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静
- 作品数:28 被引量:75H指数:6
- 供职机构: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培养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南京市医学科技发展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医院内获得性绿脓杆菌感染151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 1998年
- 对151例医院内获得性绿脓杆菌感染作临床分析。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最多见,其次为皮肤软组织(包括手术伤口)及泌尿道。多见于各种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抗菌药物和激素的应用及气管切开、插管引流是主要的诱发因素。774%的绿脓杆菌卜内酸胺酶定性试验阳性,药敏试验的敏感率由高至低依次为亚胺培南、舒普琛、头孢他定、头孢哌酮、环丙沙星。采取抗菌、支持和对症的综合性治疗。病死率为34.4%。
- 孙静侯世荣沈黎李春红
- 关键词:绿脓杆菌
- 实验性大鼠结肠炎中血小板激活状态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国内外研究表明,炎症性肠病(IBD)患者病变活动期存在血液高凝状态且肠壁可能有微血栓形成。近十年来,已证实血小板除具有凝血功能外还在炎症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三硝基苯磺酸(TNBS)诱导建立IBD动物模型,观察模型建立4周内动物血小板的激活状态改变,探讨血小板激活在IBD中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肠道炎症严重度的相关性。
- 杨英陈载容孙静陈隆典
- 关键词:血小板激活实验性大鼠结肠炎血液高凝状态三硝基苯磺酸
- 器官移植受体巨细胞病毒肺炎的临床观察
- 2008年
- 目的探讨器官移植受者巨细胞病毒(CMV)肺炎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诊治措施。方法对302例器官移植后发生CMV肺炎的37例病人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移植79例无一例发病;肾移植后CMV肺炎发病率为17.6%(22/125),病死率为36.4%(8/22);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两者分别为15.3%(15/98)及33.3%(5/15)。结论CMV肺炎是器官移植受体常见的严重感染并发症,发病率以肾移植及HSCT后为高。CMV肺炎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及早应用抗病毒药物、调整免疫抑制剂方案、及时辅助呼吸等综合疗法有效。
- 孙静经者严晓敏唐勤
- 关键词:肾移植造血干细胞移植巨细胞病毒肺炎免疫抑制剂
- 肝移植术后早期黄疸临床及病理分析
- 2009年
- 目的探讨肝移植术后早期黄疸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3年来我院肝移植患者术后早期黄疸发生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34例(47.89%)发生早期黄疸,22例行肝脏穿刺活检,发现导致黄疸发生的常见原因依次为非特异性肝细胞内淤胆13例(59.09%);胆道狭窄2例(9.09%);移植肝病毒感染2例(9.09%);急性排斥反应1例(4.55%);移植肝原发性功能障碍1例(4.55%);胆道感染1例(4.55%);缺血-再灌注损伤1例(4.55%);药物性肝损伤1例(4.55%)。非特异性肝细胞内淤胆、移植肝原发性功能障碍、缺血-再灌注损伤、药物性肝损伤、急性排斥反应者黄疸发生早,术后1d血清总胆红素即明显升高数倍,1~2周逐渐恢复正常,胆道狭窄、移植肝病毒感染、胆道感染者黄疸发生通常在术后1~2周。血清总胆红素升高水平以胆道狭窄最明显。早期黄疸组中2例死亡,其余均好转出院。结论黄疸是肝移植术后早期较常见的临床表现,导致黄疸的原因复杂,临床表现各有特点,但预后较好。
- 熊亚莉孙静黄铭厚唐勤
- 关键词:肝移植黄疸
- 利用戊型肝炎病毒开放读码框架2截短多肽降低抗戊型肝炎病毒IgM检测中的假阳性被引量:6
- 2009年
- 目的研究用戊型肝炎病毒4型(HEV-4)开放读码框架(ORF)2主要免疫表位截短多肽排除抗-HEV IgM检测中发生假阳性的可行性。方法用重组HEV-4 ORF2蛋白主要抗原决定簇多肽(459—607位氨基酸)及其截短多肽(472~607位氨基酸)为抗原分别包被ELISA板,用间接ELISA法分别检测35份HEV RNA阳性患者血清、69份健康人血清和117份可疑阳性血清标本的抗.HEVIgM,并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WB)确认,逆转录(RT).PCR检测HEVRNA加以比较。结果WB检测结果显示,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抗-HEV IgM仅与459—607多肽二聚体反应,而不与其单体及472~607多肽反应。间接ELISA法检测35份HEV RNA阳性患者血清抗.HEV IgM均能与459~607多肽反应,而不与472~607多肽反应;69名健康人血清与2种多肽都不反应。117份可疑阳性血清中,5份能同时与2种多肽反应,但450nm吸光度(A450)值之差小于0.5。WB检测这5份血清抗-HEV IgM均阴性;RT—PCR检测HEV RNA为阴性,说明这5份血清为非特异性吸附引起的假阳性。结论ORF2 459~607多肽可有效检测抗-HEV IgM,根据血清与2种多肽反应的A450差异,能有效排除因非特异性吸附导致的抗-HEV IgM假阳性。
- 毕永春潘金顺庄辉孙静吴超唐勤周乙华
- 关键词:戊型免疫球蛋白M病毒蛋白质类假阳性反应
- 培氟沙星联合抗结核药治疗重症结核性脑膜脑炎被引量:1
- 1999年
- 孙静刘燕黄远成
- 关键词:结核性脑膜炎药物疗法培氟沙星抗结核药
- Vitek-2 Compact AST-GN13检测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对左氧氟沙星药敏结果的准确性
- 2016年
- 目的探讨Vitek-2Compact AST-GN13对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左氧氟沙星敏感性测定的准确性。方法收集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50株,以E-Test法为参考方法,分别用Vitek-2Compact AST-GN13药敏卡和纸片扩散(K-B)法对收集菌株进行左氧氟沙星敏感性检测,并评价3种方法结果的符合性。结果共收集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50株,E-Test法结果显示共有46株最低抑菌浓度(MIC)>256mg/L,4株MIC=4mg/L;K-B法结果与E-Test法结果相符;Vitek-2Compact AST-GN13检测出现不同结果,其中4株菌株为敏感(≤2mg/L),36株为中介(4mg/L),10株为耐药(≥8mg/L)。K-B法与ETest法标准符合率(CA)为100%,Vitek-2Compact与E-Test法CA为20%,一般错误率为72%,严重错误率为8%。结论Vitek-2Compact AST-GN13检测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对左氧氟沙星的敏感性时,可能会产生错误结果,日常工作中可采用E-Test与K-B法互为替代方法进行试验。
- 刘园周万青张之烽孙静沈瀚
- 关键词:左氧氟沙星耐碳青霉烯鲍曼不动杆菌
- 老年病房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整合子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了解老年病房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携带整合子的情况,分析菌株同源性,为防治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我院老年科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临床分离的非重复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28株,采用纸片扩散法确定其耐药率,运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法检测整合酶基因(intl)Ⅰ、intlⅡ、intlⅢ及可变区,并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法对其进行分子分型。结果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intlⅠ的携带率为35.7%,未扩增出Ⅱ类和Ⅲ类intl。整合子阳性菌扩增出两类可变区,分别含有aac C1-orfx'-aadA1及aac A4-catB8-aad A1基因盒。MLST分型提示ST1415型14株(50.0%)、ST1417型5株(17.9%)、ST195型4株(14.3%)、ST540型3株(10.7%),未分型2株。MLST优势基因型为ST1415。结论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携带Ⅰ类整合子,介导对氨基糖苷类、氯霉素耐药。老年病房存在耐亚胺培南鲍曼不动杆菌,尤其是ST1415型的院内感染流行,必须加强感染隔离及控制。
- 柏淑禹孙静
-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整合子多位点序列分型
- 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微循环中白细胞粘附的变化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观察重症急性胰腺炎大鼠白细胞粘附变化以及胰腺细胞间粘附分子-1(intra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s,ICAM-1)的表达变化。方法 SD 雄性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O 组)和重症急性胰腺炎组(SAP 组),每组18只。观察胰腺白细胞粘附数目,取腹主动脉血测血清淀粉酶,用 SYBR-Green 荧光定量 PCR 的方法检测胰腺组织 ICAM-1的 mRNA 表达,取胰腺组织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SAP 组与 SO 组相比,各时间点血清淀粉酶,白细胞粘附数目、ICAM-1表达水平明显增高,P<0.05,胰腺坏死程度随着观察时间点的延长而加重,12 h 坏死程度最重,而白细胞粘附数目、ICAM-1表达在6 h 最高。结论白细胞粘附与重症急性胰腺炎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关系,ICAM-1参与白细胞粘附。
- 孙静邹晓平杨英
- 关键词:胰腺炎急性坏死性白细胞粘附细胞间粘附分子
- 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实验性大鼠结肠炎疗效的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背景:炎症性肠病(IBD)中,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合成的高浓度一氧化氮(NO)与肠道炎症和疾病活动度相关,因此抑制iNOS为肠道炎症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目的:评估NOS抑制剂治疗进展期结肠炎的疗效。方法:予雌性Sprague-Dawley大鼠含30mg三硝基苯磺酸(TNBS)的50%乙醇溶液0.85ml灌肠,诱导实验性结肠炎。7天后,将大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7只,每天分别腹腔注射0.9%NaCl溶液1ml(造模组)、0.2mg/kg地塞米松(DX)、5mg/kg氨基胍(AG)和35mg/kg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另取4只正常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肠道重量指数、溃疡面积、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评分以及肠组织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NOS和iNOS活性、血浆CD62P活性、血清NO含量测定评估疗效。结果:与造模组相比,DX组和AG组肠道重量指数、溃疡面积、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评分以及肠组织MPO、MDA、NOS和iNOS活性、血浆CD62P活性、血清NO含量均显著降低,L-NAME组肠组织NOS和iNOS活性以及血清NO含量显著降低,但大体形态和组织学评分无改善。结论:选择性iNOS抑制剂AG能通过其抗炎作用减轻进展期肠道炎症,提示AG可作为IBD新的治疗选择,其疗效与DX相似。
- 杨英陈隆典陈载容孙静
- 关键词:炎性肠疾病一氧化氮合酶一氧化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