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于维君

作品数:10 被引量:40H指数:4
供职机构: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艾滋病和病毒性肝炎等重大传染病防治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菌病
  • 4篇布鲁氏菌
  • 4篇布鲁氏菌病
  • 3篇人间布鲁氏菌...
  • 2篇镜检
  • 2篇儿童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多态性分析
  • 1篇型别
  • 1篇疫情
  • 1篇疫情监测
  • 1篇原虫
  • 1篇源性
  • 1篇人间
  • 1篇三日疟
  • 1篇实验室
  • 1篇手足
  • 1篇手足口
  • 1篇手足口病

机构

  • 10篇辽宁省疾病预...
  • 3篇中国医科大学
  • 2篇沈阳医学院

作者

  • 10篇于维君
  • 8篇毛玲玲
  • 8篇孙英伟
  • 7篇王子江
  • 6篇姚文清
  • 5篇王博
  • 3篇李鑫
  • 3篇雷露
  • 2篇孙广玖
  • 2篇张迪
  • 2篇白春玉
  • 2篇张立丰
  • 1篇刘学升
  • 1篇吴琪俊
  • 1篇李冰
  • 1篇杨坚
  • 1篇刘聪聪
  • 1篇刘素彤

传媒

  • 3篇疾病监测
  • 2篇中国媒介生物...
  • 1篇中国寄生虫学...
  • 1篇中国卫生统计
  • 1篇微生物学杂志
  • 1篇医学动物防制
  • 1篇预防医学论坛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21
  • 2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5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2016-2020年辽宁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流行特征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目的了解2016—2020年辽宁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布病)流行动态及规律,为制定和完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辽宁省2016—2020年人间布病报告确诊病例和重点职业人群监测信息,描述、分析其三间分布情况和监测结果。结果2016—2020年全省14个市累计报告人间布病确诊病例11569例,死亡1例。发病高峰为3—8月,病例主要集中在40~64岁,且以农民为主。重点职业人群监测工作中,流行病学调查68804人,血清学检测32559人,阳性1708例,阳性率为5.25%。病原学检测布病样本830份,分离出羊种布鲁氏菌210株。结论辽宁省布病发病数和发病率总体呈上升趋势,且2020年发病数和发病率创历史新高。人间布病流行态势错综复杂,布病防控形势严峻,防控策略和措施需要进一步优化和完善。
于维君王子江王子江毛玲玲雷露王博王博王周超孙英伟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人间防制
自回归滑动平均混合模型在辽宁省人间布鲁氏菌病发病预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了解辽宁省2006-2015年人间和家畜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情况,建立时间序列模型,探索畜牧业因素对人间疫情影响,为布病预测防控提供依据。方法收集辽宁省2006-2016年布病月发病数,以发病数建立时间序列构建自回归滑动平均混合(ARIMA)模型,对2016年1-6月进行短期预测,结合实际观测值评价预测效果;收集辽宁省同期羊存栏量和疫情,分析与人间发病存在的关联。结果构建模型ARIMA(1,1,1)(1,1,1)12,月发病数拟合值与实际观测值时间序列基本一致,预测效果良好,但精确度较低。羊年存栏量与人间布病发病数存在正关联性。结论 ARIMA模型预测辽宁省布病发病情况基本可行,加强人畜布病的监测工作,以揭示人与家畜流行病学关系。
王子江孙英伟毛玲玲于维君雷露孙广玖姚文清
关键词:人间布鲁氏菌病ARIMA模型
2011~2014年沈阳市儿童青年麻疹年龄特征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了解麻疹年龄发病特点,为制定健康促进规划和针对性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分析2011~2014年沈阳市0~24岁常住人口麻疹病例年龄特征。结果 2011~2014年沈阳市0~24岁常住人口麻疹儿童青年麻疹发病率为0.45/10万~50.90/10万(P〈0.01),均高于同期全人群并呈上升趋势。年龄组专率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7~最低,随后呈不规则变化。〈1岁发病率占首位并逐年升高。15~和20~24发病率逐年升高。人口学特征显示,学龄前未入托儿童发病率占首位并逐年升高,入托儿童位居第二,青年平均发病率高于儿童并呈逐年升高趋势。结论儿童青年麻疹不容忽视防控迫在眉睫。重点年龄段是学龄前未入托儿童0~、1~、2~岁和青年组的20~24岁,尤其是0~岁。
张立丰李冰白春玉张迪刘素彤于维君刘聪聪杨坚
关键词:麻疹年龄特征
辽宁省间日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基因型及同源性分析
2020年
目的分析近10年辽宁省输入性及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的疟原虫裂殖子表面蛋白1(PvMSP-1),并对其进行基因型别BLAST比对和同源性进化树分析。方法收集2008-2018年的间日疟病例样本,提取疟原虫基因组DNA,根据基因ICB5-ICB6区间片段设计引物,进行巢氏PCR扩增、测序、序列的比对以及同源性分析。结果共分析31份间日疟核酸样本,其中Sal-1型有13份,片段位置在470 bp左右,Belem型有18份,片段位置在400 bp左右。将所得出的目标产物送上海维基基因测序公司进行测序,经进化树的比对分析,31份样本中Sal-1型有13份,Belem型有5份,Ⅲ型的样本有13份。PvMSP-1基因ICB5-ICB6片段存在高度多态性,DNA序列可以结合流行病学调查来确定感染的来源。结论辽宁省在近10年当中输入性及本地感染的PvMSP-1基因型有Sal-1型、Ⅲ型和Belem型,优势基因型为Sal-1型和Ⅲ型。
王博李鑫毛玲玲孙英伟王子江于维君姚文清
关键词:间日疟裂殖子表面蛋白多态性分析
2019年辽宁省3例输入性三日疟基因型别实验室诊治与分析
2020年
对辽宁省2019年的3例境外输入性三日疟疟疾病例进行了实验室检测与诊断分析。收集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与资料汇总。根据疟疾实验室现有最新执行诊断标准《疟疾的诊断》(WS259-2015)的要求,对临床诊断的疑似三日疟患者采集抗凝血制作血涂片镜检、进行疟疾快速诊断检测(RDT),上送全血到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病例复核,巢氏PCR检测并进行测序比对。3份病例患者外周血血涂片镜检薄厚血膜,虫体分期主要为环状体期、大滋养体期、配子体期和成熟裂殖体期,其中大滋养体期中疟色素呈深棕色、较大、沿边缘分布,发现寄生的红细胞通常不胀大甚至会缩小,配子体小而圆,根据镜下特点初步判定为三日疟原虫;RDT结果提示为感染除恶性疟以外的其他3种疟疾(三日疟、卵形疟、间日疟)的单一感染,省级参比实验室对于上送全血利用巢氏PCR检测技术进行复核检测;将扩增出的三日疟的目的片段产物序列送至上海维基基因测序公司进行序列分析比对,基因序列同源性达到了100%。同时使用血涂片镜检、进行疟疾快速诊断检测(RDT)和PCR进行检测,实验结果均鉴定为三日疟,根据病例的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表现确定为境外输入性三日疟病例。
王博李鑫毛玲玲孙英伟王子江于维君姚文清
关键词:镜检
2016年辽宁省人间布鲁氏菌病治疗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了解辽宁省当前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治疗情况,并探索与布病抗生素治疗转归相关的影响因素,针对影响因素采取措施,提高病人治愈率。方法收集辽宁省2016年人间布病主动监测方案中选择抗生素治疗的人群为研究对象,记录一般人口学信息、流行病学信息、临床诊断及随访转归结果。结果共完成1 389例病例信息收集及随访,治愈率为51.5%,发热症状与布病抗生素治疗转归效果间存在统计学关联(OR=1.881)。另外,临床分期中急性期布病与转归效果间存在统计学关联,是影响转归的危险因素(OR=1.904,95%CI:1.014~3.578)。结论辽宁省人间布病主动监测是布病作为传染性疾病监测的重要补充,总体治愈效果较好,加强对急性期病例的督导治疗有利于提高短期内治疗转归效果。
王子江于维君毛玲玲孙英伟姚文清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抗生素治疗
2012-2015年辽宁省布鲁氏菌病疫情监测结果分析被引量:15
2017年
目的了解辽宁省2012-2015年布鲁氏菌病(布病)疫情动态,研究流行规律,寻找防制工作重点,为制定防制策略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2-2015年布病报告发病信息和监测数据,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12-2015年辽宁省共报告布病病例9 247例,年发病率为3.37/10万~6.65/10万;非职业人群占12.46%;职业人群监测平均阳性率6.29%;病原学监测分离到136株布鲁氏菌,其中羊种Ⅰ型32株、羊种Ⅲ型103株、羊种变异型1株。结论辽宁省布病处于流行高峰,人间布病疫情由染疫的羊引起,且转为食源性等非传统传播途径的趋势增加,布病控制应加强多部门合作,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
孙英伟毛玲玲孙广玖刘学升雷露于维君姚文清
关键词:布鲁氏菌病
沈阳市2011-2014年儿童手足口病主要病原体分布特征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 探讨儿童手足口病病原分布和变化规律,为制定针对性防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集2011-2014年沈阳市0~14岁儿童手足口病标本,RT-PCR检测病毒特异性核酸和型别鉴定,描述不同病例类型病原分布特点。结果 2011-2014年沈阳市手足口病患儿34828例,重症97例,死亡2例。近四年,儿童发病率均高于同期全人群并逐年升高;实验室检测1156例,Cox A16阳性率最高。EV71和Cox A16交替流行。死亡病例均为EV71感染,重症病例EV71占比例较高,普通病例以Cox A16感染为主。结论 沈阳市儿童手足口病疫情不容忽视,应提高实验室检测率和分型检出率。2015年春季应更多关注EV71毒株引起的重患,杜绝儿童死亡。
张立丰张书婉白春玉张迪于维君
关键词:儿童手足口病病原学
辽宁省2017年5例输入性卵形疟疾的实验室诊断
2019年
目的实验室鉴定和分析输入性卵形疟疾,比较不同实验室检测方法的结果并分析其基因型别,以避免卵形疟疾的误诊与漏诊。方法分别采用吉氏染色镜检、疟疾快速诊断试验(RDT)和巢式多重PCR 3种方法对辽宁省务工归来的5例输入性卵形疟疾患者进行检测,并比较检测结果。对5例患者外周血中的疟原虫18S r RNA基因进行测序和同源性分析。结果 5例卵形疟疾患者通过吉氏染色镜检均观察到典型的卵形疟原虫形态,疟疾RDT和PCR检测结果均为阳性。对5例外周血中疟原虫的18S rRNA基因进行测序,获得1条长度均为800 bp的序列,通过GenBank比对,与已知卵形疟疾18S r RNA同源性达到99%。结论巢式PCR检测、疟疾RDT和疟疾染色镜检的结果一致,均为卵形疟原虫,需及时加强疟疾流行地区对疟原虫实验室镜检的检测能力水平,联合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可大大降低实验室误诊和漏诊。
王博毛玲玲王子江李鑫于维君宋歌王周超孙英伟
关键词:镜检
2016—2020年辽宁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及流行趋势被引量:7
2022年
目的了解辽宁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及流行趋势,为制定土源性线虫病防治规划、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6—2020年辽宁省根据《全国肝吸虫病和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试行)》和实施细则要求开展监测工作。每年每市选择1个县(市、区)作为监测点。监测点按地理方位划分为东、西、南、北、中等5个片区,每个片区抽取1个乡(镇、街道)的1个行政村(社区)开展监测工作,每个行政村(社区)整群抽取3周岁以上居民200人。采集监测对象粪样(>30 g),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一粪二检)检测虫卵,虫卵计数并计算虫种感染率和感染度。钩虫卵阳性者采用试管滤纸培养法鉴定钩虫种类。3~9周岁儿童加做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测蛲虫卵。每个行政村(社区)随机抽取5户家庭,每户采集1份田地或菜园的土样≥400 g,其中350 g用于钩蚴监测,50 g用于人蛔虫卵监测。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2016—2020年全省14个市,共设置70个监测点,共调查69909人,其中儿童4659人。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0.26%(184/69909),蛔虫和鞭虫感染率分别为0.25%(178/69909)和0.01%(6/69909),未检出钩虫和蛲虫。2016—2020年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0.59%(89/15097)、0.19%(28/14554)、0.27%(33/12044)、0.13%(19/14103)、0.11%(15/14111),不同年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44,P<0.01)。丹东市土源性线虫感染率最高,为1.77%(89/5042),其次为大连市0.56%(28/5004)和本溪市0.42%(23/5451);男性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为0.26%(90/34852),女性为0.27%(94/35057),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7,P>0.05);60~69岁年龄组感染率最高,为0.36%(50/13803),其次为40~49岁年龄组(0.32%,34/10788)和70岁及以上年龄组(0.31%,23/7396),各年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30,P<0.01);仅在满族与汉族人群中检出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分别为0.55%(97/17643)、0.17%(87/51154),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5.04,P<0.01);
于维君王子江王子江王博毛玲玲吴琪俊姚文清
关键词:土源性线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