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英文原文1971年发表于德国的《东亚自然和人类文化学协会简报》(Nachrichten der Gesellschaft für Natur-und V?lkerkunde Ostasiens,110[1971]:5-47),是西方学者第一篇有关该课题的论文。本译文是删节版。文章以1918—1925年间中国文人、文学批评家、美学家、哲学家的著述为对象,考察了此间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1844—1900)及其作品在中国的翻译、接受和传播情况,着重分析了尼采从最初备受欢迎,到后来受到冷落的原因。认为尼采学说影响了鲁迅、茅盾、李石岑等人的性格及其创作。指出早在"五四"运动时期,中国人就开始寻找适合行动的哲学,那些起初信仰尼采的人后来大多转向了马克思。作者高利克为斯洛伐克科学院研究员,著名汉学家和比较文学研究家,布拉格汉学学派代表人物之一,毕生致力于中西思想文化史、中西比较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基督教文学等领域的研究。
德国:施普林格出版社,2015年中国道家哲学之博大精深,思想流派之纷繁复杂,以及中外译本和注释本之众多,往往让那些觅道人茫然失措,苦于其高深莫测,无迹可求。当我们读到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笑敢先生主编的《道:道家哲学手册》(Dao Companion to Daoist Philosophy)^(①)时,惊喜地发现,这本方法多样、视角新颖、条目清晰、资料厚重的道家手册为各路寻道人提供了一条走出迷宫的神奇的“阿里阿德涅”之线^(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