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
- 作品数:8 被引量:14H指数:2
- 供职机构:湘南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血浆外泌体微RNA-21对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细胞生长和转移的影响
- 2024年
- 目的 探讨血浆外泌体中微RNA(micro RNA,miR)-21对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细胞生长和转移的影响及机制。方法 提取并鉴定DLBCL患者血浆外泌体,将U2932细胞分为miR-21模拟阴性对照(mimic negative control,NC)组、miR-21组、miR-21+人第10号染色体缺失的磷酸酶及张力蛋白同源(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 deleted on chromosome ten,PTEN)组、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olution,PBS)组、DLBCL患者外泌体组、DLBCL患者外泌体+miR-21抑制剂组(A组)以及DLBCL患者外泌体+PTEN组(B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U2932细胞中miR-21表达;采用双荧光素酶验证miR-21与PTEN的靶向关系;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和Transwell检测各组U2932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结果 DLBCL患者外泌体为双层膜,且形态呈“茶托”样,粒径30~100 nm,表面表达标志蛋白肿瘤易感基因101、分化抗原9以及热激蛋白70。双荧光素酶结果显示PTEN为miR-21的靶基因。与miR-NC组相比,miR-21组U2932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显著增强(P <0.05);与miR-21组比较,miR-21+PTEN组U2932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均降低(P <0.05)。与PBS组比较,DLBCL患者血浆外泌体组U2932细胞中miR-21表达增加,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增强(P <0.05);A、B组U2932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能力低于DLBCL患者血浆外泌体组(P <0.05)。结论 血浆外泌体miR-21可抑制PTEN,促进U2932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
- 李丹李娜梁英李洵婷曹苏娟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染色体异常的临床分析被引量:7
- 2015年
-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的染色体异常与疾病进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对56例CLL患者行染色体核型分析,应用CLL组合探针进行荧光原位杂交(FISH)检测,分析染色体异常与疾病进展及预后的关系。结果常规细胞遗传学检测发现异常核型26例(46.4%),核型正常组中位总生存(OS)期(>31.9个月)与异常组(24.0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60,P<0.05)。FISH检测发现基因异常38例(67.9%),异常检出率高于常规染色体检测组(χ2=9.874,P<0.01),其中RB1异常检出率为33.9%(19/56),D13S25为46.4%(26/56),ATM为16.1%(9/56),p53为12.5%(7/56);累及1种基因异常21例,2种12例,3种4例,4种1例。按Rai改良分期标准,累及基因异常种类在低中危和高危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77,P<0.05)。 D13S25、RB1正常与异常者的中位OS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53、ATM异常者的中位OS期均短于正常者(P<0.05)。累及4种基因异常者的中位OS期短于基因正常和累及1、2、3种异常者。按Rai分期标准,低中危组OS率高于高危组(χ2=10.61,P<0.05);按Binet分期,C期OS率低于B期(χ2=6.60,P<0.05)。结论相同危险度CLL患者预后存在很强的异质性,细胞遗传学改变和生物学指标是CLL重要的预后预测因素。
- 刘虹王晓敏李丹张玥玥
- 关键词:白血病淋巴细胞慢性细胞遗传学
- DOCK1通过AMPK/mTOR通路对多发性骨髓瘤细胞增殖、凋亡和自噬的调控机制研究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胞质分裂作用因子1(dedicator of cytokinesis 1,DOCK1)在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中的表达及其对癌细胞增殖、凋亡和自噬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选取MM患者骨髓组织及人MM细胞株U266和RPMI 8266进行研究,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 time-quantitative PCR,RT-qPCR)法检测MM骨髓组织及细胞中DOCK1相对表达;构建敲低DOCK1表达细胞系,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DOCK1对MM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Western blot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相关蛋白(c-Myc,cyclin D1)、凋亡相关蛋白(Bax,Bcl-2)、自噬相关蛋白(LC3-II/LC3-I,P62)及AMPK/mTOR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LV-DOCK1-shRNA2组的U266和RPMI 8266细胞增殖率在24,48和72h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_(U266)=21.130~100.108,F_(RPMI8266)=35.067~95.677,均P<0.001)。LV-DOCK1-shRNA2组的U266和RPMI 8266细胞增殖相关蛋白c-Myc,cyclin D1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F_(U266)=56.061,71.584;F_(RPMI8266)=93.248,62.146,均P<0.001)。LV-DOCK1-shRNA2组的U266,RPMI 8266细胞24h,48h凋亡率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F_(U266)=77.051,61.533;F_(RPMI8266)=60.868,68.306,均P<0.001)。与空白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比较,LV-DOCK1-shRNA2组U266和RPMI 8266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ax表达水平明显升高,Bcl-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F_(U266)=92.588,21.940;F_(RPMI8266)=82.736,14.511,均P<0.05);自噬相关蛋白LC3-II/LC3-I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62表达水平明显降低(F_(U266)=147.1,26.342;F_(RPMI8266)=173.300,31.477,均P<0.05)。LV-DOCK1-shRNA2组U266,RPMI 8266细胞AMPK/mTOR通路相关蛋白p-AMPK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F_(U266)=40.542,F_(RPMI8266)=40.892,均P<0.05);p-mTOR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F_(U266)=38.707,F_(RPMI8266)=43.002,均P<0.05)。在LV-DOCK1-shRNA2组再次转染DOCK1过表达质粒使其表达恢复后,p-AMPK和p-mTOR表达水平也被逆转得到恢复�
- 李丹张忠山李洵婷曹苏娟
- 关键词:多发性骨髓瘤增殖凋亡自噬
- FISH检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染色体异常及与疾病进展预后关系分析
- 2022年
- 目的观察将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用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CLL)诊断的效果及其与预后指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32例CL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FISH与常规染色体显带技术(CC)检出细胞遗传学异常、预后指标的关系。结果ISH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CC,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证实,CD_(38)及可变重链免疫球蛋白(IgVH)在不同预后患者的染色体中存在明显的差异,CD_(3h)在高危组分布相对较多,而低危组中IgVH具有较高的分布。结论FISH技术对CLL染色体异常检出率较高,且与IgVH及CD_(38)分布存在一致性。
- 李丹曹苏娟李洵婷张忠山
- 关键词: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FISH染色体异常预后
- 金属气管套管固定装置
-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金属气管套管固定装置,包括气管套管,所述气管套管两端带有安装孔;所述气管套管管口处设置有管罩;还包括第一固定带与第二固定带,所述第一固定带与第二固定带的一端均设置有连接头,并且所述第一固定带与第二固定带上...
- 李娜史巧静李丹谭强梁英
- 改良CHOPE方案治疗继发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预后观察
- 2022年
-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属于非霍奇金淋巴细胞瘤的常见类型之一,临床大约有5%左右的患者会出现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包含诊断过程中以及疾病复发时,一旦患者出现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症状,预后效果通常较差[1-3]。近几年,由于免疫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使临床DLBCL患者的生存时间得到有效延长,但与此同时中枢神经出现侵犯的患者数量也随之增多。临床目前关于继发性中枢神经淋巴瘤(SCNL-DLBCL)的研究资料相对较少,因此较多的治疗方式只能借鉴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治疗方案,再综合临床一线主治医师以及专家的方案进行制定[4]。由于患者存在血脑屏障,致使常规剂量的药物难以直接到达病灶,但加大剂量会导致患者发生毒副反应的风险升高,但对于这种情况目前尚未存在较好的解决方案[5]。
- 李丹李娜李瑶曹苏娟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淋巴细胞瘤预后观察非霍奇金
- ET方案新辅助化疗对三阴乳腺癌患者肿瘤标志物及细胞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
- 2020年
- 目的:探究表柔比星和紫杉醇(ET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三阴乳腺癌的疗效,并观察其对患者肿瘤标志物及细胞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2017年8月收治的三阴乳腺癌患者84例为此次实验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选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42例)行常规化疗,观察组(42例)行ET方案新辅助化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肿瘤标志物水平、细胞因子及生存率。结果: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80.95%,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5.2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CEA、CA19-9、CA125、VEGF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的生存率为78.57%,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5.24%,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T方案新辅助化疗治疗三阴乳腺癌可起到理想的疗效,可降低患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细胞因子水平,延长患者生存率。
- 曹苏娟周定中李丹张忠山
- 关键词:三阴乳腺癌肿瘤标志物细胞因子
- 调强放射治疗肺癌患者放射性肺炎发生的临床预测模型构建被引量:4
- 2023年
- 目的:通过分析接受调强放射治疗(IMRT)的肺癌患者发生放射性肺炎(RP)的放射剂量学参数及临床病理特征,建立精确预测RP发生的临床模型。方法:选取医院收治的106例行IMRT的肺癌患者,依照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RP组(44例)和非RP组(62例),分析两组患者与RP相关的剂量学参数和临床病理等特征,并基于全肺总体积的15%、35%、40%(V_(15)、V_(35)、V_(40))、淋巴细胞计数、合并肺部感染、放射治疗剂量、总分期和T分期8个独立预后因素使用机器学习逻辑回归(LR)构建肺癌患者发生RP的临床预测模型(LR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LR预测模型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的预测效能。结果:106例患者中发生RP的44例(占41.5%),V_(15)、V_(35)、V_(40)、淋巴细胞计数、合并肺部感染、放射治疗剂量、总分期及T分期为发生RP的独立预后因素。训练集和验证集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22和0.748,95%CI分别为0.714~0.931和0.488~0.979,模型的校正曲线(Brier score:0.171)和临床决策曲线表明该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临床有效性。结论:本研究构建的IMRT肺癌患者发生RP的临床LR预测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性能和临床有效性,可为临床预测RP的发生及制定治疗策略提供依据。
- 李娜李丹谢辉何丽煌谢开红徐敏仙胡小毛史巧静李林
- 关键词:肺癌放射治疗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