形,血液为不可压缩非牛顿Carreau流体,计算在非定常速度进口条件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规律。结果在原本的狭窄上游主干构造的狭窄,对下游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大,增大了壁面剪切力和振荡剪切指数的危险区域面积,并会导致涡流和二次流的产生;而在原本狭窄上游的侧支处构造的狭窄,对下游的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结论冠状动脉主干狭窄对原本狭窄下游处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有重大影响,可能引起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病情恶化。因此,对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在没有做支架之前,要注意观察冠状动脉主干是否有另一个病灶出现,有助于防止病情恶化。
陈卫平王逍王遥陈熹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冠状动脉狭窄非牛顿流体血流动力学
复方银杏叶颗粒改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13
2016年
该实验于体外使用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与复方银杏叶颗粒(80,160,320,640 mg·L-1)预孵育,合并使用H2O2(1 200μmol·L-1)建立氧化应激损伤模型。采用MTT法研究药物对HUVEC细胞增殖情况的影响,检测细胞培养上清中的LDH,MDA,NO含量及SOD活性,判断药物对内皮细胞的保护作用。通过Casepase-3活性检测以及Annexin V-FITC/PI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对细胞凋亡的保护作用。使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凋亡相关蛋白Bcl-2和Bax的表达。研究发现1 200μmol·L-1H2O2能够诱导内皮细胞产生氧化应激损伤,使细胞存活率降低,且细胞增殖抑制程度与H2O2的作用时间呈正相关。而80,160,320,640 mg·L-1的复方银杏叶颗粒能够明显减轻该模型下内皮细胞的氧化应激损伤,恢复细胞正常增殖水平,改善细胞状态,抑制细胞凋亡,同时能够上调Bcl-2的表达以及下调Bax的蛋白表达。该实验证明了复方银杏叶颗粒对H2O2诱导的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及细胞凋亡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复方银杏叶颗粒抑制了内皮细胞凋亡的线粒体途径有关。
李琦陈熹阚晓溪李玉洁杨庆王娅杰陈颖翁小刚蔡维艳黄鹤飞朱晓新
关键词:H2O2HUVEC内皮细胞损伤
参莲提取物对PM_(2.5)染毒RAW264.7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被引量:15
2015年
观察中药参莲(SL)提取物对PM2.5染毒RAW264.7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建立PM2.5染毒致RAW264.7细胞损伤模型。以细胞生长、细胞损伤标记物、氧化应激相关因子及炎性细胞因子为观察指标,评价SL提取物对PM2.5染毒RAW264.7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PM2.550 mg·L-1作用4,24 h时可致细胞颗粒沉积,抑制细胞生长,可显著增加细胞上清中LDH,NO释放量及细胞内活性氧(ROS)水平。在SL提取物50,25,10 mg·L-1干预作用下,RAW264.7细胞颗粒沉积减轻,细胞上清中LDH,NO,IL-1β,MCP-1释放量显著下降,SOD活性显著有所增加。表明SL提取物对PM2.5染毒RAW264.7细胞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对细胞的直接保护作用、减少氧化应激及炎症损伤有关。
刘栩岑李玉洁王娅杰李琦杨庆翁小刚陈颖蔡维艳郭琰阚晓溪陈熹黄鹤飞朱晓新
关键词:PM2.5RAW264.7
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代谢异常的疗效Meta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系统评价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代谢异常患者的疗效对比。方法通过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VIP、CBM及Pub Med数据库,收集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代谢异常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7篇,累计患者1034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瑞舒伐他汀下调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总胆固醇和C反应蛋白水平药效优于阿托伐他汀(P<0.01)。结论瑞舒伐他汀改善2型糖尿病合并血脂代谢异常患者相关指标优于阿托伐他汀。
陈熹陈熹张柳婧董远车菲王晓东王晓东
关键词: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2型糖尿病血脂代谢异常META分析
中药在逆转肿瘤多药耐药中的作用及研究现状被引量:21
2014年
肿瘤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目前肿瘤临床化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中药具有低毒高效和多阶段性作用的特点,其优势已在逆转肿瘤MDR的研究中逐步受到重视。目前已发现多种中药中具有逆转肿瘤MDR的作用,该文对近年来中药在逆转肿瘤MDR领域的现状进行分析及并对最新研究成果进行综述。
王娅杰李琦李玉洁杨庆陈颖翁小刚阚晓溪陈熹朱晓新
关键词:多药耐药中药肿瘤
基于非牛顿流体的体外反搏下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研究
2023年
目的:基于心血管患者的冠状动脉血管模型与血液的非牛顿黏性特征,通过计算和分析血管内血液流动的各个动力学参数,探讨增强型体外反搏对冠状动脉狭窄处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基于心血管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CT图像,用Mimics软件对左冠状动脉及其主要分支进行三维重建;利用有限元方法,对冠状动脉模型进行流体力学计算。假设血管壁不发生变形,血液为不可压缩流体,血液黏性符合非牛顿流体规律,分别计算在体外反搏前和处于体外反搏时,在非定常速度进口的条件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相对于体外反搏前,在体外反搏时,流线中的回流和二次流基本消失,而且在狭窄处下游,壁面剪切应力明显变大,振荡剪切指数明显变小。结论:体外反搏特征对冠脉血流动力学特征有重大改善,可以起到辅助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作用。
赵艺陈熹
关键词:冠状动脉狭窄非牛顿流体体外反搏血流动力学
小儿清瘟解热颗粒的解热抗炎镇痛作用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研究小儿清瘟解热颗粒的解热、抗炎及镇痛作用。方法:选取Wistar大鼠,日本大耳白兔,分别采用ih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采用内毒素致家兔发热模型,观察小儿清瘟解热颗粒的解热作用;选取KM小鼠,采用醋酸致小鼠扭体及热板刺激观察小儿清瘟镇痛反应;ICR小鼠,SD大鼠通过小儿清瘟解热颗粒对二甲苯所致耳肿胀,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大鼠后肢足跖炎症性肿胀的影响观察其抗炎作用。结果:小儿清瘟解热颗粒3.92 g·kg^-1及15.68 g·kg^-1于给药3 h能显著降低家兔肛温差值(P〈0.05,P〈0.01),3.78~30.24 g·kg^-1于给药4 h能显著降低大鼠肛温(P〈0.05,P〈0.01)。小儿清瘟颗粒43.68 g·kg^-1显著减少小鼠扭体次数(P〈0.05),10.92,21.84 g·kg^-1于给药2 h能显著提高小鼠痛阈值(P〈0.05)。小儿清瘟解热颗粒5.46~43.68 g·kg-1连续给药3 d显著减轻二甲苯所致小鼠右耳肿胀度(P〈0.01),7.56 g·kg^-1组于给药1 h显著降低足肿胀度(P〈0.05),15.12 g·kg^-1组于给药0.5,2,4 h显著降低足肿胀度(P〈0.05,P〈0.01),30.24 g·kg^-1组于给药0.5~4 h显著降低足肿胀度(P〈0.05,P〈0.01),小儿清瘟解热颗粒43.68 g·kg^-1组腹腔冲洗液吸光度值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小儿清瘟解热颗粒具有解热、抗炎及镇痛作用。
王娅杰杨庆李玉洁王俊丽蔡维艳翁小刚李琦陈颖阚晓溪郭琰陈熹黄鹤飞关晶朱晓新
关键词:解热抗炎镇痛
小儿清瘟解热颗粒的抗菌及调节免疫药效
2015年
目的:研究小儿清瘟解热颗粒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及体内、外抗菌作用。方法:取Balb/C小鼠70只,将小鼠按体重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玉屏风颗粒组(2.8 g·kg^-1),胸腺肽组(9.2 mg·kg^-1),小儿清瘟解热颗粒低、中、高剂量组(10.92,21.84,43.68 g·kg^-1),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通过小鼠ip环磷酰胺构建免疫缺陷小鼠模型,观察小儿清瘟解热颗粒对T,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对碳廓清能力,血清、脾细胞溶血素含量的影响;取ICR小鼠只,按体重等级随机分为7组,分别为模型组,阿莫西林组(370 mg·kg^-1),小儿感冒宁合剂组(8.25 m L·kg^-1),小儿清瘟解热颗粒低、中、高剂量组(3.2,6.4,12.8 g·kg^-1),每组20~22只,采用小鼠腹腔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构建体内细菌感染模型,观察动物死亡数、死亡率,药物的保护率,动物的平均存活天数及生命延长率;在体外采用试管法观察药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绿脓杆菌、乙性溶血性链菌、白色念珠菌、淋球菌及变形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小儿清瘟解热颗粒低、中剂量均可显著提高脂多糖(LPS),刀豆球蛋白A(Con A)诱导的淋巴细胞增殖;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内感染模型,小儿清瘟解热颗粒可使动物死亡率明显降低,动物存活天数明显延长(与模型组比较P〈0.05,P〈0.01);同时,小儿清瘟解热颗粒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绿脓杆菌、乙性溶血性链菌、白色念珠菌及变形杆菌生长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结论:小儿清瘟解热颗粒对免疫低下小鼠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在体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致小鼠死亡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在体外对多种细菌的生长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陈熹杨庆李琦陈颖阚晓溪黄鹤飞李玉洁王娅杰蔡维艳翁小刚刘思思郭姗姗朱晓新关晶
关键词:天然免疫获得性免疫抗菌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