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向东
- 作品数:4 被引量:11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 从“现代化”到“现代性”: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思路的转型被引量:5
- 2005年
- 文章认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话语范型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发生了重大转型,即由八十年代的以启蒙主义作为价值准则的"现代化"到九十年代对"现代性"进行全面反思的"文学现代性"。这一转型意味着我们对现代文学的认识和价值评判更趋多元化,有助于我们从更为广阔的视野中去揭示现代文学中一度"被压抑的现代性",但同时我们也要警惕"现代性"话语的遮蔽性,讨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一定要考虑到它发生的特殊语境、历史进程的具体性和文学文本所呈现的复杂、多样甚至悖论性的"现代性"内涵。
- 张向东安文军
- 关键词:文学现代性
- 生命意识和语言意识的双重变奏——20世纪中国诗歌语言观念的演变(五)被引量:1
- 2003年
- 20世纪后20年中国诗歌的新变,表现为由意识形态的淡化所引起的个体生命意识的觉醒所推动的语言意识的觉醒。这种语言观由对个体意识的强调到意义的放逐,显示了诗人直面诗歌语言本身的勇气和将语言同存在主体的生命体验更尖锐、更切近地融合起来的渴望,它是一次企图将诗人的感受力从自动的经验世界中解放出来的努力和尝试。
- 张向东
- 关键词:生命意识语言意识双重变奏诗歌语言观念
- “人的发现”和五四白话诗的语言观被引量:2
- 2004年
- 在晚清白话文运动和“诗界革命”的基础上 ,五四白话新诗的“尝试者”们首先选择以语言变革为突破口 ,颠覆了文言权力话语 ,张扬了个性解放的时代精神。但先驱者们自觉承担的启蒙使命 ,又使他们难以坚守最初的形式主义立场。
- 张向东
- 关键词:语言变革启蒙
- 20世纪中国诗歌语言观念的演变被引量:3
- 2004年
- 20世纪中国诗歌所经历的发展道路和在不同时期呈现的美学风貌,是基于两种相互冲突、相互借鉴的语言观———工具论和本体论,在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实现程度。在当下的复杂语境中,诗歌语言如何在自我指涉和外在指涉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重建现代汉语诗歌的价值维度,成了决定新世纪诗歌走向的关键所在。
- 张向东
- 关键词:语言观念工具论本体论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