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煜姝

作品数:6 被引量:58H指数:3
供职机构:郑州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郑州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豆状核
  • 2篇豆状核变性
  • 2篇多普勒超声
  • 2篇青霉胺
  • 2篇纤维化
  • 2篇颅多普勒
  • 2篇颅多普勒超声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经颅多普勒
  • 2篇经颅多普勒超...
  • 2篇间充质干细胞
  • 2篇梗死
  • 2篇骨髓间充质
  • 2篇骨髓间充质干...
  • 2篇干细胞
  • 2篇肝豆状核
  • 2篇肝豆状核变性
  • 2篇肝纤维化
  • 2篇超声

机构

  • 6篇郑州人民医院
  • 2篇郑州大学第一...

作者

  • 6篇王煜姝
  • 2篇张东锋
  • 2篇王丽
  • 1篇张道培
  • 1篇滕军放
  • 1篇禹萌
  • 1篇任雅芳
  • 1篇腾军放
  • 1篇张淑玲

传媒

  • 2篇临床研究
  • 1篇中国现代医学...
  • 1篇中国免疫学杂...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慢性病学杂志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22
  • 1篇2018
  • 1篇2016
  • 1篇2015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床旁经颅多普勒超声在神经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中的监测价值
2024年
目的分析神经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监测中床旁经颅多普勒超声应用效果。方法筛选郑州人民医院2021年5月至2023年5月86例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高血压脑出血,术后35例,未手术者7例,脑动脉瘤破裂出血,术后32例,未手术者5例,其他脑血管疾病术后4例,未手术者3例),均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包含经枕窗探测基底动脉(BA)、经颞窗探测双侧大脑中动脉(MCA),另监测收缩期峰值血流动力学改变、舒张末期峰值血流速度、平均峰值血流速度、血管阻力指数、血管搏动指数、血流频谱形态等了解血流动力学改变,了解血流动力学改变,依照监测结果分三组,脑血管痉挛组(n=26)、供血不足组(n=37)、血流增快组(n=29),对各组监测结果予以分析。结果患者均完成TCD监测,在不同病因中,脑动脉瘤破裂出血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供血不足发生率最高,其次是血流增快、血管痉挛,三组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神经重症脑血管疾病患者中,床旁TCD监测能为临床治疗及预后评价提供有效支持。
王煜姝王丽南宫晓霞
关键词:重症脑血管疾病脑血流
经颅多普勒超声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在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分析。方法将2019年6月—2020年6月郑州人民医院收治的1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纳入研究,患者均采用溶栓治疗,出院前行TCD检测,随访3个月,评估患者预后情况,TCD检测患者脑部血流动力学相关指标[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AC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血流情况],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TCD预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价值。结果100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26例(26.00%),预后良好74例(74.00%);预后不良组MCA、ACA、BA低于预后良好组,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免疫比浊法检测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绘制ROC曲线,本研究结果显示,MCA、ACA、BA预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风险的AUC均>0.7,当取最佳临界值时,可获得最佳预测值。结论TCD检测指标与腔隙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关系密切,可通过评估其水平预测患者预后。
王丽马花王煜姝
关键词:腔隙性脑梗死经颅多普勒超声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基底动脉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临床效果被引量:1
2024年
目的探究对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使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2例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均为郑州人民医院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收入,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41例。以左前额叶背外侧皮质为刺激区域,对照组41例患者使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25 Hz)假性刺激治疗,研究组41例患者使用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25 Hz)真性刺激治疗。将两组患者临床治疗前后的认知障碍水平、P300变化及心理水平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前蒙特利尔认知(MoC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1个月、3个月后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研究组和对照组P300波幅与潜伏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P300波幅明显升高,潜伏期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汉密尔顿焦虑评分(HAMA)与汉密尔顿抑郁(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HAMA与HAMD评分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是一种有效的治疗帕金森病认知功能障碍的方法,通过调控特定脑区的神经活动,改善患者认知功能水平,同时改善患者心理水平。
王煜姝马花张康
关键词:认知功能障碍帕金森病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联合青霉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效果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对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60例确诊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3组:青霉胺组、BMSCs组和BMSCs+青霉胺组,口服青霉胺剂量为每日40 mg/kg,将采集的BMSCs液2 m L+生理盐水100 m L经静脉输注入人体。分别于治疗前后做肝组织病理活检,检测0、4、8、12周血清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层黏蛋白(LN)、Ⅳ型胶原(CⅣ)、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的变化。结果:BMSCs+青霉胺组肝组织活检肝纤维化明显改善;各组血清中HA、PCⅢ、LN、CⅣ、TIMP-1、MMP-1均持续降低,BMSCs+青霉胺组血清中各细胞因子的改善比其他组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联合青霉胺治疗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肝纤维化有明显改善作用。
张东锋王煜姝腾军放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青霉胺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CyPA、Lp-PLA2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神经损伤的相关性被引量:43
2018年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亲环素A(CyPA)、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神经损伤的相关性。方法 2014年5月-2016年5月在郑州人民医院接受住院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9例作为观察组,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人49例作为对照组。入院后即刻,检测两组患者的血清CyPA、Lp-PLA2、淀粉蛋白A(SAA)、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含量,采用数字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CIMT)和斑块最大面积,计算颈动脉斑块的Crouse积分。结果入院后即刻,观察组患者的血清CyPA、Lp-PLA2含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指标CIMT、斑块最大面积、Crouse积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清神经损伤指标SAA、NSE含量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IGF-1、BDNF含量低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检验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清CyPA、Lp-PLA2含量与动脉粥样硬化、神经损伤指标呈直接相关关系。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yPA、Lp-PLA2含量上升,与动脉粥样硬化、神经损伤等病情直接相关。
禹萌任雅芳王煜姝张道培张淑玲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CYPALP-PLA2动脉粥样硬化神经损伤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肝纤维化肝功能的临床研究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患者肝功能及其血清学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例确诊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青霉胺组、BMSCs组和BMSCs+青霉胺组。无菌条件下进行骨髓干细胞采集、分离、鉴定。青霉胺组:口服青霉胺(每日40 mg/kg),12周;BMSCs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液2 ml+生理盐水100 ml经外周静脉移入人体,10 d 1次,3次为一个疗程;BMSCs+青霉胺组:青霉胺(40 mg/kg)口服,12周,同时经外周静脉输入BMSCs,方法同上。分别于治疗0、4、8、12周检测血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白蛋白(Albumin,ALB)、胆碱酯酶活力(Cholinesterase,CHE)、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BB,PDGF-BB)、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含量,并做组间比较,分别于治疗前后做肝组织病理活检。结果:BMSCs+青霉胺组肝组织活检肝纤维化整体改善较其他两组明显;各组TBIL、ALT、ALB、CHE、PDGF-BB、TGF-β1、IL-6和TNF-α均持续降低,但BMSCs+青霉胺组中肝功能改善和细胞因子的降低比其他组更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联合青霉胺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合并肝纤维化肝功能有明显改善。
张东锋王煜姝滕军放
关键词:肝豆状核变性肝功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青霉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