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脑科引流固定器的设计与应用被引量:6
- 2018年
- 目的:研究与设计一种脑科引流固定器应用于脑科术后患者,改变目前将脑科引流器悬挂在输液架上或自制标杆上现状。方法:使用平行角及重力线原理,设计并制作一个固定装置,将装置固定在床板上,装置上配有角度显示尺及红处线发射器,在摇高摇低床头过程中动态精准读取床头角度,同时保持了引流管口恒定的高度,无需开放和关闭引流袋,也无需调整引流管高度,对研究对象分别使用脑科引流固定器及传统悬挂固定引流袋。计算24 h开放、关闭引流管以及调整引流袋高度的时间;观察调整引流管口高度,测量床头角及中心静脉压的精准度;统计两组患者因遗忘开放及关闭引流管导致的不良事件例数。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24h开放及关闭引流管、调整引流袋高度时间分别为(6.33±3.51)min和(57.54±11.21)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遗忘开放引流管导致的护理不良事件分别为0例和7例;研究组测量方法较对照组更精准。结论:脑科引流固定器具有"三测"功能,即测颅内压、中心静脉压及床头角度功能,操作简便,测量精准,明显减轻了护士工作量,同时杜绝了因遗忘开放引流管而导致的护理不良事件。
- 冯清亮柯以铨刘艳君李冰
- 关键词:脑室外引流术中心静脉压
-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应用小骨窗开颅手术进行治疗的疗效观察
- 2017年
- 目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临床应用小骨窗开颅手术进行治疗的疗效观察.方法:应用数字随机选择的方式,随机抽取我院2013年1月-2017年1月接收并运用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的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同期接收并运用传统开颅术治疗的30例同疾病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明显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2)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有效率是96.67%,切口脑脊液漏发生率是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3.33%、20.0%,2组比较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取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能够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降低出血量,还能有效避切口发生脑脊液漏,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出院,该术式值得积极推广和运用.
- 江勇豪翟柱文陈沛林李冰
- 关键词:小骨窗开颅术高血压脑出血临床疗效
- 一种血透留置导管患者病号服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血透留置导管患者病号服,包括上衣和裤子,上衣锁骨处和裤子的裆部侧方均开设有通孔。该血透留置导管患者病号服,通过血透患者留置管安装位置选择上衣或裤子,使用时由医护人员拉住遮片将母扣和子扣拉开将通孔打开,...
- 李冰李佩王琼芳叶建珍冯春梅赖莹莹刘青燕
- 钝针穿刺内瘘技术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体会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探讨钝针穿刺内瘘技术应用于血液透析患者的护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2019年2月于我院进行血液透析的100例患者资料,根据使用的穿刺法来将其分为绳梯法穿刺组(49例)、钝针穿刺组(51例),比较两组患者穿刺点渗血率、穿刺失败率、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透析间血流量、拔针按压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经护理,钝针穿刺组的穿刺点渗血率与穿刺失败率均明显低于绳梯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钝针穿刺组的VAS评分明显低于绳梯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钝针穿刺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明显高于绳梯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钝针穿刺组的拔针按压时间明显短于绳梯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透析间血流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钝针穿刺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绳梯穿刺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钝针穿刺内瘘技术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可以显著缓解患者治疗期间的疼痛情况,有效保护血管,提高血液透析的安全性,进而提高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因此该护理方法具备临床推广价值。
- 李冰欧淑贞晏倩叶建珍
- 关键词:血液透析血管瘤
- 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手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58例的临床价值探究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究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手术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58例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某院2010年2月~2017年2月期间接收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58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开颅手术治疗,而研究组则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临床指标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采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手术治疗,不仅疗效显著,而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与应用。
- 江勇豪翟柱文陈沛林李冰
- 关键词:高血压脑出血
- 多功能脑科引流固定装置的研制与应用被引量:8
- 2018年
- 目的观察自行研制的多功能脑科引流固定装置在脑科引流术后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2月行脑室引流术的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分别使用多功能脑科引流固定装置及传统悬挂固定引流袋。观察调整引流管口高度、测量床头角度及中心静脉压的精准度;计算24 h开放关闭引流管、调整引流管高度的时间;统计2组患者因遗忘开放及关闭引流管导致不良事件例数。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24 h开放及关闭引流管、调整引流袋高度时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遗忘开放引流管导致的护理不良事件例数分别为0例和7例;观察组测量方法较对照组更精准。结论多功能脑科引流固定装置具有"三测"功能,即测颅内压、中心静脉压及床头角度功能,操作简便,测量精准,明显减轻了护士工作量,同时杜绝了因遗忘开放引流管而导致的护理不良事件。
- 刘艳君冯清亮黄玉萍李冰
- 关键词:脑室引流术中心静脉压
- 腹腔穿刺置管系统在脑室-腹腔分流术的疗效分析观察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研究在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应用腹腔穿刺置管系统的效果。方法 36例脑积水患者,均应用腹腔穿刺置管系统,通过脐周四点提起法将腹壁提起,通过脐缘穿刺置入脑室-腹腔分流管腹腔端,对置管过程进行观察,分析结果。结果 36例患者均成功置管,置管成功率为100%,穿刺置管时间最短3 min,最长5 min,置管中无腹腔内脏器损伤、腹腔内出血出现。通过观察发现穿刺系统未损伤血管或者腹腔脏器,分流管腹腔端可以准确完成盆腔的导向。36例患者在手术结束后接受腹部X线平片复查,结果发现分流管处在腹腔中,无打结情况及反折情况,穿刺点无遗留瘢痕。36例患者均接受随访,随访时间最短5个月,最长7个月,随访期间无腹壁疝、肠粘连、腹腔内脏器损伤等并发症出现,获得满意分流效果。结论腹腔穿刺置管系统在脑室-腹腔分流术中应用微创、操作简便、安全性高、成功率高,不会有瘢痕遗留等。
- 江勇豪翟柱文陈沛林袁国东黄国豪王伟金冯清亮李冰
- 关键词:脑室-腹腔分流术
- 微创经皮气管穿剌置管术的应用研究(利用自有专利《新型快速经皮气管切开器》操作)
- 冯清亮姜万富马树红杨育如李冰王伟金江勇豪
- 该项目是东莞市2011年重点课题,立项编号:2011105102013,用于危重病人经皮气管切开术。气管切开术是一项常用的外科基该技术,需行气管切开而未及时处理者,有直接导致死亡可能。气管切开有直接手术切开和经皮气管切开...
- 关键词:
- 关键词:气管切开手术微创治疗
- 应用新型经皮气管切开器行气管切开术的护理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应用新型经皮气管切开器行气管切开术的护理配合。方法选取新型经皮气管切开器行气管切开术的ICU病房昏迷患者28例。均做好术前准备、术中配合,术后仔细观察,及时发现术后并发症。结果28例手术均取得成功,平均手术时间2min 15s,平均出血2mL,未出现气胸、大出血、气管食道瘘、喉返神经损伤、导管脱出等并发症。结论使用新型经皮气管切开器手术具有微创、操作简单、并发症少的优点,严密科学的护理配合与观察可保证手术成功实施,提高手术成功率。
- 李冰冯清亮
- 关键词:经皮气管切开术手术配合
- 额颞叶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合并脑疝的手术处理
- 2017年
- 目的:探究额颞叶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合并脑疝的手术处理。方法:选取东莞市黄江医院2012年2月至2016年12月接受的额颞叶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合并脑疝患者6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不同的手术处理方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额骨去除术,研究组采用额骨保留术,对比两组效果。结果:研究组治疗后,患者的减压总有效率为93.94%,与对照组的90.9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研究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外观满意率明显大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额颞叶脑挫裂伤并脑内血肿合并脑疝患者进行手术处理时,保留其额骨能够取得良好的效果,并提高患者的外观满意度。
- 江勇豪翟柱文陈沛林李冰
- 关键词:额颞叶脑挫裂伤脑内血肿脑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