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鹏
- 作品数:12 被引量:10H指数:2
- 供职机构:广西科技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中渡城隍“巡街”的人群与社会——兼论祭祀圈理论的解释力被引量:2
- 2017年
- 祭祀圈理论是人类学区域社会研究的重要理论范式,受到学界的广泛重视。中渡作为西南边陲的小镇,每年城隍巡街吸引了周边民众参与其中。一方面,运用历史资料和传说,以国家与社会为视角,说明帝国为了教化边疆把城隍带入中渡,而中渡由于其移民社会的特质,接纳并广泛祭祀城隍。另一方面,结合民族志,当下中渡民众由于不同的诉求对城隍有不同的理解,在地方社会呈现出不一样的意义图式。在此基础上,进而说明祭祀圈理论不仅要关注"地"对"人"的影响,也要研究"人"对"地"的作用,才会具有更强的解释力。
- 李鹏
- 关键词:祭祀圈社会
- 西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治理的逻辑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当前对乡村治理的研究主要分为宏观、微观层面,这种分类方法使得乡村治理研究走向一个极端,即乡村与国家被割裂成完全不联系的部分,无法真正理解中国乡村社会与国家的复杂关系,同时,该分类也导致了乡村治理不能从理论上有太多的建树。村长作为国家政权在乡村的代理人,是当前乡村治理研究的重要切入点。结合"权威类型"和"差序格局"的研究,说明村长以个人的道德性来影响村落公共领域,进而突出其在乡村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更为当前国家的基层治理提供有效的参考。
- 崔娟崔娟
- 关键词:乡村治理
- 移民、亲属与社会再生产考察——以一个东北汉人村落的婚礼实践为例
- 2013年
- 东北汉人社会是由一些逃避关内灾乱的移民组成的父系社会,由于这些移民多是个体或家庭移民,导致其宗族不发达,女性和姻亲的地位相对突出。这些移民在缺乏共同的信仰和公共生活的情况下,通过缔结婚姻关系建立和扩展自己的社会网络,进而依靠在婚礼上的展演和互惠实现了东北汉人社会的再生产。
- 李鹏
- 关键词:移民亲属社会再生产
- 作物与象征:从依饭节看仫佬族的人群关系与社会结构被引量:1
- 2015年
- 人类学通过研究作物的分类及其对文化的建构、在社会阶序及权力上的位置来说明作物的象征意义。作为仫佬族的主要节日,依饭节上作物的生与熟、荤与素的分类是仫佬族人群分类的基础,通过这样的二元结构,进而作物塑造了仫佬人的亲缘和社会结构。而以村落为代表的社区研究造成了人与物、人与人的分离,社会再结构和文化的再创造成为人类学从村落走向区域社会研究的必经之路。
- 李鹏
- 关键词:作物社会结构
- 何当日课分卯酉,静听摇铃读二时——一个华南村庄的时间、权力与认同
- 2016年
- 时间作为研究主题,人类学主要关注时间是如何被社会文化所建构起来的。人们对不同时间的选择不仅能体现出这些时间上存在着不平等关系,同时也能发现这与经济扩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经堂村民在面对阳历、阴历、教历和地方时间的时候,人们基于不同的需要,建构自己的时间观,进而这些时间赋予村民、会长、神父不同的权力,同时也基于仪式举行时间上的不同,使得经堂村民的教徒身份更加凸显,逐渐增强了村民的身份认同,在本民族志的基础上进一步反思时间不平等的研究。
- 丁璐李鹏
- 关键词:基督教权力
- 创新抑或发明:社会建设视角下的乡村基督教—以广西经堂村为例
- 2015年
- 中国生态环境和村庄历史的差异性导致了中国村庄社会结构大致分为南中北三种类型,这种划分有利于从整体上认识中国乡村社会,由于这种划分侧重于传统中国存在的因素,如宗族,而忽视了对宗教信仰因素的考量。当前乡村宗教尤其是乡村基督教的复兴,使得这种划分在民族地区的社会建设中遇到很多困难。只有结合民族地区的特殊历史与环境,从“局内人”的观点出发,才能认识到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的复杂性,进而有利于政府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
- 李鹏丁璐
- 关键词:社会建设乡村基督教
- 鼓励还是清理:广西桉树种植的环境人类学思考被引量:2
- 2016年
- 桉树种植是一个世界性的争论话题。本世纪以来,广西的桉树种植对全区生产总值和农民家庭收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在2014年底广西林业厅颁布了新的政策,使得广西桉树种植的势头急转直下。运用环境人类学的理论,从社会结构性、知识—权力、个体化社会等方面透视广西桉树种植,不仅可以了解各级政府、专家、农民在整个事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可以剖析该现象背后的社会文化意蕴,更为反思当前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向。
- 李鹏崔娟
- 关键词:桉树社会结构个体化
- 攀附与逃离:作为社会记忆的中渡城隍传说被引量:2
- 2016年
- 城隍作为中国民众普遍祭祀的对象,在民众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中渡是西南中国的古镇,因在洛江之滨,明清至民国时期曾为桂中重要的市镇。城隍是古镇民众主要的信仰对象,当代人流传着两则城隍传说,内容有共同之处,即去皇宫救火,并被光绪封赏,因而名声大噪,也存在较大的差异,主要是城隍的身份问题;第二则中认为城隍来自于洛江的"神木"。肇始于哈布瓦赫的社会记忆理论,为本文提供了理论视角,运用社会记忆理论分析两则城隍传说,尤其关注两则传说的异同点,可以看出城隍传说折射出的国家与地方的互动关系,也可以通过对社会记忆理论的探讨,指出当前社会记忆理论的不足及发展方向。
- 李鹏覃德清
- 关键词:城隍传说社会记忆
- 边疆地理景观文化象征意义的生成过程——以“柳州八景”为例被引量:1
- 2014年
- 人类学对地景的研究,既关注其"自然化"的过程,也关注其文化象征的呈现。作为边疆的一座小城,柳州直到唐朝才成为州治所在,得到帝国的重视和开发。"柳州八景"作为地方社会的一个集体表征,柳州的历代官员和文人对其作了详细的描写,逐渐呈现出"柳州八景"的文化价值。与其他八景相比,"柳州八景"在景观的选址、分类、命名等方面无不体现了帝国对边疆的汉化、帝国在边疆统治的象征,同时,"柳州八景"也蕴含了人们丰富的情感和想象。
- 李鹏
- 关键词:地景文化象征社会空间
- 神圣艺术与神灵力量:特里吉特萨满面具分析
- 2014年
- 萨满在特里吉特人的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面具是特里吉特萨满通神的重要事物,面具使得萨满具有治病、掌控天气、确保战争胜利以及驱除邪恶的超自然力量。特里吉特萨满面具按照一定法则组合,并被分为动物/人、空中动物/陆地动物/水中动物、男/女、老/少、善/恶等的五对互补子集;面具模糊了特里吉特世俗社会的差别,进而颠覆了世俗社会秩序;戴上面具的萨满能够打败邪恶力量,保证族群的生存。
- 奥尔多纳.乔奈狄斯李鹏李修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