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潘秋玲

作品数:3 被引量:6H指数:2
供职机构:重庆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2篇孢子
  • 2篇孢子虫
  • 2篇微孢子
  • 2篇微孢子虫
  • 2篇家蚕
  • 1篇生物菌
  • 1篇生物菌群
  • 1篇铜绿微囊藻
  • 1篇侵染
  • 1篇侵染力
  • 1篇全基因组
  • 1篇转座
  • 1篇转座子
  • 1篇微囊藻
  • 1篇微生物
  • 1篇微生物菌
  • 1篇微生物菌群
  • 1篇小RNA
  • 1篇梨花
  • 1篇菌群

机构

  • 3篇重庆师范大学
  • 2篇西南大学
  • 1篇云南省农业科...

作者

  • 3篇潘秋玲
  • 2篇周泽扬
  • 2篇许金山
  • 1篇李田
  • 1篇熊青山
  • 1篇黎永谋
  • 1篇马振刚
  • 1篇张小燕
  • 1篇高翔
  • 1篇高建华
  • 1篇范晓东
  • 1篇陈世良
  • 1篇杨荣贵
  • 1篇王琴
  • 1篇王林玲
  • 1篇何强
  • 1篇王艳丽

传媒

  • 2篇昆虫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家蚕微孢子虫中小RNAs的全基因组鉴定与分析(英文)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家蚕Bombyx mori微粒子病是蚕业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该病的病原,可经卵垂直传播和经口水平传播。为了探索家蚕微孢子虫中对重复元件的抵御以及对基因转录调控的潜在方式,本研究拟在基因组水平上对该物种的小RNAs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鉴定与转座子相关的小RNAs和潜在的miRNAs。【方法】从感染家蚕微孢子虫的家蚕中肠中提取总RNA,分离小片段RNA并反转录后,进行Solexa高通量测序。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小RNAs进行分类及功能注释,鉴定起源于家蚕微孢子虫不同类型转座子的小RNAs,并对潜在的miRNA进行预测分析。【结果】家蚕微孢子虫小RNAs的长度主要是24和25 nt,其中大部分序列表现出5'末端的尿嘧啶偏好性。家蚕微孢子虫中存在丰富的与转座子相关联的小RNAs,并且与转座子标准序列匹配的反义小RNAs明显多于正义小RNAs。同时,鉴定获得了31个候选miRNAs,部分为Nosema属的其他孢子虫中所共有,暗示其在微孢子虫基因组进化上具有保守性。【结论】首次鉴定到家蚕微孢子虫的转座子相关性小RNAs,暗示小RNAs在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对转座子防御过程中起到作用,31个潜在的miRNAs为家蚕微孢子虫miRNAs的功能验证提供了后续靶标。
潘秋玲李田何强马振刚范晓东张小燕王艳丽周泽扬许金山
关键词:家蚕微孢子虫小RNA转座子MIRNA基因组
溶藻微生物菌群的富集及其溶藻因素被引量:2
2016年
为探索行之有效的抑制藻类水华暴发的途径,采集重庆地区蓝藻爆发水域的环境水样,与铜绿微囊藻多次重复共培养富集出具有溶藻能力的高效溶藻液,显示出强而稳定的溶藻能力.通过离心、膜过滤、温度及抗生素因素分析溶藻活性物的主要特性.结果显示:离心处理该高效溶藻液,3 000 r/min离心5 min便可沉淀溶藻活性物,7 000 r/min离心5 min后上清液便失去溶藻能力;膜过滤处理该高效溶藻液,溶藻活性物不能通过2μm的滤膜;温度处理该高效溶藻液,45℃水浴处理10 min即可使其溶藻活性显著降低,48℃水浴处理10 min便可使其完全失去溶藻能力;抗生素处理该高效溶藻液,加入放线菌酮对其溶藻能力没有影响,加入氯霉素对其溶藻能力稍有影响,加入四环素则丧失溶藻能力,抗生素处理结果说明溶藻活性物不是真菌,革兰氏阳性菌的缺失对溶藻活性的影响要大于革兰氏阴性菌;LB培养基分离的单菌落都没有显示出显著的溶藻活性.本研究表明多轮富集的高效溶藻液具有显著稳定的溶藻效果,溶藻液经离心、膜过滤、高温及添加抗生素的结果均显示溶藻因素是细菌,单菌落培养结果说明其溶藻活性依赖于多种细菌组成的微生物菌群共同作用.
熊青山潘秋玲王琴周泽扬王林玲
关键词:微生物菌群铜绿微囊藻
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对家蚕的侵染力与胚传性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对梨花迁粉蝶Catopsilia pyranthe分离的微孢子虫进行形态与分子鉴定,探究其对非天然宿主家蚕Bombyx mori的侵染力与胚传性。【方法】从田间采集的梨花迁粉蝶中分离得到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液,测定其孢子的形态、大小、体积、长短轴比,同时对该孢子虫的16S r DNA进行PCR克隆测序与分析。将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Nosema sp.CP与家蚕微孢子虫N.bombycis分别对2龄起蚕、4龄起蚕进行添食感染比对,测定家蚕食下两种微孢子虫的感染率和胚种传染能力。【结果】本研究分离的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形态为长椭圆形,具双核;其16S r DNA序列与已报道的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的序列一致性大于99%,为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和家蚕微孢子虫对家蚕综合感染率分别是68.8%和98.3%;在继代蚁蚕中,感染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和家蚕微孢子虫的雌蛾所产蚕卵次代蚁蚕检出有孢子虫的检出率分别为100%和100%,卵壳的孢子虫的检出率分别为92.9%和100%;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和家蚕微孢子虫对家蚕的胚种传染力分别为9.6%和23.2%。【结论】本研究分离得到的微孢子虫为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具有微孢子虫Nosema属的典型特征。梨花迁粉蝶微孢子虫能感染危害家蚕,也具有家蚕胚种传染性,但感染率和胚传率均明显低于家蚕微孢子虫,是蚕业生产中必须防控的对象。
陈世良肖圣燕潘秋玲黎永谋杨荣贵高建华高翔许金山
关键词:微孢子虫家蚕分子鉴定侵染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