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机体
  • 3篇计算机体层
  • 3篇64排螺旋
  • 3篇64排螺旋C...
  • 3篇成像
  • 2篇心病
  • 2篇血管成像
  • 2篇血管成像技术
  • 2篇胰腺
  • 2篇胰腺炎
  • 2篇射线
  • 2篇数字化X射线...
  • 2篇体层成像
  • 2篇下颌
  • 2篇腺炎
  • 2篇急性
  • 2篇急性胰腺炎
  • 2篇计算机体层成...
  • 2篇冠心病
  • 2篇冠心病患者

机构

  • 9篇百色市中医医...
  • 3篇右江民族医学...

作者

  • 9篇黄远彬
  • 2篇王立学
  • 2篇黄忠包
  • 1篇周婷
  • 1篇吴小玲
  • 1篇雷鸣
  • 1篇吴小玲
  • 1篇陆珊
  • 1篇李文栋

传媒

  • 2篇临床医药实践
  • 2篇中国医学创新
  • 2篇中外女性健康...
  • 1篇现代医药卫生
  • 1篇国际心血管病...
  • 1篇世界中医药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2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3
  • 1篇2012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64排螺旋CT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2
2018年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在诊断急性胰腺炎(AP)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6月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95例患者,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扫描检查,对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Balthazar CT分级诊断,并与临床BISAP评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分级诊断为轻症AP(MAP)主要集中在A^C级,占92.19%(59/64);中重症AP(MSAP)、重症AP(SAP)主要集中在D、E级,占96.77%(30/31)。临床BISAP评分为MAP占92.59%(50/54),主要集中在2分以下;MSAP、SAP占66.67%(28/42),主要集中在≥2分。CT分级和临床BISAP评分对AP的不同临床严重程度准确性对比,CT分级与临床BISAP评分对MAP诊断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分级对MSAP/SAP诊断准确性高于临床BISAP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分级对AP的诊断优于临床BISAP评分,能为临床早期评价AP严重程度提供准确影像学诊断依据,有利于临床制定个体化诊治措施和评估AP预后、减少病死率。
黄远彬韦波赵贞翔周焕权
关键词:急性胰腺炎预后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被引量:5
2017年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冠心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2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7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使用冠状动脉造影和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进行检查。对比两种检查方法检出情况。结果: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方法检出率显著高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方法(P〈0.05),两种方法在中度冠脉狭窄、中度冠脉狭窄及冠脉闭塞三方面检出率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冠心病临床诊断中,使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方法,灵敏度较高,该方式属于无创诊断,可重复使用,简便安全,应当在临床中广泛推广及应用。
黄远彬王立学黄忠包
关键词: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冠心病患者
64排CTCA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探讨64排CTCA在冠心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6月至2016年6月收治的冠心病患者共90例作为研究对象,先经64排CTCA检查,1个月内再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将64排CTCA检查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64排CTCA检查冠状动脉阳性狭窄敏感性为87.07%(128/147)、特异性为95.73%(763/797)。64排CTCA检查冠状动脉轻、中、重度狭窄符合率分别为67.36%、94.05%、93.65%。轻、中、重度狭窄3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9151,P=0.0000);中、重度狭窄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轻度狭窄组(P<0.05);中、重度狭窄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4排CTCA与CAG在评价冠状动脉中、重度狭窄能效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使用64排CTCA检查诊断冠心病,操作安全、可靠,属无创检查,能为临床提供准确的影像学诊断依据,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黄远彬
关键词:计算机体层成像血管成像技术冠状动脉
不同角度数字化X线摄影在下颌磨牙检查中的应用
2013年
目的:探讨不同角度数字化X线摄影在下颌磨牙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6例患者433张下颌磨牙DR影像,摄取时X线管分别倾斜5°、6°、7°、8°、9°、10°。根据X线管倾斜角度不同分为6组,并根据影像的清晰度、牙根长度和重叠情况,将影像质量诊断标准分为A、B、C三个等级,比较其影像质量。结果:386例患者433张下磨牙DR影像中,A级232张,B级174张,C级27张。其中5°组与6°组,6°组与8°、9°、10°组,7°组与8°、9°、10°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倾斜6°-7°角进行下颌磨牙摄影,较其他角度方法获得更好的DR图像质量。X线管倾斜角度越大,斜射效应越严重,X线倾斜角度不易超过10°。数字化X线摄影提高了下颌磨牙疾病的诊断、治疗水平。
黄远彬
关键词:数字化X射线摄影下颌磨牙
Sharp-van der Heijde评分对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4
2017年
目的:探讨Sharp-van der Heijde(SHS)评分对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36例经临床证实的RA患者的临床及双手、腕关节X线正位平片资料,选用DAS28临床评分和SHS评分来对RA病情活动性进行量化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双手以月骨、多角骨、头骨三者骨质侵蚀性改变最严重;舟状骨、桡骨远端骨质侵蚀改变次之;第1至第4掌指关节骨质侵蚀性改变最轻。腕关节及第2至第4近侧指间关节狭窄最严重;第2至第5远侧指间关节狭窄次之;第1、第5掌指关节间隙狭窄最轻。SHS值与临床活动度评估(DAS28评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rs=0.41,P<0.05),说明SHS值越高则临床症状越严重。结论:SHS值与DAS28值密切相关,可以作为判断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有助于制订临床治疗方案和评价预后。
黄远彬吴小玲雷鸣李文栋陆珊
关键词:类风湿关节炎X线摄影腕关节
组织均衡处理技术在下颌骨DR影像中的临床应用
2012年
目的探讨组织均衡处理技术(tissue equalization,TE)在下颌骨数字化X射线摄影(DR)影像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自该院2009—2011年期间,顺序抽取98例下颌骨DR影像资料;运用组织均衡处理技术对影像进行处理,比较组织均衡处理DR图像与标准DR图像的差别。结果组织均衡处理DR图像可在同一幅上显示不同组织结构的细节,标准DR图像需反复调节窗宽、窗位才能清晰显示图像。结论运用组织均衡处理技术对下颌骨DR图像进行处理,能明显改善不同组织的显示清晰度,并提高DR摄影的工作效率。
黄远彬韦炳龙周婷
关键词:下颌骨X线影像增强放射摄影术数字化X射线摄影
64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在在急性颅面部骨折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急性颅面部骨折应用64排螺旋CT图像后处理技术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16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45例急性颅面部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予以64排螺旋CT诊断,并予以CT轴位、三维重建、以及多层面重建处理。观察急性颅面部骨折患者骨折发生情况及三种后处理技术骨折线显示情况。结果上颌骨骨折概率为57.78%、鼻骨骨折概率为42.22%,筛骨骨折概率为51.11%,下颌骨骨折概率为15.56%,颧骨骨折概率为53.33%,蝶骨骨折概率为22.22%,梨骨骨折概率为4.44%;CT轴位、三维重建、多层面重建技术骨折线显示率分别为93.97%、96.73%、98.99%,多层面重建数据明显最高,P<0.05。结论64排螺旋CT后处理技术应用于急性颅面部骨折中,可明确骨折类型,骨折线显示概率较高,便于指导临床治疗。
黄远彬黄忠包王立学
关键词:急性螺旋CT后处理技术
MSCT与MRI对疑似急性胰腺炎的临床诊断效果对比分析被引量:2
2021年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与MRI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疑似急性胰腺炎66例患者的临床、MSCT、MRI资料,采用MSCT与MRI进行检查,将两种影像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得出结论。结果:66例临床疑似为急性胰腺炎患者,MSCT诊断急性胰腺炎为阳性43例,占65.15%(43/66);MSCT平扫主要表现为胰腺体积增大,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出血区为高密度灶,液化坏死为低密度灶,增强扫描胰腺呈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液化坏死区无强化。MRI诊断急性胰腺炎为阳性51例,占77.27%(51/66);MRI主要表现为胰腺体积肿大,胰腺及胰周积液呈T1低T2高信号。病理诊断急性胰腺炎结果为阳性52例,占78.79%(52/66)。MRI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敏感性、准确性(96.15%、95.45%)明显高于MSCT(75.00%、74.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790、9.959,P<0.05)。MRI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特异性(92.86%)高于MSCT(71.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74、P=0.324)。结论:MRI对急性胰腺炎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均高于MSCT,对于急性胰腺炎MSCT检查有禁忌证、需要多次复查的患者,MRI检查具有更大的优势。
黄远彬罗怀军吴小玲龙昔珍
关键词:计算机体层成像磁共振成像急性胰腺炎
基于体质量指数调节管电流个性化成人胸部低剂量CT扫描方案的应用研究
2024年
目的:探讨基于体质量指数(BMI)调节管电流个性化成人胸部低剂量CT扫描方案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月—2023年12月成人胸部CT检查患者16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每组80例。记录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测量患者身高、体质量并计算BMI。常规剂量组设置管电压110 kV、固定管电流150 mA。低剂量组设置管电压110 kV,根据患者BMI设置管电流(高BMI组:BMI>24 kg/m^(2),管电流50 mA;中BMI组:19 kg/m^(2)≤BMI≤24 kg/m^(2),管电流40 mA;低BMI组:BMI<19 kg/m^(2),管电流30 mA),由2名放射科中级职称以上医师负责对胸部CT图像质量进行评价。采用统计学分析软件对患者一般资料、图像质量评价结果、辐射剂量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身高、BM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图像主观评价5分占比低于常规剂量组,3分占比高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图像主观评价4分占比与常规剂量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信噪比(SNR)、噪声比(CNR)均高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剂量组虽然显著降低管电流,增加图像SNR和CNR,但低剂量组患者主观图像质量评分在3分以上,图像质量能满足疾病诊断要求。低剂量组患者的CT剂量指数(CT DIvo)、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均低于常规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患者BMI调节管电流个性化成人胸部低剂量CT扫描方案,图像质量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有效降低辐射剂量,减少潜在辐射风险。
黄远彬韦波赵贞翔龙昔珍梁静
关键词:成人胸部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低剂量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