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
- 作品数:14 被引量:55H指数:4
- 供职机构: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肠系膜上动脉栓塞12例诊治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栓塞(SMAE)的早期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总结12例SMAE,对其临床特征、外科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12例SMAE术前确诊4例,术中诊断8例,11例治愈,1例自行出院后死亡。结论:对持续剧烈腹痛并伴有房颤等心脏疾病、血液高凝状态及动脉硬化等因素,尽早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CTA、MRA或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这是早期明确诊断SMAE的有效方法;而及时剖腹探查,果断切除坏死肠管行一期吻合,术中取栓、术后抗凝溶栓及支持治疗是降低患者死亡率的关键。
- 陈军林斌胡建平
- 关键词:肠系膜上动脉栓塞房颤动脉硬化
- 基层医院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近期经验被引量:4
- 2015年
- 目的比较导管溶栓(CDT)及系统溶栓(ST)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3年3月至2014年7月,对本院收治的78例DVT患者分为CDT组(n=16)及ST组(n=62)。CDT组患者行下腔静脉滤器植入+CDT,以及抗凝等基础治疗,ST组采用抗凝、系统溶栓。结果患者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患肢肿胀明显减轻,二组间住院天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27),CDT组治疗前后大、小腿围差、术后1个月静脉通畅评分、Villalta评分优于ST组(P<0.001)。CDT组尿激酶用量及平均每日尿激酶更大、使用时间更短。结论基层医院开展CDT治疗急性DVT近期疗效可靠,具有安全性及可行性。
- 刘坤陈军林斌石鑫胡建平赵东波侍继东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治疗
- 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14
- 2014年
- 目的:探讨脉搏指数连续心输出量监测(PICCO)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入选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因AMI合并心源性休克(CS)入住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重症监护病房(CCU)患者56例。其中男性35例,女性21例,年龄28~75岁,平均(56.5±2.3)岁。随机分成PICCO组(27例)及对照组(29例)。对照组入CCU后立即监测血压,心率,呼吸次数,血氧饱和度及心电图,记录体温变化,深静脉穿刺监测中心静脉压(CVP)。PICCO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深静脉置管+股动脉置管+PICCO模块连接。监测心脏指数(C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及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变化情况。结果与PICCO治疗24 h比较,治疗48 h EVLWI[(8.85±0.73)ml/kg vs.(7.41±1.36)ml/kg]下降,CI[(2.21±0.45) L/min·m2 vs.(2.60±0.17)L/min·m2]增加,NT-proBNP[(4069.48±65.32)pg/ml vs.(3721±20.32) pg/ml]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时间延长,EVLWI下降,CI增加,NT-proBNP呈降低的趋势。同时,EVLWI与NT-proBNP呈直线正相关(r=0.78,P<0.05)。PICCO组患者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入住CCU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病死率以及出院时血清NT-proBN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PICCO对于AMI合并CS患者的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 李锦爽陈军程春齐许可林爱华
- 关键词:PICCO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
- 门静脉高压症120例手术治疗体会
- 2010年
- 目的探讨改良的Sugiura手术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大出血中的运用。方法自2001年7月至2007年12月普外科收治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出血120例,58例急诊行改良的Sugiura手术,47例急诊行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延期15例行改良的Sugiura手术。结果 105例急诊手术者术后均立即获得确切的止血效果;改良的Sugiura手术组无吻合口漏及吻合口狭窄发生,术后并发症轻微;术后两组病人门静脉高压性胃病发生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的Sugiura手术并未增加手术风险,近期、远期疗效满意,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上消化道大出血的较佳方法。
- 胡建平陈军林斌吴松冯伟石鑫
- 关键词:急诊处理外科手术
- 下肢动脉栓塞20例诊治体会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观察手术治疗下肢动脉栓塞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Fogarty导管经股动脉取栓治疗20例下肢动脉栓塞患者,并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脉介入溶栓后16例治愈,3例好转,1例肢体坏死,无死亡。经过随访,3例患者因再次栓塞或者血栓形成而进行截肢治疗,2例因并发心脑血管疾病死亡,其余患者治疗效果均满意。结论:Fogarty导管取栓是治疗急性动脉栓塞行之有效的方法。
- 陈军林斌胡建平
- 关键词:动脉取栓术FOGARTY导管抗凝溶栓
- HO-1对大鼠AMI后重塑过程左心室功能和TNF-α的影响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观察血红素氧合酶1(HO-1)对SD大鼠急性心肌梗死(AMI)后重塑过程中左心室功能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结扎冠状动脉前降支制作AMI模型,随机分组并于术前3d~术后8周隔日一次分别腹腔注射,假手术(Sham)和AMI组均0.9%氯化钠溶液(NS)1ml/只、氯血红素(Hemin)组Hemin4mg/kg、原卟啉锌(ZnPP)组ZnPP50μg/kg;术后第8周末行血流动力学测定、获取心脏标本,免疫印迹法测定HO-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结果ZnPP组死亡率高于其他各组(P<0.05);心脏相对重量和心率(HR)由低至高依次均为Sham组、Hemin组、AMI组和ZnPP组;左室压最大上升/下降速度(±dp/dtmax)Hemin组低于Sham组,高于AMI组和ZnPP组(P<0.05)。Hemin组HO-1含量高于其他各组,ZnPP组HO-1含量低于其他各组(P<0.05)。TNF-α的组间差异与HO-1的差异一致。结论HO-1高表达可改善大鼠AMI后重塑过程中左心室功能和抑制TNF-α的产生。
- 陈军夏勇张卓琦
- 关键词:心室重塑血红素氧合酶1肿瘤坏死因子Α
- 吸氧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作用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吸氧在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不伴缺氧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纳入的143例拟行急诊PCI治疗、不伴缺氧表现的AMI患者分为吸氧组和对照组,吸氧组给予5 L/min流量的氧气吸入,对照组吸入空气,持续24 h。行PCI治疗前后,均采用标准化药物(抗栓及抗缺血药物+他汀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治疗,且在冠心病监护病房(coronary care unit,CCU)内进行监护。观察两组患者的AMI发病和PCI术中情况;入院时和出院时分别进行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研究(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评分,并检测血清肌钙蛋白I(cardiac troponin 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myocardial-specific isoenzyme of creatine kinase,CK-MB)和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的峰值水平;记录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和病死的例数以及住院时间。结果:吸氧组和对照组的心源性休克例数、病死例数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吸氧组的血清CTnI和NT-ProBNP峰值质量浓度分别为33.40(22.10,75.43)ng/mL和810(535,1390)pg/mL,CK-MB的峰值活性为(252.70±132.20)U/L,均高于对照组的23.70(14.83,45.45)ng/mL、406(240,846)pg/mL和(189.66±97.05)U/L(均P<0.05)。吸氧组发生心律失常13例,高于对照组的9例(P<0.05)。结论:不伴缺氧表现的AMI患者在急诊PCI治疗中,吸氧可能没有益处,甚至会加重心肌损伤。
- 陈军王万虹张荣林丁浩程勇
- 关键词:氧吸入疗法急性心肌梗死联合药物疗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 导管溶栓与系统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对比观察被引量:12
- 2017年
- 目的探讨导管溶栓治疗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近期疗效。方法前瞻性收集南京鼓楼医院集团宿迁市人民医院和徐州市中心医院于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289例DVT患者,给予系统溶栓(system thrombolysis,ST)治疗125例(ST组),给予下腔静脉滤器置入(inferior vena cava filter placement,IVCF)+导管溶栓(catheter directed thrombolysis,CDT)治疗164例(CDT组),比较ST组和CDT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全部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缓解,患肢肿胀明显减轻。CDT组有73例患者发生髂静脉受压综合症(iliac vein compression syndrome,IVCS),其中43例患者同期行该侧髂静脉球囊扩张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支架置入。CDT组有1例并发导管移位,10例发生穿刺部位瘀斑,3例发生血尿。ST组有1例发生肺动脉栓塞,14例发生牙龈出血,22例发生血尿,3例出现皮肤黏膜瘀点,2例出现黑便(无需输血治疗)。2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ST组的并发症发生率较高。ST组血栓复发18例,CDT组血栓复发15例,2组的血栓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6)。此外,ST组和CDT组患者的尿激酶剂量、溶栓时间、治疗后血管通畅评分、治疗后大腿围、治疗后小腿围及治疗后Villalt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ST组患者的尿激酶剂量、溶栓时间、治疗后大腿围、治疗后小腿围及治疗后Villalta评分均高于CDT组,治疗后血管通畅评分低于CDT组;而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3)。结论 CDT治疗急性DVT的近期疗效可靠,具有安全性及可行性。
- 刘坤王小凯陈军林斌石鑫赵东波侍继东
-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导管溶栓
- 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与常规超声检查在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探讨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以及常规超声检查方法在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总计62个病灶),患者均经穿刺活检或者手术病理检查确诊,所有患者均实施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以及常规超声检查。比较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以及常规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率。结果: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方法共检查出56例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常规超声检查方法共检查出45例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非肿块型乳腺癌的诊断准确率为93.33%(56/60),高于常规超声检查的75.00%(4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剪切波弹性成像检查方法在非肿块型乳腺癌患者的诊断中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陈军
- 关键词:常规超声检查
- 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治疗布加综合征15例分析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成形术和血管内支架治疗布加综合征(BCS)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就诊的15例布加综合征患者进行了球囊扩张及血管内支架植入治疗。结果:14例球囊扩张成功,植入血管内支架10个,1例长段闭塞穿刺未能成功经过比较下腔静脉压力,病灶两端压力差手术后明显低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下腔直径手术后明显大于手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周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疗效满意。结论:与外科手术相比,球囊扩张治疗布加综合征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费用低、并发症少的优点,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陈军胡建平侍继东
- 关键词:布加综合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