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艳丽

作品数:5 被引量:31H指数:3
供职机构:石家庄制药集团有限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化学工程理学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化学工程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发酵
  • 2篇头孢
  • 2篇头孢菌素
  • 2篇头孢菌素C
  • 2篇青霉
  • 2篇青霉素
  • 2篇青霉素发酵
  • 2篇菌素
  • 2篇发酵生产
  • 1篇顶头孢霉
  • 1篇顶头孢霉菌
  • 1篇性能比较
  • 1篇液相
  • 1篇液相色谱
  • 1篇游离氨基酸
  • 1篇玉米浆
  • 1篇色谱
  • 1篇碳源
  • 1篇种子培养
  • 1篇相色谱

机构

  • 5篇石家庄制药集...
  • 2篇江南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过...

作者

  • 5篇赵艳丽
  • 4篇张敬书
  • 2篇段生兵
  • 2篇史仲平
  • 2篇赵立强
  • 2篇袁国强
  • 1篇桑美纳
  • 1篇苏志国
  • 1篇倪伟佳
  • 1篇王敏
  • 1篇段作营
  • 1篇王云山
  • 1篇李红飞
  • 1篇郭怀忠
  • 1篇刘烦
  • 1篇董娟丽
  • 1篇张冀
  • 1篇袁晓明
  • 1篇张朝
  • 1篇罗计

传媒

  • 2篇内蒙古石油化...
  • 1篇工业微生物
  • 1篇中国酿造
  • 1篇微生物学通报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1
  • 2篇2010
  • 1篇200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青霉素种子培养工艺优化
2009年
传统青霉素种子生产过程简单,生产周期长,移种前菌丝量少,菌丝浓度低,严重影响了发酵罐的设备利用率和发酵水平的提高。为了改善这些不足,本实验利用5L种子罐和20L发酵罐对青霉素种子生产中的关键问题:接种量和生长周期进行了研究,确定了接种量为3亿、生长周期为75-80小时,移种至发酵罐发酵水平最高。为青霉素的生产提供了指导。
赵艳丽赵立强张朝张敬书张耀勋董娟丽罗计袁晓明
关键词:青霉素发酵接种量
优化青霉素发酵带放再培养工艺被引量:3
2010年
目的:对青霉素发酵的青霉菌培养工艺进行优化,增大单罐批产量,提高技术指标。方法:对青霉素发酵过程的低单位带放菌丝收集至带放罐再培养,同时补充部分发酵基础料培养基,使新生部分菌丝的同时进行高单位发酵,节省了种子的培养过程,在兼顾增大青霉素产率和降低环保菌丝处理实行清洁生产方面收到良好效果。结果与结论:配合补料工艺优化,可使单罐批发酵产量得率提高15%。
张敬书赵艳丽赵立强周英壮张冀邸晓涛
关键词:青霉素发酵罐
HPLC法测定玉米浆中游离氨基酸的含量被引量:16
2010年
建立测定玉米浆中游离氨基酸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DiamonsilCl8(2)反相柱(5μm,250mm×4.6mm):梯度洗脱,流动相A相:0.05mol/L醋酸钠缓冲溶液(pH6.50),B相:乙腈-水(v/v=1:1),流速1.0mL/min,检测波长360nm。在该条件下所得各氨基酸的线性回归方程相关系数均在0.999以上。测定17种氨基酸的加样回收率94%-10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2.0%。
王敏张敬书赵艳丽张兵王云山郭怀忠苏志国
关键词:玉米浆
混合碳源发酵生产头孢菌素C过程优化被引量:1
2014年
本文对头孢菌素C(Cephalospofin C,CPC)发酵过程中碳源补料控制策略进行了优化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DO-Stat的混合碳源流加策略,提高了发酵整体性能。在7L发酵罐上对使用该策略和传统补油策略的头孢茵素发酵性能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用补加混合碳源(葡萄糖+豆油)策略时,CPC终浓度最高,达到36.99 g/L,CPC得率也从使用传统单纯补油策略时的11.39%提高到22.19%,代谢副产物去乙酰氧头孢菌素c(DAOC)的积累量少,DAOC/CPC只有0.38%,达到生产要求。
段生兵张敬书史仲平罗洪镇刘烦袁国强赵艳丽段作营
关键词:混合碳源头孢菌素C发酵
不同补料控制方式发酵生产头孢菌素C的性能比较被引量:11
2011年
在7 L发酵罐下,对利用顶头孢霉菌(Cephalosporins acremonium)发酵生产头孢菌素C(CPC)过程的最优底物流加工艺进行了研究。提出了一种新式硫铵豆油耦联型的硫铵流加策略。该控制策略可将发酵液中的氨态氮浓度控制在3 6 g/L之间,同时满足了发酵前期细胞生长与CPC合成对氮源和硫源的需求,促进了顶头孢霉菌菌丝分化,为发酵后期的CPC高效生产奠定了前期基础。比较了CPC合成期内间歇、匀速和DO-Stat自动流加3种不同豆油流加方式的发酵性能。研究发现,耦联使用硫铵/后程通富氧空气DO-Stat法进行硫铵和豆油的同时补料和CPC发酵,可将碳源浓度与溶解氧浓度DO同时控制于适中水平,使CPC合成以高浓度和低副产物积累的方式进行,最终CPC浓度和得率分别达到35.77 g/L和13.3%。主代谢副产物脱乙酰氧头孢菌素C(DAOC)的积累量和DAOC/CPC分别仅有0.178 g/L和0.5%。
桑美纳袁国强李红飞赵艳丽倪伟佳段生兵刘立明史仲平
关键词:顶头孢霉菌头孢菌素C发酵补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