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斌
- 作品数:9 被引量:18H指数:3
- 供职机构: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内皮细胞唾液酸修饰在肝窦血管发育及肝脂质代谢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 左斌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血小板生成与清除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9年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机体对血小板抗原免疫失耐受,从而导致血小板生成受抑和破坏过度的一种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临床特征是血小板计数降低。血小板数量的维持与血小板生成和清除两方面机制有关。ITP中抗血小板自身抗体、CD8^+ T细胞等多种免疫因素抑制血小板生成或介导血小板破坏,最终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该文将对血小板生成与清除机制及其在ITP中的作用进行综述。
- 王瑶左斌阮长耿何杨
-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生成
- 双抗体夹心ELISA测定人血浆可溶性血管内皮钙粘蛋白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目的:建立测定人血浆可溶性血管内皮钙粘蛋白(sVE-cadherin)浓度的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并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原核表达的人VE-cadherin重组蛋白作为抗原免疫BALB/c小鼠制备单克隆抗体,采用棋盘格滴定法筛选出最佳双抗体组合,其中检测抗体采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建立检测人血浆sVE-cadherin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并进行方法学评价。同时采用该法检测28名健康体检者和60例肿瘤患者的血浆sVE-cadherin浓度。结果:经筛选共获得6株单克隆抗体,通过筛查配对,成功建立检测人血浆可溶性VE-cadherin的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该方法的检测限为24.7 pg/ml,批内变异系数(CV)为4.1%-7.7%,批间CV为8.7%-10.8%,平均回收率为96.7%。用该法检测28名健康体检者血浆VE-cadherin浓度为262.1±11.75 pg/ml,而用该方法检测24例白血病患者血浆VE-cadherin浓度为173.9±17.98 pg/ml,显著低于正常人(P<0.01),14例胃癌患者血浆VE-cadherin浓度为311.7±25.24 pg/ml(P>0.05),11例肺癌患者血浆VEcadherin浓度为206.8±25.01 pg/ml,均低于正常人(P<0.05),11例其他肿瘤(9例乳腺癌,1例胶质瘤,1例肝癌)患者血浆VE-cadherin浓度为310.7±11.82 pg/ml(P>0.05)。结论: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试剂盒有较好的灵敏度及特异性,可用于人血浆中可溶性VE-cadherin含量的检测,并可作为肿瘤诊断的一种新检测指标。
- 丁洁何杨杨剑锋左斌杨炳华阮长耿
- 关键词: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 可溶性活化matriptase-2抑制乳腺癌细胞侵袭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可溶性活化的matriptase-2对乳腺癌细胞的侵袭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构建表达matriptase-2胞外区片段且与C末端V5标签形成融合表达的真核表达质粒,转染CHO卵巢细胞,潮霉素筛选稳定表达重组蛋白的细胞克隆,收集上清液过镍琼脂糖凝胶柱。采用Western blot法鉴定matriptase-2活化,Transwell侵袭实验观察重组可溶性活化的matriptase-2对MDA-MB-231乳腺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Western blot法检测MMP-9的表达。结果建立了稳定分泌matritpase-2蛋白的CHO细胞克隆,可溶性matritpase-2蛋白过镍柱后自身活化。可溶性活化的matripase-2蛋白能显著抑制MDA-MB-231细胞的侵袭能力以及MMP-9的表达。结论可溶性活化的matriptase-2可能通过降低MMP-9的表达,从而抑制乳腺癌细胞的体外侵袭作用。
- 杨剑峰左斌陈颖何杨
- 关键词:乳腺癌
- 高通量法测定血小板自身抗体的含量及临床意义被引量:3
- 2020年
- 建立高通量流式细胞检测法测定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血浆中的自身抗体,探索其在疾病中的临床意义。首先将鼠源性抗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Ⅸ、抗GPⅠb、抗GPⅢa、抗GPⅡb和抗P-选择素的单克隆抗体分别包被于自身带有5种不同强度APC-cy7荧光的聚苯乙烯微球上,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建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该方法的特异度、灵敏度以及批内、批间差异。5种单克隆抗体检测的批内变异系数分别为8.35%、5.65%、3.41%、3.63%和3.51%。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10.10%、9.13%、8.04%、9.59%和10.20%。敏感度、特异度和精密度:抗GPⅨ分别为71.0%、80.4%和73.5%;抗GPⅠb分别为82.1%、80.8%和81.8%;抗GPⅢa分别为71.7%、79.2%和73.7%;抗GPⅡb分别为71.0%、76.7%和72.5%;抗P-选择素分别为72.0%、79.2%和74.0%;5种抗体联合检测分别为89.0%、66.5%和82.9%。利用本方法检测了75例口服地塞米松ITP患者治疗前后的自身抗体水平高低。成功建立一种基于流式微球技术特异性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体内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新的诊断方法。
- 赵贇霄左斌阮长耿何杨
-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流式细胞术自身抗体血小板膜糖蛋白
- Matriptase-2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鉴定
- 2014年
- 目的:探讨Matriptase-2重组蛋白的表达及多克隆抗体制备。方法 Matriptase-2胞外区近跨膜段(Glu81-Gly228)克隆入pMAL-C2X,重组质粒转化BL21(DE3)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表达,提取细菌蛋白后用直链淀粉树脂纯化柱进行纯化。将纯化后的融合蛋白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Matriptase-2抗血清;免疫血清用protein G亲和层析柱进行纯化,获得多克隆抗体。结果成功表达了Matriptase-2重组融合蛋白,获得了高效价的抗血清,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具有抗原特异性识别。结论成功制备了高特异性、高效价的抗人Matriptase-2多克隆抗体,为今后深入研究Matriptase-2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有用的实验工具。
- 杨剑峰赵赟霄左斌何杨
- 关键词:原核表达多克隆抗体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血浆协同刺激分子B7-H2和B7-H3与血小板自身抗体之间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3
- 2015年
-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浆中的协同刺激分子B7-H2和B7-H3与血小板膜糖蛋白自身抗体水平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8月期间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就诊的ITP患者61例及同期健康体检者25例,通过流式免疫微球(FCIA)方法检测血浆中血小板5种糖蛋白(GPⅨ、GPⅠb、GPⅢa、GPⅡb及P选择素)的自身抗体,同时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可溶性协同刺激分子B7-H2(s B7-H2)和B7-H3(s B7-H3)水平,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TP患者血浆中5种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自身抗体水平明显升高(P<0.01);ITP患者血浆s B7-H2水平升高(P<0.05),s B7-H3无明显变化;相关性分析显示,s B7-H3与血小板P-选择素自身抗体呈负相关(r=-0.46,P<0.05),并且s B7-H2和s B7-H3水平在P-选择素自身抗体阳性的ITP患者中降低(P<0.05);ITP患者血小板计数与s B7-H2水平之间呈负相关(r=-0.3907,P<0.01)。结论:ITP患者血浆中可溶性协同刺激分子s B7-H2升高,s B7-H3水平与P选择素自身抗体有关,提示协同刺激分子B7-H2和B7-H3可能参与了ITP自身免疫的病理机制。
- 左斌赵赟霄杨剑峰何杨
-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协同刺激分子自身抗体P选择素
- 人血管内皮钙黏蛋白5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制备并鉴定人血管内皮钙黏蛋白5(VECDH5)的单克隆抗体(m Ab)。方法用重组原核人VECDH5蛋白免疫BALB/c小鼠,利用杂交瘤技术进行细胞融合;间接ELISA筛选阳性克隆,得到稳定分泌抗VECDH5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ELISA测定其效价;Western blot法、流式细胞术、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鉴定其特异性及抗原表位。结果制备并获得1株可分泌特异性抗VECDH5的杂交瘤细胞株(2C11)。ELISA测定腹水效价高达1∶10 000。多种方法均证实该抗体能特异性识别人VECDH5蛋白,并可在上述不同方法中应用。经抗原表位鉴定,研究制备的2C11识别的氨基酸序列为LDREVVPWYNLTVEA。结论成功制备了亲和力高、特异型好的抗人VECDH5的m Ab。
- 丁洁何杨杨剑锋左斌杨炳华
- 关键词:单克隆抗体
- ITP患者外周血脂质谱与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 2025年
- 目的检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患者外周血的脂质谱,探究脂代谢与ITP疾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21年1月–2023年8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就诊的439例ITP患者和67例年龄与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脂生化、治疗方案、用药后血小板计数等参数与ITP疾病的相关性。根据《成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诊断与治疗中国指南》,将其中281例接受促血小板生成药物治疗的ITP患者分为有效和无效组,分析血脂水平与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ecombinant human thrombopoietin,rhTPO)/TPO受体激动剂(thrombopoietin receptor agonist,TPO-RA)疗效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共纳入439例ITP患者和67例健康对照,ITP患者总队列和健康对照组外周血脂质水平无显著差异。281例接受rhTPO/TPO-RA治疗的ITP患者中,高甘油三酯组ITP患者rhTPO/TPO-RA治疗的起效时间更短(P=0.0283),血小板升高值显著高于低血脂组(P=0.0036)。结论高甘油三酯的ITP患者促血小板生成药物疗效较好,提示外周血脂质水平可能用于预测ITP患者rhTPO/TPO-RA疗效。
- 周心蕙左斌王文何杨
- 关键词: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