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徐晓凤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1
供职机构:沈阳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农业科学

主题

  • 5篇小麦
  • 4篇锈菌
  • 3篇小麦秆锈菌
  • 3篇麦秆
  • 3篇基因
  • 3篇秆锈菌
  • 2篇锈病
  • 2篇小麦品种
  • 2篇抗病
  • 2篇抗病基因
  • 2篇分子检测
  • 2篇秆锈病
  • 1篇单基因
  • 1篇单基因系
  • 1篇定殖
  • 1篇定殖能力
  • 1篇毒力
  • 1篇生防菌
  • 1篇生物防治
  • 1篇诺卡氏菌

机构

  • 5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5篇曹远银
  • 5篇李天亚
  • 5篇徐晓凤
  • 3篇王婉琳
  • 2篇李丹丹
  • 1篇姚远
  • 1篇王浩
  • 1篇廖凯
  • 1篇刘梦娇

传媒

  • 2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 1篇菌物学报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7
  • 2篇201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小麦白粉病生防菌拟诺卡氏菌属TMG-8菌株的筛选研究被引量:6
2017年
为更好地利用生防菌防控小麦白粉病危害,从不同省份、不同生态环境中采集52份土样,用稀释分离法得到150株菌株,通过小麦白粉孢子萌发抑制试验、小麦离体叶片药效试验及温室苗期药效试验筛选得到1株对小麦白粉病抑制作用较强的生防菌株TMG-8。采用16S r DNA序列分析法结合部分生化测定试验对生防菌TMG-8进行初步鉴定,并采用抗生素抗性标记法测定生防菌TMG-8的定殖能力。初步鉴定菌株TMG-8为拟诺卡氏菌属;生防菌可在叶面上短暂定殖,在小麦叶片上的定殖量为下部>中部>上部,在小麦苗上的定殖量为根部>茎部>叶部;菌株TMG-8可在土壤中短期稳定定殖,其含量随着时间逐步增加并趋于稳定,但增加幅度不大;无论是浸根处理还是灌根处理,生防菌都能在小麦苗上定殖,定殖量为根部>茎部>叶部,灌根处理比浸根处理含菌量多。
曹远银王婉琳申璐岚徐晓凤李天亚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生物防治定殖能力
部分国外小麦种质及东北麦区生产、后备品种抗秆锈性分析
2016年
在面临Ug99及其强毒力变异菌株可能侵入我国的高风险下,为筛选和储备新的小麦抗病品种或种质,并了解东北春麦区小麦生产、后备品种对秆锈病的抗性,于2015年用小麦秆锈菌生理小种21C3CTHTM、34C3RTGQM及混合小种对190份国外小麦材料和100份黑龙江省小麦材料进行田间成株期秆锈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190份国外小麦材料中有169份对所有供试菌种表现出抗性,其中表现免疫的有119份,表现高抗的有50份;100份黑龙江小麦材料中有71份对所有供试菌种表现出抗性,其中表现免疫的有45份,表现高抗的有23份,表现高抗-中抗的有3份。国外小麦材料和黑龙江小麦材料对我国小麦秆锈菌的抗性较高,但仍有部分国外小麦材料和部分黑龙江小麦材料对我国小麦秆锈菌表现出高度感病,这种现象应得到重视。
徐晓凤曹远银李天亚王婉琳廖凯
关键词:小麦秆锈菌抗性鉴定
云南省小麦品种(系)苗期抗秆锈性评价及3个重要抗病基因的分子检测
2017年
小麦秆锈病是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病害之一。小麦秆锈菌新小种Ug99及其变异菌株的出现),随后在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引起的流行,引起了全球对小麦抗秆锈性的再次关注。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边境,历史上是中国小麦秆锈菌主要越冬区,为小麦秆锈病的流行提供初菌源。近几年我们对小麦秆锈病的调查研究发现,即使在全国各地几乎见不到该病的情况下,
李天亚刘梦娇吴昊娣李丹丹徐晓凤曹远银
关键词:小麦品种(系)分子检测抗病基因小麦秆锈病小麦秆锈菌苗期
2012–2013年中国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小种动态及新毒力谱分析
2016年
监测具有潜在威胁的小麦秆锈病病原菌小种动态并分析其毒力谱变化,是培育抗病品种不可或缺的基础工作。在小麦秆锈病鲜有发生的情况下,于2012–2013年获得小麦田间秆锈病标样11份和经有性生殖过程的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菌样22份。上述菌样经过分离、纯化,得到了53个单孢子堆菌株。利用国内最新采用的禾柄锈菌小麦专化型小种与毒力鉴别寄主体系进行分析,鉴定出13个生理小种,其中34C3RTGQM和34Oro II-MRGQM为优势小种,出现频率均为13.2%,首次发现了对Sr5+Sr11具有联合毒力的6个新小种,其出现频率处在1.9%–13.2%范围内。同时测定出Sr9e、Sr26、Sr31、Sr33、Sr37、Sr38、Sr47和Sr Tt3等8个抗秆锈病单基因对全部供试菌株表现抗病,余下40个单基因系则分别表现对1个以上至全部菌株感病。结论:(1)首次报道了6个对Sr5+Sr11具有危险性的联合毒力谱的新小种类型,这类毒力类型应当被密切关注;(2)明确了当前完全有效的8个抗秆锈病基因和其他部分有效的抗病基因;(3)初步说明了有性循环菌株与无性循环菌株在毒力结构上存在差异。
曹远银王浩李天亚吴限鑫徐晓凤王婉琳
关键词:UG99
黑龙江省83份小麦品种抗秆锈病基因的分子检测被引量:1
2019年
为了明确黑龙江省小麦品种(系)对中国秆锈菌的抗性水平和了解抗秆锈病基因在该区域的分布情况,本研究选用中国小麦秆锈菌流行小种21C3CTHQM、34MKGQM和34C3RTGQM对从该区域征集到的83份主要小麦品种(系)进行了苗期抗秆锈病的评价,并利用与抗秆锈病基因Sr2、Sr24、Sr25、Sr26、Sr31和Sr38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分别进行了分子检测,结合苗期表型及系谱,推测这些品种(系)可能含有的抗病基因。结果表明,83份小麦品种(系)对供试秆锈菌小种均表现抗性,对21C3CTHQM、34MKGQM和34C3RTGQM表现免疫或近免疫的分别为57、53和60份,各占供试材料数量的68.68%、63.85%和72.29%,其他剩余材料对3个供试秆锈菌小种表现中抗或高抗。分子标记分析表明,83份主要小麦品种(系)中有12份可能含有Sr2;克旱3号可能含有Sr25; 6份小麦品种可能含有Sr31; 19份小麦品种可能含有Sr38;没有检测出含有Sr24和Sr26的品种。因此,黑龙江省小麦品种对中国小麦秆锈病抗性水平相对较高,含有抗秆锈病基因Sr2以及对我国小麦秆锈病表现良好抗性的基因Sr31和Sr38,可能含有其他未知抗秆锈病基因,这些优良抗源材料可作为未来小麦生产育种的种质资源。
李丹丹高越徐晓凤玄元虎曹远银李天亚姚远
关键词:小麦秆锈菌抗病基因分子检测小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