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黄晓强

作品数:4 被引量:63H指数:3
供职机构: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教育部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有机碳
  • 3篇土壤
  • 3篇人工林
  • 2篇油松
  • 1篇典型流域
  • 1篇油松人工林
  • 1篇有机碳密度
  • 1篇碳储量
  • 1篇碳密度
  • 1篇土地利用
  • 1篇土地利用方式
  • 1篇土壤理化
  • 1篇土壤理化性
  • 1篇土壤理化性质
  • 1篇土壤性质
  • 1篇团聚体
  • 1篇团聚体组成
  • 1篇人工林土壤
  • 1篇理化性
  • 1篇理化性质

机构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作者

  • 4篇黄晓强
  • 3篇赵云杰
  • 3篇信忠保
  • 1篇易扬
  • 1篇覃云斌

传媒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水土保持研究

年份

  • 2篇2016
  • 2篇2015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北京山区典型流域人工林碳密度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我国华北土石山区土层浅薄、质地粗骨,生态环境脆弱,一直是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重点区域。在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退耕还林还草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推动下,本区大规模实施了人工造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同时,人工林在吸收和固定...
黄晓强
关键词:人工林有机碳密度林分因子土壤性质
林龄和立地条件对北京山区油松人工林碳储量的影响被引量:14
2015年
以北京密云红门川流域典型造林树种油松为研究对象,运用林木相对生长方程和全收获法,研究了不同林龄油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及其对影响因素的响应。结果表明:(1)油松林植被碳储量随着林龄的增大呈显著增长趋势,57a油松林植被碳储量较35a增加了90.28%,各林龄均较灌丛(4.48±0.23t/hm^2)增加显著。(2)北京山区35a和40a油松林土壤有机碳储量较灌丛并无明显增加,甚至略有下降,而57a油松林较灌丛土壤有机碳增加了61.66%,可见,造林固碳是一个漫长的过程。(3)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随着林龄的增大呈增加的趋势,35a和40a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分别为(73.84±5.61)t/hm^2和(84.52±14.79)t/hm^2,分别较灌丛[(64.67±12.23)t/hm^2]增加了19.72%和30.94%。而57a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进一步增加至(141.50±3.42)t/hm2,较灌丛增加了118.80%。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空间分配格局表现为土壤层(57.70%)>植被层(32.36%)>枯落物层(9.94%)。(4)油松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主要受林龄和土壤质地影响,两者共解释有机碳储量变化的65.6%。其中,土壤储量变化可被林龄和土壤质地解释75.9%,而植被碳储量主要与林龄有关。
黄晓强信忠保赵云杰马凤原
关键词:人工林油松有机碳
北京山区典型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可蚀性的影响被引量:28
2015年
延庆县地处北京市西北部,作为北京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五大风沙口之一,此区属于生态环境脆弱地带,加之人类对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导致了严重的土壤侵蚀性问题。针对北京市延庆县山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通过室内测试分析,并运用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对研究区农田、果园、苗圃幼林地、山地灌木林和土路5种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可蚀性及其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各土地利用类型中,山地灌木林的土壤总孔隙、土壤贮水能力、土壤饱和持水量和有机质显著大于其它土地类型(P<0.05)。不同土地利用方式的土壤可蚀性K值存在差异,由大到小依次表现为:土路(0.047 4)>农田(0.043 5)>果园(0.042 1)>苗圃幼林地(0.040 8)>山地灌木林(0.034 2)。对土壤可蚀性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可蚀性与砂粒、粉粒含量、黏粒含量、非毛管孔隙、土壤贮水能力和容重相关性较好(P<0.05),可作为土壤可蚀性评价的指标。
黄晓强赵云杰信忠保覃云斌易扬
关键词:土地利用方式理化性质可蚀性
北京山区典型人工林土壤团聚体组成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被引量:20
2016年
以北京密云县红门川流域典型造林树种油松和侧柏为研究对象,在各林龄段的油松和侧柏(35a,40a和57a生油松林;20a,40a,57a侧柏人工林以及天然次生侧柏林)林内分别设置15m×15m样地,在每个样地中分层采集土壤样品,进行土壤理化性质的测定,并分析不同林龄油松和侧柏人工林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及其有机碳储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油松和侧柏人工林土壤均以水稳性小团聚体(粒径〈0.25mm)含量为主,分别为(40.64±7.64)%和(41.14±7.47)%,而大团聚体主要分布在0.5~1mm径级,分别为(21.13±5.48)%和(22.78±4.36)%;(2)随着林龄的增大,侧柏和油松林地的各粒径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土壤有机碳储量均呈增加的趋势。在不同植被恢复措施下,侧柏林地平均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均高于油松林,在不同径级团聚体均有很好的表现,表明侧柏人工林碳汇效益较油松林显著;(3)油松和侧柏2种典型人工林均以0.5~1.0mm径级的大团聚体土壤有机碳含量最高,分别为(12.63±8.65)g/kg和(18.40±7.79)g/kg。而土壤有机碳存储均以小团聚体(粒径〈0.25mm)为主要存储径级,分别占总量的(52.29±8.82)%和(51.16±4.63)%,其次为0.5~1.0mm大团聚体。
黄晓强信忠保赵云杰马凤原
关键词:油松侧柏团聚体有机碳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