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章志远

作品数:11 被引量:65H指数:5
供职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10篇竹笋
  • 6篇麻竹
  • 6篇麻竹笋
  • 5篇涩味
  • 5篇苦涩味
  • 3篇感官
  • 3篇感官评定
  • 2篇单宁含量
  • 2篇笋用
  • 2篇笋用林
  • 2篇钩梢
  • 2篇旱季
  • 2篇草酸
  • 1篇单糖
  • 1篇电子鼻
  • 1篇顶空
  • 1篇修枝
  • 1篇笋产量
  • 1篇内源
  • 1篇内源激素

机构

  • 8篇国家林业局
  • 4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浙江人文园林...

作者

  • 11篇章志远
  • 10篇丁兴萃
  • 6篇蔡函江
  • 5篇张闪闪
  • 1篇田新立
  • 1篇白瑞华
  • 1篇潘雁红
  • 1篇高贵宾
  • 1篇郑友苗
  • 1篇白瑞华
  • 1篇李雪蕾

传媒

  • 2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林业科学
  • 1篇食品科学
  • 1篇江苏农业学报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第十届中国竹...

年份

  • 2篇2018
  • 4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1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竹笋苦涩味测定方法
一种竹笋苦涩味测定方法,属于竹笋滋味分析技术领域。它包括不同浓度标准液的配制、不同标准液滋味强度的确定、建立不同滋味强度标准曲线,分析待测的竹笋样品中对应成分的含量,再根据滋味强度与化学成分含量的标准曲线得到待测样品的滋...
丁兴萃章志远白瑞华田新立
文献传递
避光对麻竹笋苦涩味及单宁含量、形态与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避光处理对麻竹笋苦涩味强度及单宁含量、形态与分布影响的机理。[方法]运用感官评定、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透射技术和磷钨酸-钨酸钠比色法,采用覆土(EP)、双层不透光套袋(CLPB)和自然生长(CK)3种不同处理,对麻竹鲜笋的口感品质进行感官评定,分析测定麻竹笋笋体单宁物质含量、形态和分布。[结果](1)不同处理的麻竹鲜笋的口感不仅均呈苦涩味,且苦涩味强度均表现为由麻竹笋的基部到笋尖逐渐增强的趋势,其苦涩味强度整体大小顺序为:CK>CLPB>EP。(2)麻竹竹笋壁中含有单宁物质的细胞(CWT)可被2%氯化亚铁溶液染成黑色,与不含单宁物质的细胞区别明显。(3)单宁大量分布在薄壁细胞内,少量在纤维细胞内,维管束中的筛管和导管细胞中无单宁分布。(4)单宁在薄壁细胞中主要分布于细胞质内,少量分布在液泡中,电镜下CWT中积累的单宁可分为絮状、颗粒状和块状3种类型。(5)不同处理的麻竹笋单宁含量为CK:1.15 2.67 mg·g^(-1),CLPB:1.03 1.43 mg·g^(-1),EP:0.36 1.13 mg·g^(-1),其相应的CWT密度大小顺序为:CK>CLPB>EP,3种处理不同部位的单宁含量与CWT密度大小均为笋尖>中部>基部。[结论]避光显著降低麻竹竹笋壁的苦涩味强度及单宁含量,自然光照下生长的麻竹笋苦涩味强度及单宁含量显著高于避光处理;光与竹笋中单宁物质分布和形态相关不显著,单宁形态仅与竹笋部位密切相关。覆土、套袋等避光措施可显著降低笋体单宁物质的含量,降低苦涩味,改善竹笋的口感品质,为培育低苦涩味麻竹笋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章志远丁兴萃崔逢欣蔡函江
关键词:麻竹笋苦涩味
一种改善竹笋笋用林的钩梢方法
一种改善竹笋笋用林的钩梢方法,属于竹笋培育技术领域。它通过在冬季/旱季、春季/雨季对1~2年生丛生竹笋用林竹杆离地面2.5~3.0m处钩梢,留枝1~2盘处理,去除竹子顶端优势,促进激素、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从地上叶、枝、杆...
丁兴萃张闪闪章志远蔡函江
不同光强下麻竹笋不同部位苦涩味物质含量的变化被引量:25
2015年
以麻竹( Dendrocalamus latiflorus)笋为材料,分析不同光照强度下麻竹笋不同部位单宁、类黄酮、草酸以及氨基酸等苦涩味物质的含量。结果表明:在6种光照强度下,随着光照强度降低,单宁、类黄酮、氨基酸等苦涩味物质的含量减少,而草酸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相同光照强度处理下,麻竹笋单宁、氨基酸含量以笋尖部最高,分别是笋基部的1.8-3.4、1.4-3.4倍;类黄酮含量变化趋势与其相反,笋基部到笋尖部减少了29.4%-60.2%;草酸含量在笋中部最高,其次为笋尖部,笋基部最少。在自然光照条件下,笋尖部苦涩味物质含量最高,苦涩味最重,适量降低光强可有效减少麻竹笋中苦涩味物质含量。
李雪蕾丁兴萃张闪闪章志远蔡函江郑友苗
关键词:麻竹竹笋光照强度
钩梢整枝对麻竹笋产量影响的激素和单糖调控机制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通过麻竹钩梢整枝保留不同竹枝盘数,改变竹子地上、地下器官激素和营养物质分配,研究影响麻竹笋产量激素和单糖调控机制,创新笋用竹林培育方式,以实现麻竹高效、丰产、矮化和园艺化栽培方式.【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等方法,测定大田和盆栽种植麻竹不同钩梢整枝处理后竹笋内源激素、单糖含量以及调查其发笋数量、时间和累积笋产量。【结果】麻竹笋用林培育方式可采用钩梢保留1~2盘枝,保留1~2盘留枝处理的麻竹单笋质量、出笋个数、平均产量和累积产量显著大于其他钩梢修枝处理;麻竹笋产量与笋体内源激素种类、含量水平呈密切相关:在整个出笋期间,GA1+3含量与单笋质量呈极显著正相关,IAA和ABA含量与单笋质量呈显著正相关,而GA4+7和ZR含量与单笋质量无明显相关,麻竹笋个体增大主要是由IAA、GA和ABA 3类内源激素协同调控:2盘留枝处理笋体IAA和ABA含量显著高于其他不同留枝处理,其中出笋盛期间,2盘留枝处理IAA含量最高,达109.53 ug·g-1FW;其IAA变化趋势呈先低后高,符合顶端优势IAA学说中IAA变化规律;不同处理笋体中葡萄糖含量和果糖含量呈极显著相关,相关系数高达0.90(P<0.01)。【结论】IAA促进细胞伸长生长,形成和维持竹蔸或竹杆与笋体间的"营养库壑",促进碳水化合物的运输、分配、代谢,保障竹笋快速生长对糖分的供应需要,ABA主要是促进糖类物质的运输和代谢,GA1+3主要是促进细胞伸长生长,而GA4+7对笋体生长中作用较小,笋体生长发育的碳水化合物源主要是蔗糖,而非淀粉;竹笋生长强大的顶端优势是由其顶端高浓度的IAA所致。
张闪闪张闪闪丁兴萃蔡涵江
关键词:麻竹激素单糖
一种改善竹笋笋用林的钩梢方法
一种改善竹笋笋用林的钩梢方法,属于竹笋培育技术领域。它通过在冬季/旱季、春季/雨季对1~2年生丛生竹笋用林竹杆离地面2.5~3.0m处钩梢,留枝1~2盘处理,去除竹子顶端优势,促进激素、葡萄糖等碳水化合物从地上叶、枝、杆...
丁兴萃张闪闪章志远蔡函江高贵宾潘雁红
文献传递
电子鼻结合顶空SPME-GC-MS分析毛竹冬笋的挥发性成分被引量:6
2018年
为研究毛竹冬笋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以自然生长毛竹冬笋(CK)和施肥处理毛竹冬笋(EG)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Headspace solid-phase microextraction-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SPME-GC-MS)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检测与分析。通过对毛竹冬笋样品进行GC-MS检测、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以及线性判别分析(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LDA)可知,毛竹冬笋的挥发性成分主要是柏木醇、肉豆蔻醛、1,3-二羟基丙酮、5-羟甲基糠醛和2-羟基-丁酸酮。PCA和LDA主成分贡献率分别为99.336%、93.719%,均高于85.000%,说明电子鼻传感器的识别效应较高,并且样品之间的挥发性成分区分效果较好。SPME-GC-MS分析结果表明,2种样品均鉴定出34种成分,均是醇类、醛类、酮类的相对含量较高,并且CK高于EG,与由电子鼻检测得出的电阻比结果以及PCA和LDA分析结果基本吻合。说明,电子鼻能够区分CK和EG的挥发性成分。
董文慧孙春娃丁兴萃李露双章志远
关键词:电子鼻挥发性成分
感官评定方法确定麻竹笋苦涩味物质成分及与口感的关系被引量:28
2017年
通过分析测定麻竹笋苦涩味物质含量与感官评定方法确定竹笋苦涩味物质成分及与口感的关系。麻竹鲜笋在100℃纯净水中分别进行0、30、90、150 s和420 s 5个时间梯度水煮处理,并测定煮后笋汤、笋渣的可溶性单宁、草酸和游离苦味氨基酸(Phe、Val、Arg、Met和Leu)含量,感官评定小组对其涩味、苦味强度评定,并通过对食品级草酸、单宁标准样品配制的不同质量浓度溶液进行苦涩味感官评定,建立单宁、草酸、单宁和草酸混合液的质量浓度与滋味强度的特征曲线函数。结果表明,影响麻竹笋苦涩味的主要物质是可溶性单宁,竹笋苦味和涩味均与单宁含量呈极显著关系,相关系数分别达0.896和0.867;竹笋涩味与草酸含量呈显著关系,相关系数为0.448,而竹笋苦味与草酸含量无显著关系;竹笋苦涩味与游离苦味氨基酸含量均无显著关系。利用单宁特征曲线函数对竹笋苦涩味偏重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对9个笋渣、笋汤的分析结果表明,单宁特征曲线函数对竹笋涩味的解释程度达60.6%~136.4%,对竹笋苦味的解释程度达63.4%~132.0%,较高的可溶性单宁含量是引起麻竹笋苦涩味偏重的主要原因。
章志远丁兴萃崔逢欣白瑞华蔡函江
关键词:麻竹笋苦涩味感官评定草酸
修枝对麻竹笋体内源激素调控机理研究
以1 年生麻竹笋为试材,研究了修枝量对麻竹笋体内源激素调控机理并结合发笋产量和个数探究最佳修枝盘数。结果表明,随着采笋期的推移,各处理IAA、ZR、ABA 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在采笋盛期达到最高,而GA 变化趋...
张闪闪丁兴萃章志远
关键词:修枝内源激素
光对麻竹笋苦涩味及单宁含量、形态与分布的影响
竹笋出土见光后苦涩味强度骤然加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不仅降低了竹笋鲜吃食用口感品质,且影响了竹笋的经济价值,是长期制约竹笋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之一。本文以重苦涩的麻竹(Dendrocalamus latiflorus)为...
章志远
关键词:麻竹笋单宁含量感官评定苦涩味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