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颖

作品数:15 被引量:117H指数:7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佑安肝病/艾滋病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原发性
  • 5篇肝癌
  • 5篇肝炎
  • 3篇原发性肝癌
  • 3篇肿瘤
  • 3篇肝病
  • 2篇蛋白
  • 2篇血清
  • 2篇乙型
  • 2篇乙型肝炎
  • 2篇重型
  • 2篇重型肝炎
  • 2篇微波
  • 2篇微波消融
  • 2篇微波消融治疗
  • 2篇细胞
  • 2篇消融
  • 2篇消融治疗
  • 2篇甲胎
  • 2篇甲胎蛋白

机构

  • 15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中国人民武装...

作者

  • 15篇王颖
  • 3篇王蕊
  • 3篇刘斌臣
  • 3篇娄金丽
  • 3篇丁惠国
  • 3篇何晶
  • 3篇董金玲
  • 2篇王璇
  • 2篇张春淼
  • 2篇李霞
  • 2篇郭鸿雁
  • 2篇孔繁军
  • 2篇李侗曾
  • 2篇张艳霞
  • 2篇陈俊梅
  • 2篇邢秀亚
  • 2篇姜菲菲
  • 2篇惠威
  • 2篇王忠
  • 2篇郭新会

传媒

  • 4篇北京医学
  • 2篇国际检验医学...
  • 2篇全科护理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国综合临床
  • 1篇中华检验医学...
  • 1篇标记免疫分析...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现代检验医学...
  • 1篇中国社区医师...

年份

  • 4篇2016
  • 3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自身免疫性肝炎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7
2006年
目的分析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和自身免疫性肝炎(AIH)重叠综合征(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肝组织病理学的特点。方法对124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根据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修订的诊断标准,筛选出19例PBC/AIH重叠综合征患者,分析比较PBC/AIH重叠综合征和单纯PBC、AIH患者的临床表现、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124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19例PBC/AIH重叠综合征,单纯PBC55例、AIH49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1例,分别占15.32%、44.35%、39.52%和0.81%。PBC/AIH重叠综合征实验室检查具有AIH的特点,如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免疫球蛋白G的明显升高,同时具有PBC的特点,如转肽酶、碱性磷酸酶、免疫球蛋白M的显著增高;自身抗体检测可见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抗线粒体抗体、M2抗体阳性;肝组织病理结果显示,兼有PBC和AIH的特点,如界面炎和碎屑样坏死,汇管区浆细胞浸润,胆管不同程度病变。结论PBC/AIH重叠综合征并非罕见,它的临床表现、肝组织病理学具有PBC和AIH的双重特征,应对此病充分认识,探索有效的治疗方案。
高冀蓉乔玲李侗曾刘旭华王颖孟忻侯维李卓陈义森
关键词: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硬化
联合检测血清AFP,HCY和GGT对原发性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被引量:9
2014年
目的探讨联合检测甲胎蛋白(AFP)、同型半眺氨酸(HcY)和r谷氨酰转移酶(GGT)在原发性肝细胞癌(HCC)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共收集226例血清标本,其中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组患者血清99例,慢性肝病(慢肝)组70例,健康对照(对照)组57例;采用微粒子酶联免疫法、循环酶法和酶动力学法分别测定血清AFP,HCY和GGT浓度;SPSS统计学方法分析AFP,HCY和GGT及联合检测对HCC的诊断价值。结果HCC组血清AFP,HCY和GGT的浓度明显高于慢肝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AFP,HCY和GGT诊断HC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下面积(AUc)为AFP(0.823)〉HCY(0.803)〉GGT(0.775),诊断效能AFP〉HCY〉GGT。各指标单项检测时敏感度及准确度HCY〉GGT〉AFP,特异度AFP〉HcY〉GGT。AFP联合HcY与GGT,敏感度及特异度AFP+HCY〉AFP+GGT。三项指标联合检测敏感度明显升高(90.90%),但特异度下降明显(62.20%)。结论AFP,HCY和GGT两两联合和三项联合检测,优于AFP单项指标检测,可以显著提高HCC的阳性检出率。
王颖姜菲菲王蕊娄金丽
关键词:原发性肝细胞癌甲胎蛋白Γ-谷氨酰转移酶
CT引导经皮穿刺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护理被引量:20
2015年
目的总结CT引导经皮穿刺微波消融(MWA)治疗原发性肝癌的护理要点。方法对7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CT引导经皮穿刺MWA治疗,应用优质护理方法实施围手术期护理,并对围手术期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77例接受CT引导经皮穿刺MWA治疗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术后出现不同程度疼痛29例,肝功能损害6例,气胸1例。所有患者经过积极的治疗和护理后,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本组未出现围手术期死亡案例。结论充分的术前准备、密切的术中配合以及术后有效的治疗和护理有利于病情恢复,对有效预防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均有重要意义。
张春淼何晶张艳霞张晓莉王颖魏光华邢秀亚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CT引导微波消融护理
CT引导下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治疗并发症的护理研究被引量:5
2015年
[目的]总结CT引导下原发性肝癌微波消融术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体会。[方法]对90例原发性肝癌病人行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并做好术中配合、术后观察等工作。[结果]90例行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病人术中出现血压升高6例,心律减慢7例,术后并发症6例。[结论]CT引导下微波消融治疗是一种创伤小、疗效好的微创治疗方法。通过充分术前准备,术中密切配合与观察,术后对并发症的早期发现及时处理,从而减轻病人痛苦,延长生存期,提高病人生活质量。
王颖张春淼王璇张艳霞何晶邢秀亚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趋化因子的随访分析被引量:4
2015年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的病理变化特点之一是炎性细胞浸润,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等,已有的文献报道这些细胞到达炎症组织需要趋化因子及其受体的作用。已有研究证实,趋化因子的异常表达与病毒性肝炎的进程密切相关。高表达的趋化因子可招募大量效应淋巴细胞清除病毒感染的细胞.
王颖李卓惠威陈俊梅殷继明郭新会娄金丽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趋化因子随访分析炎性细胞浸润病理变化单核细胞
肿瘤介入科护士工作压力源的调查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调查肿瘤介入科护士的压力来源。[方法]使用护士压力源量表采用现场问卷调查的方式对肿瘤介入科2个病区39名护士进行调查,分析导致护士产生工作压力的压力源。[结果]2个病区护士压力源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评分由高到低依次为工作量及时间分配问题、护理工作方面的问题、病人护理方面的问题、工作环境及资源问题、管理及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结论]目前给护士造成压力最大的因素是工作量及时间方面的问题。
何晶王颖王璇
关键词:压力源护士
非配套系统生化仪调整室间质控偏倚的方案被引量:4
2012年
目的倡议建立非配套系统生化仪调整室间质控偏倚的方案,改善虚报室间质控结果的现象,加快实现参加室间质控的生化检验项目的结果互认。方法以作者实验室参加卫生部室间质控后,根据回报结果调整偏倚的实际操作为例,讲述系统调整偏倚的操作方案。结果根据调整偏倚后的卫生部室间质控回报结果 ,说明该方案具有较好的实际操作性,但需要完善理论支持。结论在现有条件下,非配套系统生化仪实现溯源的困境及阶段性的解决方法 ,实现实验室间真正的结果互认的可行性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王忠郭鸿雁王颖孔繁军王蕊
关键词:偏倚生化仪
胆红素对胆固醇检测的干扰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评价高浓度胆红素(TBIL)对检测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否有干扰作用。方法根据CLSI EP7-A2文件,利用胆红素标准品对TC、HDL-C和LDL-C进行干扰评价试验。结果配对差异实验结果显示浓度1 000μmmol/L的TBIL对HDL-C检测无干扰;对TC和LDL-C检测有负干扰。5个浓度系列的剂量效应实验结果显示TBIL对TC和LDL-C检测可产生线性负干扰。结论高浓度TBIL对TC和LDL-C检测有干扰作用,可能会干扰临床对肝病和冠心病的预后判断。
王忠郭鸿雁王颖孔繁军王蕊
关键词:胆固醇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胆红素
重型肝炎死亡患者MELD评分分析
2007年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系统对预测重型肝炎患者短期预后的临床应用价值,对重型肝炎死亡患者MELD评分情况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5年12月住院的143例重型肝炎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MELD评分,观察MELD分值的变化。结果:143例重型肝炎死亡患者MELD评分≥20分有104例(87.39%),并且MELD评分越高死亡率越高。结论:MELD评分系统可以用于我国终末期肝病患者预后评判。
董金玲丁惠国刘斌臣王颖
关键词:重型肝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
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法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IgM的临床应用被引量:10
2016年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主要依据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HBVDNA和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学指标,常规检测血清抗HBc总抗体主要是血清抗HBc-IgG,也包含抗HBc—IgM,这已是公众皆知的问题。已有的文献报道抗HBc—IgM在HBV感染的急性期产生,大约5周后渐退,它的存在提示乙型肝炎病毒复制;抗HBc-IgG大约在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1—2个月产生。
陈俊梅郭新会惠威李卓王颖
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抗体IGM化学发光免疫法微粒子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