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电图
  • 5篇脑电
  • 5篇脑电图
  • 4篇婴儿
  • 4篇视频脑电
  • 4篇视频脑电图
  • 2篇多次睡眠潜伏...
  • 2篇睡病
  • 2篇睡眠
  • 2篇潜伏期
  • 2篇儿童
  • 2篇儿童发作性睡...
  • 2篇发作性
  • 2篇发作性睡病
  • 1篇多导睡眠监测
  • 1篇血症
  • 1篇遗传性
  • 1篇婴儿痉挛
  • 1篇婴儿痉挛症
  • 1篇影像

机构

  • 7篇中国医科大学

作者

  • 7篇邓瑶
  • 6篇王华
  • 3篇胡春辉
  • 2篇张俊梅
  • 1篇于涛
  • 1篇范玉颖
  • 1篇王龙飞

传媒

  • 2篇中国小儿急救...
  • 1篇国际儿科学杂...
  • 1篇中华实用儿科...

年份

  • 1篇2017
  • 4篇2016
  • 2篇2015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小儿遗传性高氨血症三例临床和头颅MRI影像学特点
2016年
目的探讨小儿遗传性高氨血症的病因、临床及影像学特征。方法对3例临床诊断为高氨血症患儿的临床表现、头MRI影像学、治疗等进行分析。结果3例高氨血症患儿均行遗传代谢病筛查明确病因为鸟氨酸氨甲酰基转移酶缺陷、瓜氨酸血症、甲基丙二酸血症,3例患儿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其中2例患儿早期行头颅MRI检查,弥散加权成像均提示高信号。早期积极对症治疗,1例患儿治疗效果较好。另2例患儿治疗效果差。结论对高氨血症患儿早期寻找病因,早期干预,对预后的判断至关重要。头MRI对高氨血症患儿的病因学判断有重要意义。
胡春辉张俊梅王龙飞于涛邓瑶王华
关键词:高氨血症病因头颅磁共振成像
婴儿痉挛症成串痉挛发作期头皮脑电图高频振荡分析
范玉颖邓瑶张俊梅王华
儿童发作性睡病的临床诊治进展及视频脑电图的诊断价值探讨
2016年
发作性睡病是一种儿童或青少年时期起病的常见慢性睡眠障碍性疾病,临床常表现为经典的四联症:白天不可控制的睡眠增多、猝倒发作、睡眠瘫痪和睡眠幻觉,由于本病一旦发生,则终身伴随,可严重影响儿童的精神心理及生活方面,因此早期诊断及治疗尤为关键。目前对本病的诊断主要是依靠视频脑电图完成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来协助诊治。该文就儿童发作性睡病取得的诊治进展及视频脑电图的诊断价值作一综述。
邓瑶王华
关键词:发作性睡病儿童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视频脑电图
视频脑电图对1岁内婴儿非惊厥性发作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邓瑶胡春辉王华
视频脑电图对1岁内婴儿非惊厥性发作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1岁以内婴儿非惊厥性发作(non-conclusion seizures,NCS)的临床特征及视频脑电图(video electroencephalography,VEEG)对其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 NCS 患儿在 VEEG 监测时先行20 min 清醒常规脑电图检查,然后继续监测2~4 h 记录醒-睡眠-觉醒 VEEG,将二者进行对比分析,同时1、2、3个月后分别随访患儿的 NCS 发作情况。结果常规脑电图监测期间3例(10.0%)出现发作事件,VEEG 监测23例(76.7%)出现发作事件,VEEG 监测儿童发作事件阳性率高于常规脑电图(P ﹤0.01)。30例患儿临床症状均为躯体性发作 NCS,无心因性发作,其中表现为非癫痫性强直发作者19例(63.3%),包括双眼凝视2例,咬牙或用力咧嘴2例,头后仰1例,伸颈或缩颈1例,耸肩2例,摇头晃头9例,全身用力或僵直、抖动、面色发红2例;表现为良性肌阵挛者7例(23.3%),良性非癫痫性婴儿痉挛者4例(13.3%);未见其他类型 NCS 发作。所有患儿均未进行抗癫痫药物治疗,15例患儿随访1个月内发作事件趋于消失,7例2个月后消失,1例患儿随访3个月消失,另有7例患儿3个月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仅在高兴、生气或情绪激动时偶有发作。结论 VEEG 对1岁内婴儿 NCS 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作用,同时对监测 NCS 病情进展也有重要价值。
邓瑶胡春辉王华
关键词:视频脑电图婴儿
视频脑电图对1岁内婴儿非惊厥性发作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
邓瑶
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对儿童发作性睡病的诊断价值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通过总结30例儿童发作性睡病病例,了解其发病特点及临床特征,判断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MSLT)在临床工作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试验组为2014年1月至2016年9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神经内科诊治的30例发作性睡病患儿,健康对照组为同期在小儿神经内科或儿童保健科就诊的38例健康儿童,应用多导睡眠监测仪分别完成MSLT,取得平均睡眠潜伏期及快动眼起始睡眠期起始次数,分析其临床特征,评估治疗随访效果。 结果发作性睡病组患儿起病年龄(7.50±2.08)岁,发病高峰集中在6~9岁,病程(17.15±1.81)个月。30例患儿均有白天不可抑制的睡眠增多,并均以睡眠增多为首发症状就诊,睡眠潜伏期(2.83±1.36) min,快动眼起始睡眠(1.33±1.09)次,8例有不同程度肢体无力或猝倒,存在睡眠瘫痪、睡眠幻觉各3例。健康对照组患儿睡眠潜伏期(10.40±4.11) min,与发作性睡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3例(76.7%)患儿接受治疗,14例(46.7%)在1~3个月治疗有效,5例(16.7%)3~6个月好转,4例(13.3%)0.5年后症状缓解,余7例(23.3%)未接受系统治疗,后期症状均未见改善。 结论儿童发作性睡病多以白天睡眠增多为主要症状,睡眠瘫痪、睡眠幻觉相对少见,发病高峰集中在学龄期,MSLT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邓瑶王华
关键词:发作性睡病多次睡眠潜伏期试验多导睡眠监测儿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