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玉璞
- 作品数:10 被引量:63H指数:5
- 供职机构:北京协和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线粒体肌病伴脂质沉积被引量:12
- 2002年
- 目的 :为了了解线粒体肌病与脂质累积性肌病的关系 ,我们观察了 2 9例线粒体肌病和 36例脂质累积性肌病的临床表现和肌肉病理改变 ,分析二者之间的异同和相互关系。方法 :应用组织学和组织化学方法 ,对 6 5线粒体肌病和脂质累积性肌病的肌肉活检标本进行观察。结果 :2 9例线粒体肌病或线粒体肌脑病肌肉活检中 ,12例伴有脂滴轻 -中度增多。 36例脂质累积性肌病中 ,绝大多数表现为单纯肌病 ,6例合并周围神经病 ,9例肌肉活检除脂滴大量堆积在纤维内以外 ,有不典型的 RRF。结论 :部分线粒体肌病和脂质累积性肌病的肌肉组织中可见线粒体异常和脂滴增多并存 ,说明线粒体异常会导致不同程度的脂肪代谢障碍。
- 陈琳郭玉璞任海涛赵燕环
- 关键词:线粒体肌病
- 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早期不可逆损伤范围的判断被引量:5
- 2000年
- 目的 通过嗜银三步染色、甲苯胺蓝染色和 HE染色观察局灶脑缺血 /再灌注早期的神经元缺血改变 ,找出缺血早期可逆与不可逆损伤范围的界限。方法 Wistar大鼠 42只经线栓法制作局灶脑缺血 /再灌注模型。动物分为空白对照组 ,假手术组 ,缺血 2小时不灌注组 (O2 R0 ) ,缺血 2小时再灌注 0 .5小时组 (O2 R0 .5 )、再灌注 2小时 (O2 R2 )、再灌注 4小时组 (O2 R4)和再灌注 2 4小时组 (O2 R2 4) 7组 ,每组各 6只动物。动物经特殊组织处理后进行 HE、TB染色和嗜银三步染色 ,用图像分析仪测量黑色神经元所在范围 (缺血中心区 )。结果 本实验动物模型的成功率为 90 %。嗜银三步染色后正常神经元呈黄色或棕黄色 ,与棕黄色的背景难以区分 ;缺血损伤神经元呈黑色 ,黑色神经元的胞体呈塌陷外观 ,神经元的突起呈螺丝样并有不同程度的崩解 ;黑色神经元所在区域的神经纤维网呈灰色或灰黑色 ,与邻近区域的棕黄色背景有明显的差别 ;皮层黑色神经元在各层分布不同 ,并有柱型集中特征 ;缺血 2小时不灌注组动物用嗜银三步染色就能显示黑色神经元。结论 嗜银三步染色能选择性显示局灶脑缺血的早期缺血神经元 ,黑色神经元所在范围代表了早期的缺血中心区 ,黑色神经元可能是不可逆损伤神经元。黑色神经元的辨认可用于区分早?
- 刘士民郭玉璞
- 关键词:脑缺血半暗带再灌注损伤
- 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半暗带的动态变化被引量:7
- 2000年
- 目的 根据黑色神经元辨认不同缺血和再灌注期间的缺血中心区 ,阐明缺血早期半暗带的范围 ,并对其进行动态观察 ,以期阐明半暗带的形态特征。方法 将 72只雄性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持续缺血 2 4h(O2 4R0 )、缺血 4h再灌注 2 4h组 (O4R2 4) ,以下类推 ,即 O2 R0、O2 R0 .5、O2 R2、O2 R4、O2 R8、O2 R2 4、O2 R48、O2 R96组 ,每组 6只动物。实验组经线栓法制成局灶脑缺血 -再灌注模型。动物脑组织经灌注固定后进行苏木素 -伊红、甲苯胺蓝和铅铀染色 ,分别作光镜和电镜观察 ,并用图像分析仪测量缺血中心区和半暗带范围。结果 再灌注后短期内半暗带扩大 ,于再灌注 2 h达最大 (P<0 .0 5 ) ,再灌注 4~ 48h内半暗带范围相对稳定。缺血中心区和半暗带内细胞形态有多种类型 ,并随再灌注时间而变化。
- 刘士民郭玉璞
- 关键词:半暗带局灶脑缺血再灌注
- 帕金森病的临床表现被引量:2
- 1999年
-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变性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性比女性患病多,其比率为3:2。发病年龄高峰为55~61岁。欧美国家年发病率为20/10万,年患病率160~200/10万。该病起病缓慢、病程长,平均病程13年。其病理改变为中脑黑质和桥脑蓝...
- 郭玉璞
- 关键词:震颤性麻痹临床症状
- 周围神经图像的计算机分析被引量:1
- 1990年
- 本文在ARIES-Ⅱ图像处理系统上开发了全场景自动计算机分析光镜负片图像的软件,可直接计算周围神经纤维的周长、宜径以及不同宜径所对应的纤维数目.对3例10个样本图像的计算表明,自动计数准确率为91.8%。
- 怀效宁高荣坤郭玉璞贾宏
- 关键词:周围神经医学图像处理
- 单纯性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病程演变被引量:9
- 1999年
- 目的 探讨单纯性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的病程演变规律,以期获得对该病较全面的认识,指导临床治疗。方法 对62 例单纯性多发性肌炎和皮肌炎病程演变、临床病理和治疗相互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结果 起病急、进展快、病情在半年内发展至高峰者,临床上以发热、肌痛、颈肌无力和吞咽困难常见,病理以急性炎症改变突出,及时治疗疗效好;而起病隐匿、进展缓慢、病情半年以上仍在进展者,以肢体肌无力多见,病理以间质改变更突出,预后较差,易迁延。结论 我们认为,病情在半年以内达高峰者可称为急性或亚急性单纯性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病情超过半年仍在进展者可称为慢性多发性肌炎或皮肌炎。
- 段宏伟陈琳郭玉璞任海涛
- 关键词:多发性肌炎皮肌炎预后
- 脑囊虫病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检查的临床意义被引量:2
- 1991年
- 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的检查对于中枢神经系统寄生虫感染,尤其是脑囊虫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本实验观察脑囊虫病患者的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变化,为脑囊虫病的早期诊断,预测病情的复发和了解机体的反应机能提供线索.
- 王长华高淑芳郭玉璞
- 关键词:囊尾蚴病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
- 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TGTβ的表达被引量:14
- 2000年
- 用线栓法模型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时TGFβ在脑组织的表达情况。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O24R0、O4R24、O2R0.5、OZRZ、OZR4、OZRS、O2R24、O2R48、O2R96组,每组各6只,12组共72只。动物经灌注固定后进行苏木素一伊红,TGFβ1、β2免疫组化染色和BSL凝集素组化染色。结果显示TGF61的表达有两种模式,即早期的普遍表达和后期的与损伤有关的表达。TGF62的表达只有相当于TGF61的第二期反应。大部分TGF6来源于小胶质细胞和吞噬细胞。TGFβ1在神经元的表达是神经元存活的标志,对保护半暗带神经元有重要意义。
- 刘士民郭玉璞
- 关键词:TGFΒ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免疫组织化学
- 维生素B_(12)缺乏性感觉性周围神经病被引量:3
- 2002年
- 魏妍平郭玉璞
- 关键词:替代疗法维生素B12缺乏
- 北京和河北城乡格林-巴利综合征的流行病学特征被引量:8
- 2000年
- 目的 研究北京市和河北省格林 -巴利综合征 (GBS)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方法 采用强化病例监测的方法 ,于 1993~ 1994年对北京市 4个城区、2个县和河北省 3个县进行 GBS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根据NINCDS标准 ,在调查期间确诊为 GBS者共 5 4例。 GBS农村和城市的发病率经年龄调整后分别为 0 .9/ 10万和0 .8/ 10万。发病年龄专率高峰见于 5 0~ 5 9岁。农村春夏季发病率高于秋冬季 ,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 ,上述指标在城市差别则不明显 (P=0 .98)。农村和城市患者分别于起病后平均在 4.3和 7.6 d无力症状达高峰 ,发病后分别于 11.8和 17.5 d开始恢复 ,12个月随访时 79.2 %患者完全恢复 ,病死率分别为 8.6 %和 5 .3%。北京两县 19例患者的电生理检查结果表明 ,17例 (89.5 % )有脱髓鞘病变 ,10例 (5 2 .6 % )同时伴不同程度的轴索损伤 ,只有 1例 (5 .3% )以轴索病变为主。 2例患者的周围神经活检结果表明 ,病变以脱髓鞘为主。结论 北京和河北GBS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相仿 ,分型以脱髓鞘型
- 洪霞张振馨王建明张葆樽尹维明张哓君汤哓芙郭玉璞
- 关键词:流行病学发病率G-B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