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建立
- 作品数:6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创伤患者早期院内死亡原因分析
- 目的创伤救治需要多部门、多学科协调合作,早期创伤救治措施是否得当,对创伤患者的预后有重要影响。创伤院内死亡的患者中,一部分患者在受伤现场未立即死亡,但来院时即已死亡或处于濒死状态,已无救治存活的可能。这些患者的院前救治过...
- 胡友珍赵建立高伟胡耑白祥军李占飞
- 脓毒症免疫抑制的发生及其可能调节机制被引量:3
- 2015年
- 脓毒症是导致重症监护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早期诊断及适当干预能提高脓毒症患者的预后。现有许多研究已证实脓毒症不同阶段的免疫状态不尽相同,在脓毒症早期以全身炎症反应为主,晚期以免疫抑制为主。大量研究表明,虽然有部分患者死于早期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及其导致的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MOF),但免疫抑制和继发感染是脓毒症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针对脓毒症炎症反应的研究已逐渐转向以免疫抑制及其调控机制为重点。该文主要探讨脓毒症免疫抑制发生及其可能的调节机制。
- 赵建立艾芬
- 关键词:脓毒症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免疫抑制多器官功能衰竭T淋巴细胞
- MicroRNA-146a在脓毒症髓源抑制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4
- 2016年
- 目的比较脓毒症3和7 d的髓源抑制细胞(MDSC)表型差异,了解其与MDSC增殖活性及免疫功能变化间的关系,通过检测MDSC中微小RNA-146a(microRNA-146a,miR-146a)的表达,探讨miR-146a对脓毒症MDSC免疫抑制活性的影响。方法采用盲肠穿孔结扎技术制备C57BL/6J小鼠脓毒症模型,运用磁珠分选方法收集分离CLP后3和7 d时小鼠骨髓MDSC(CD11b+Gr1+细胞),然后进行体外培养并给予脂多糖(LPS)刺激,收集细胞培养上清液,并检测3和7 d时分泌的细胞因子(TNF-α、TGF-β、IL-6、IL-10)和精氨酸酶活性,以及检测对T细胞的抑制作用与miR-146a的表达。结果 CLP后3 d时MDSC以分泌促炎因子(TNF-α、IL-6)为主,CLP后7 d时以分泌抗炎因子(IL-10、TGF-β)为主。CLP后7 d比3 d时表现出更强的T细胞免疫抑制活性。qRT-PCR检测小鼠骨髓MDSC中miR-146a表达,发现CLP 7 d时比3 d时的miR-146a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在脓毒症的进展过程中,MDSC表型随之发生演变,脓毒症晚期MDSC免疫抑制活性较早期显著增强。miR-146a表达上调可能是脓毒症后期MDSC免疫抑制活性增强的重要机制。
- 赵建立艾芬李占飞
- 关键词:脓毒症免疫抑制细胞因子类
- 老年创伤患者外周血髓源抑制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
- 2014年
- 目的探讨老年创伤患者外周血中髓源抑制细胞(MDSCs)比例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6例青年创伤患者(18~30岁)和21例老年创伤患者(>60岁),以CD14-/CD11b+/CD33+作为MDSCs标志物,流式细胞术(FCM)检测MDSCs比例,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白介素-10、转化生长因子-β和C反应蛋白水平,分析MDSCs比例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意义。结果伤后1d,老年组和青年组创伤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无显著差异(P>0.05)。伤后3d和7d,老年组创伤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均高于青年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MDSCs比例和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白介素-10和C反应蛋白水平均有相关性。结论老年创伤患者外周血MDSCs比例较青年组显著增高,可能是老年创伤患者更容易发生免疫抑制的重要机制。
- 薛晨晨何方军赵建立尹燕华白祥军李占飞
- 关键词:创伤细胞免疫
- MicroRNA-146a在脓毒症髓源抑制细胞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 背景和目的:髓源抑制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一群异质性的髓系来源未成熟细胞,对T细胞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参与多种疾病(包括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的发生和发展....
- 赵建立
- 关键词:脓毒症免疫抑制全身炎症反应
- 老年创伤患者外周血髓源抑制细胞的变化及其意义
-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组严重创伤患者外周血中髓源抑制细胞(MDSCs)比例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6例青年创伤患者(18~30岁)和21例老年创伤患者(>60岁),以CD14~-/CD11b+/CD33+作为MDSCs标志...
- 李占飞薛晨晨赵建立白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