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晶

作品数:5 被引量:25H指数:3
供职机构:东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 2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酸性磷酸酶
  • 4篇子叶
  • 4篇磷酸酶
  • 4篇大豆
  • 3篇中子
  • 2篇蛋白
  • 2篇蛋白体
  • 2篇酸性磷酸酶活...
  • 2篇种子
  • 2篇磷酸酶活性
  • 2篇酶活性
  • 1篇豆种
  • 1篇叶细胞
  • 1篇质体
  • 1篇片层
  • 1篇细胞
  • 1篇细胞壁
  • 1篇细胞内
  • 1篇萌发
  • 1篇萌发过程

机构

  • 5篇东北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郑易之
  • 5篇李晶
  • 4篇高扬
  • 2篇赵耕春
  • 1篇佟德娟

传媒

  • 2篇大豆科学
  • 1篇Acta B...
  • 1篇东北师大学报...
  • 1篇中国细胞生物...

年份

  • 2篇1996
  • 2篇1994
  • 1篇1992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酸性磷酸酶在萌发大豆种子中子叶细胞壁上的分布被引量:3
1994年
本文应用光镜、电镜酸性磷酸酶的细胞化学定位法,对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酸性磷酸酶在子叶细胞壁上的分布进行了详细的观察与分析。大豆种子吸水膨胀1天时,子叶细胞的胞间层首先表现出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播种1-2天后,除胞间层外,胞间隙也表现了酸性磷酸酶的活性;播种4-6天期间,酸性磷酸酶不仅在胞间层、胞间隙处表现出活性,而且在细胞壁及质膜上也表现出较强的活性。根据本文的观察结果我们推测,萌发的大豆子叶细胞壁上分布的酸性磷酸酶,是在种子形成过程中合成并积累于此处的。
高扬郑易之李晶赵耕春
关键词:大豆子叶细胞壁酸性磷酸酶
萌发大豆种子中子叶细胞内质体发育与解体的变化被引量:6
1994年
本文分别报道了大豆(GlycinemaxL.)种子在光下和在暗处萌发过程中子对细胞内质体的发育及解体过程。电镜观察的结果表明,大豆种子在吸水膨胀期间,子叶细胞内只有较少的、近球形的(数量为1一3个、直径为3一4微米)原质体,其内有2—6个淀粉粒。随着吸水膨胀时间的加长,子叶细胞内质体数量、体积、淀粉粒都有所增加(数量为5—10个、直径为5—6微来、淀粉粒为8-12个)。播种后在光下发育4—8天期间,子叶细胞原质体内出现5—10个散在于基质中的片层结构;播种12天时,10—20个片层结构垛叠在一起构成基粒,其数量为2—8个。此时原质体发育成为叶绿体。13-19天后,子叶日起黄化枯萎,叶绿体内片层结构多处膨胀,被膜解体,基质中出现5—10个脂质球。大豆种子在暗处发育时,子叶细胞的原质体内首先形成伸展的、数量为15—20个片层结构。随着发育,片尽结构增多,这些片层结构并合形成原片层体,以后逐渐收缩成紧密的晶格。随着子叶的衰败,原片层体解体。
高扬赵耕春郑易之李晶
关键词:子叶质体
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细胞内蛋白体的消化与酸性磷酸酶的定位研究
本文利用常规透射电镜和电镜酶细胞化学方法,观察了大豆种子萌发过程中,子叶细胞内蛋白体的消化过程和酸性磷酸酶的细胞学定位。结果表明,蛋白体内蛋白质的消化方式与酸性磷酸酶的分布有一致性。蛋白体内蛋白质
李晶郑易之
文献传递
大豆子叶内酸性磷酸酶活性的超微结构定位被引量:16
1996年
开花后35~50 d 期间和萌发早期(播种后4~8 d)的大豆(Glycinem ax L.)种子中,酸性磷酸酶主要分布在子叶细胞中的蛋白体内;在内质网内也检测到酸性磷酸酶活性。此外,在萌发早期的部分子叶细胞的质膜外侧及其细胞壁基质中可见密集的酸性磷酸酶活性;而且在近质膜的胞质中常见到一些富含磷酸铅沉淀的胞质小泡。
郑易之李晶高扬佟德娟
关键词:大豆酸性磷酸酶超微结构定位子叶
萌发大豆种子中蛋白体的消化与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分布被引量:4
1996年
大豆种子播种后,其子叶细胞内蛋白体的消化呈三种方式:即内部均匀消化、内部非均匀消化和边缘消化.子叶蛋白体内酸性磷酸酶活性分布为:均匀分布于蛋白体的基质内、主要分布于蛋白体的一点或几点及“空腔”的边缘和优先分布于蛋白体的边缘.
郑易之高扬李晶鲍智娟
关键词:大豆子叶蛋白体酸性磷酸酶种子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