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严严

作品数:20 被引量:135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农业科学历史地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会议论文
  • 9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3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 2篇历史地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文学

主题

  • 7篇植被
  • 7篇全新世
  • 6篇土地利用
  • 5篇史前
  • 4篇流域
  • 3篇土壤
  • 3篇全新世中期
  • 3篇渭河流域
  • 3篇末次冰盛期
  • 3篇河流
  • 3篇河流域
  • 2篇演替
  • 2篇仰韶文化
  • 2篇遗址
  • 2篇有机碳
  • 2篇植被演替
  • 2篇碳储量
  • 2篇碳循环
  • 2篇孢粉
  • 2篇黄土高原

机构

  • 20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科学院大...
  • 3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辽宁师范大学
  • 1篇山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泰山学院

作者

  • 20篇于严严
  • 15篇吴海斌
  • 12篇郭正堂
  • 7篇李琴
  • 3篇彭淑贞
  • 3篇罗运利
  • 3篇孙爱芝
  • 2篇葛俊逸
  • 2篇牛少静
  • 1篇李琴
  • 1篇周鑫
  • 1篇韩军青
  • 1篇张伟
  • 1篇刘恋
  • 1篇张春霞
  • 1篇祝淑雅
  • 1篇张伟
  • 1篇张伟

传媒

  • 6篇第四纪研究
  • 3篇第二届深海研...
  • 3篇第十一届全国...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第十届全国第...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黄土高原北部史前古土地利用定量化重建
定量化重建全新世古土地利用的时空分布,是进一步揭示过去人类活动对于环境影响的基础,对揭示人地关系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陕西省榆林市,处于黄土高原北部,是早期农业活动的重要区域,且考古发展较为完善.本文利用课题组内新发展的史...
林亚婷于严严吴海斌郭正堂
关键词:黄土高原全新世
区分自然与人为过程对陆地碳库影响的方法及应用--以渭河流域为例
8千年来大气CO2浓度异常增加究竟是"自然过程"还是"人为因素"驱动的结果,一直在学术界存在争议,因此准确区分全新世自然植被演化和人类土地利用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是解决该争议...
于严严吴海斌郭正堂
关键词:植被演替土地利用全新世碳循环
毛乌素沙地全新世植被变化研究
孙爱芝郭正堂吴海斌李琴于严严葛俊逸宋杨赵得爱
晚新生代以来中国西北植被演化及反映的干旱化过程被引量:13
2016年
亚洲内陆干旱化是全球新生代大陆环境变化中最引人瞩目的重大事件之一,一直是古气候研究的热点。但到目前为止,亚洲内陆干旱化的起源、演化及其机制仍存在争议。本文系统整理了具详细定年的30条孢粉序列,利用生物群区化方法,重建了晚新生代以来我国西北植被的时空演化历史,探讨了干旱化过程。结果显示:约36~28Ma,我国西北植被以森林为主,气候湿润;约27~24Ma,出现草原,开始呈现干旱化趋势;约23~18Ma荒漠扩张;约8Ma以来,大部分森林被荒漠、草原替代,干旱程度显著增强。上述干旱化历史与全球变冷、青藏高原隆升及副特提斯海退缩在时代上有一定的关联性。因此认为,亚洲内陆干旱化的起源可能与青藏高原隆升及副特提斯海的退缩有关,而之后干旱化过程受全球变冷影响逐步加强,约8Ma以来的急剧干旱化可能与北半球高纬变冷的关系更为密切。
祝淑雅吴海斌李琴张春霞于严严孙爱芝郭正堂
关键词:植被演化干旱化晚新生代全球变冷高原隆升
史前土地利用碳循环模型构建及应用——以伊洛河流域为例
学术界对全新世CO浓度在8kaB.P.后逐步回升的原因有诸多看法。合理估算全新世人类土地利用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是理解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史前土地利用面积的估算和空间分布常因数据缺乏而成为研究的难点。本...
于严严吴海斌郭正堂
关键词:碳储量仰韶文化全新世中期
文献传递
末次冰盛期中国气候要素定量重建被引量:2
2019年
古气候定量化是古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目标之一.重建末次冰盛期时段((18±2)ka14C)气候变化特征,对理解冰期-间冰期地球气候演化规律具有重要的意义.以往古气候要素定量重建,主要基于现代气候条件下孢粉-气候的统计学方法,因难以有效区分过去气候季节性变化和大气CO2浓度降低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导致重建结果可能存在不确定性.本研究基于植物生理过程、新一代古气候定量重建的植被反演方法,考虑上述环境因子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利用新完善的中国第四纪孢粉数据库,重建了古气候的空间格局.结果表明,在末次冰盛期,大气CO2浓度降低对中国古气候要素重建结果影响不显著;全国年均温比现在低约(5.6±0.8)℃,最冷月温度和最热月温度分别降低约(11.0±1.6)℃和(2.6±0.9)℃,且中国南方降温幅度达到约(5.5±0.5)℃,接近平均值的水平,年均温变化主要归因于冬季温度的降低;全国年降水量比现在低约(46.3±17.8)mm,其中北方降水减少约(51.2±21.4)mm,年降水变化主要源于夏季降水的减少.与古气候模拟结果的对比揭示,虽然现有模式能较好模拟年均气候模态,但是在季节性变化上与重建结果还有较大的差距,指示未来在提高古气候重建精度的同时需进一步加强古气候模式的季节性气候模拟能力.
吴海斌李琴李琴孙爱芝于严严孙爱芝罗运利
关键词:CO2浓度
史前土地利用碳循环模型构建及应用——以伊洛河流域为例被引量:12
2010年
学术界对全新世CO_2浓度在8kaB.P.后逐步回升的原因有诸多看法。合理估算全新世人类土地利用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是理解上述问题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史前土地利用面积的估算和空间分布常因数据缺乏而成为研究的难点。本文基于前人的半定量考古遗址预测模型,建立了一个估算史前土地利用碳循环的模型。它以遗址的环境和古文化参数作为输入数据,实现土地利用面积和空间分布的恢复,进而获得人类土地利用导致的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时空变化。利用现代土地利用数据的检验模拟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空间模拟能力。将该模型应用于我国旱作农业起源中心之一的伊洛河流域,揭示出仰韶文化前期(7~6kaB.P.)该流域内约7%的土地被人类开发利用,主要分布于下游河流两岸坡度较缓的低地;该过程导致流域碳储量损失了约15TgC(1Tg=10^(12)g),占流域总碳库的3%。因此,人类活动在史前时期已较明显改变了地表景观,并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于严严吴海斌郭正堂
关键词:碳储量仰韶文化全新世中期
中国末次冰盛期以来泥炭发育与气候变化被引量:5
2021年
泥炭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育演化对全球碳循环具有重要的影响。然而,目前轨道时间尺度上中低纬泥炭发育与季风演化关系及其对全球CH_(4)浓度变化的影响,还存在很大的争议。本研究基于末次冰盛期以来我国泥炭发育的起始14C年龄数据,通过年龄概率密度方法,系统重建了东亚季风区泥炭发育的时空演变历史。结果表明:末次冰盛期我国南方泥炭开始发育,冰消期以来泥炭发育逐步扩展至华北、东北、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并发育增强;全新世时段,不同区域泥炭发育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东北和西北泥炭发育呈现持续增加,而南方、华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在早-中全新世增加,之后呈现下降趋势。结合全国孢粉记录的古气候定量化重建结果,发现我国末次冰盛期以来不同区域泥炭发育主要受降水变化的影响,揭示出泥炭发育主要受控于东亚季风降水的演化。研究表明在轨道时间尺度上,东亚季风演化及其导致的泥炭发育变化对全球CH_(4)浓度变化具有重要的贡献。
乐秀琴吴海斌张文超李琴李琴刘慧于严严
关键词:东亚季风末次冰消期全新世
史前土地利用碳循环模型构建及应用-以伊洛河流域为例
于严严吴海斌郭正堂
黄土高原自然植被的土壤有机碳同位素证据被引量:31
2011年
根据黄土高原现代表土有机碳同位素(δ^(13)C_(SOM))数据,结合前人关于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中期的分析结果,研究这3个特征时期C_4相对生物量(C_4%)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3个时期黄土高原C_4%均由东南(33%,25%和12%)向西北(0%)递减。10%等值线在末次间冰期大致位于交道-泾川西北、西峰东南一带;到全新世西部向南推进,大致位于交道-洛川-旬邑以西北、西峰-灵台以东南一带;而现今比全新世时期向东南推移约60km,退至黄陵以西北、彬县-延安以东南一带。全新世与末次间冰期温度和降水的不同可能是植被差异的主要原因。现代C_4%较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中期有较明显的降低,可能与较高的大气CO_2浓度、较低的温度和干旱化有关。由于上述3个特征时期黄土高原东南地区均以C_4草本植物为主,西北地区C_3植物比例的增加亦为C_3草本植物比例的增加。
刘恋周鑫于严严郭正堂
关键词:黄土高原年均温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