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5日
星期六
|
欢迎来到叙永县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俞剑锋
作品数:
13
被引量:0
H指数:0
供职机构:
宜兴市东域小学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化科学
哲学宗教
更多>>
合作作者
吴永红
宜兴外国语学校
张伯君
宜兴市高塍实验小学
喻春梅
宜兴市张渚小学
李旭峰
宜兴市张泽小学
王新苗
宜兴市张泽小学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13篇
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13篇
文化科学
1篇
哲学宗教
主题
9篇
品德
6篇
课程
5篇
品德课
4篇
教育
3篇
道德
3篇
学科
3篇
品德课程
3篇
品德学科
3篇
教学
2篇
德育
2篇
德育工作
2篇
社会
2篇
思想品德
2篇
思想品德课
2篇
文化学
2篇
文化学视角
2篇
课程改革
2篇
《品德与社会...
2篇
《品德与生活...
1篇
道德教育
机构
10篇
宜兴市张泽小...
3篇
宜兴市东域小...
1篇
宜兴市第二实...
1篇
宜兴市中小学...
1篇
宜兴市高塍实...
1篇
宜兴外国语学...
1篇
宜兴市张渚小...
作者
13篇
俞剑锋
1篇
杨伟
1篇
陈亚萍
1篇
王新苗
1篇
李旭峰
1篇
喻春梅
1篇
张伯君
1篇
吴永红
传媒
8篇
小学德育
2篇
江苏教育
1篇
江苏教育研究
1篇
中国信息技术...
1篇
中小学德育
年份
1篇
2012
1篇
2011
1篇
2008
1篇
2007
1篇
2006
3篇
2005
3篇
2004
1篇
2002
1篇
2001
共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品德学科的最后:消失还是转型?——文化学视角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基本走向
2005年
较之其它学科的教学,品德学科的忧患意识与焦虑情绪在新一轮课改情结中日渐呈现。一方面,在文化价值系统急剧变化的基本事实面前,品德教育面临的三大难题(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冲突、道德伦理与道德实践的冲突),使得教育主体与教育对象都在不同程度上处于困惑之中,出现了“德”的无奈;
俞剑锋
关键词:
《品德与社会》
《品德与生活》
学科
文化学
西方价值观念
酿得百花方成蜜——小学语文课外阅读中信息储存习惯的培养
2001年
反差与思考——“信息储存”的提出。 随着教育面临现代化的时代,一个新信息:信息素养(Information Lieracy)已受到广泛的关注。拜读黄全愈的《素质教育在美国》等书籍,我们可以发现,美国98%的孩子喜欢写作文。随着网络的普及。
俞剑锋
李旭峰
关键词:
语文课外阅读
小学生
浅谈小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2011年
校园文化由学校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四方面构成。而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校园网络文化的出现给学校教育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因此,如何建设多元、和谐的校园网络文化,已成为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崭新课题。
杨伟
俞剑锋
关键词:
校园文化
网络文化建设
校园网络文化
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
品德,究竟是“教”还是“不教”?
2012年
品德,究竟是“教”还是“不教”?对这一问题的争论由来已久。实际上,这一问题在根本上关涉着我们对品德教学本质的理解,不同的解读会带来迥然相异的教学行为。基于此,在讨论品德究竟是“教”还是“不教”的问题前,我们不妨先来考察品德教学过程的本质。
俞剑锋
张伯君
关键词:
品德
教学行为
教学过程
品德:生命的邀约——品德课程视域里生命教育的哲学思考与实践
2005年
道德教育的目的是生命境界的提升,这是中国哲学的“真精神”,“具有永久的价值”。而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品德课程的实施和这一“具有永久价值”的文化传统之间缺乏实质性的承接。面对诸如“蓝极速”网吧大火事件等事例折射出的学生对生命漠视的现实,我们完全有必要站在哲学的高度上,在品德课程的视域里,重新审视道德与生命这一论题,在实践中作出新的、具有时代特征的解释和探索。
俞剑锋
王新苗
关键词:
思想道德课
生命教育
教育哲学
道德主体的旅程:行走在意义世界中——一种基于价值引导的实践建构
2008年
道德教育就其本质而言是一项引导儿童去探寻生活意义的工作,它所关注的不只是教人学会一些谋生的工具性知识和本领,更在于使人懂得什么样的生活才是美好的,在生活中什么才是值得去追求的。因此,我们教师要引领儿童“行走在意义世界中”,帮助儿童去生成有意义的生活,形成内在的、有道德意义的世界。
周溪啸
俞剑锋
关键词:
道德主体
工具性知识
道德教育
道德意义
品德学科的最后:消失还是转型?——文化学视角中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基本走向
2004年
较之其它学科的教学,品德学科的忧患意识与焦虑情绪在新一轮课改情结中日渐呈现。一方面,在文化价值系统急剧变化的基本事实面前,品德教育面临的三大难题(中西方价值观念的冲突、传统与现代价值观念的冲突、道德伦理与道德实践的冲突)。
俞剑锋
关键词:
文化学
《品德与生活》
《品德与社会》
道德伦理
参与:让学生从传统的他律走向自律——品德课程“参与式教学”的价值审视和实践尝试
2006年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们一直把品德课程当作文本课程,试图通过“教”使学生无条件地接受课程内容。这种知识本位的品德教学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忽视了学生自主参与和自我建构的作用。《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程标准》强调: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而非单纯地只讲教科书。
吴永红
俞剑锋
关键词:
参与式教学
课程内容
守经答变 返本开新——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男一视角
2004年
传统道德对完美的追求是根深蒂固的,从古代的孔夫子到今天的学校德育,都把较高层次的美德做为德目必备。然而,学校德育过程中目标指向的偏离导致了实施的不力。简单的模塑,使学生在接受道德的过程中不断受到“高尚”的束缚,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能力,“嘴上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作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的标准,把道德与行为分而为二”(陶行知语),以致德育实效性不高这一痼疾长期存在。
俞剑锋
奚云芬
关键词:
实效性
课程改革
德育工作
德育目标
环境教育:一树梨花春带雨——思想品德课程视野中环境教育的思考和实践
2004年
树立一种积极的人与自然关系的道德观念,已成为一个举世关注的迫切问题。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环境人口可持续发展教育项目后,我国一直将这一项目作为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有效载体。但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环境教育的推行一直遭遇口惠而实不至的境遇,学校环境教育,即使有,也停留在地球日、课外活动这些象征性的层面。思想品德课程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也把环境教育作为“弃儿”。然而,生态良好是实现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培养一代“
俞剑锋
关键词:
环境教育
思想品德课
课程改革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2页
<
1
2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