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民
- 作品数:15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唐山市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CCCK-18、CTRP3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患者血清半胱氨酸蛋白酶裂解细胞角蛋白-18(CCCK-18)、补体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3(CTRP3)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63例AIS患者为AIS组,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将患者分为轻度缺损组(49例)、中度缺损组(76例)、重度缺损组(38例),治疗3个月后根据改良Rankin量表(mRS)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66例)和预后良好组(97例),另选取同期72例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CCCK-18、CTRP3水平。结果AIS组血清CCCK-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CTRP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轻、中、重缺损度组血清CCCK-18水平逐渐提升,CTRP3水平逐渐降低(P<0.05)。血清CCCK-18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CTRP3水平与NIHSS评分呈负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大面积梗死、高NIHSS评分、高CCCK-18水平为AIS患者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高CTRP3水平为独立保护因素(P<0.05)。ROC曲线显示,CCCK-18联合CTRP3预测AIS患者预后不良的AUC明显大于CCCK-18、CTRP3单独预测(P<0.05),敏感度、特异度为86.36%、81.44%。结论AIS患者血清CCCK-18水平上调,CTRP3水平下调,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不良有关,联合检测二者能提升预后不良预测价值。
- 李霞陈艳洁刘泽民李艳琴段玉香张凤莲
-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 丁苯酞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前循环大血管狭窄性脑卒中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 2022年
- 目的 探讨丁苯酞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前循环大血管狭窄性脑卒中的疗效。方法选择2018年1月—2021年6月唐山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78例前循环大血管狭窄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观察对象,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38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给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及其他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在上述基础上联合应用丁苯酞注射液100 ml(丁苯酞25 mg与氯化钠0.9 g),每日二次静脉滴注,两次使用间隔不少于6小时,疗程14天;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3个月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巴塞尔指数(Barthel)评分、改良Rankin(mRS)评分差别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NIHSS评分、Barhtel指数评分及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IHSS评分、mRS评分在治疗后明显低于对照组,而Barhtel指数评分在治疗后则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治疗后观察组基本治愈、显效、有效的总数为37例,其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出血颅内出血、血管再狭窄、再次梗塞及死亡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前循环大血管狭窄性脑卒中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改善血管狭窄引起的神经功能障碍,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
- 刘泽民张强穆珊珊柳桂红李冠霞
- 关键词:丁苯酞血管内支架置入术
- 血清pTau181、Lp-PLA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并发血管性痴呆的关系被引量:3
- 2023年
- 目的探讨血清磷酸化Tau181(pTau181)、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与急性脑梗死(ACI)并发血管性痴呆(VD)的关系。方法选择ACI患者163例,根据是否并发VD分为VD组60例和非VD组103例,其中VD组认知功能损伤程度轻度15例、中度32例、重度13例。所有研究对象入组次日采集清晨空腹肘静脉血,离心留取上层血清,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pTau181,采用上转发光法检测血清Lp-PLA2。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ACI并发VD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Tau181、Lp-PLA2水平对ACI并发VD的预测价值。结果VD组血清pTau181、Lp-PLA2水平均显著高于非VD组(P均<0.05);随着认知功能损伤程度加重,ACI并发VD患者血清pTau181、Lp-PLA2水平逐渐升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型糖尿病、pTau181、Lp-PLA2均为ACI并发VD的危险因素(P均<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Tau181、Lp-PLA2水平联合预测ACI并发VD的曲线下面积显著高于血清pTau181、Lp-PLA2水平单独(P均<0.05)。结论血清pTau181、Lp-PLA2水平为ACI并发VD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可作为预测ACI并发VD的生物标志物。
- 徐康刘启为陆艳卉郭佳韩素桂刘泽民
- 关键词:急性脑梗死血管性痴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
- 血清ZAG、TLR4及CyPA在癫痫患者中的检测意义及其与癫痫认知功能异常的相关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探讨血清锌α2糖蛋白(ZAG)、Toll样受体4(TLR4)及亲环素A(CyPA)在癫痫患者中的检测意义及其与癫痫认知功能异常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取2020年10月至2023年10月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83例癫痫患者作为观察组,根据患者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估量表(MoCA)评测结果,将其分为认知功能异常组(n=53)与认知功能正常组(n=30)2个亚组,另选取同期在本院体检的83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血清ZAG、TLR4及CyPA表达水平,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明确血清ZAG、TLR4及CyPA对癫痫的诊断价值。进一步对比认知功能异常组与认知功能正常组血清ZAG、TLR4及CyPA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ZAG、TLR4及CyPA与癫痫患者认知功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ZAG水平为(34.24±4.26)μg/mL,低于对照组[(48.33±7.21)μg/mL],观察组TLR4、CyPA水平分别为(4.57±1.25)、(5.76±1.35)ng/L,均高于对照组[(1.01±0.23)、(2.15±0.34)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CyPA、TLR4、ZAG对癫痫的诊断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8、0.721、0.641,3者联合对癫痫的诊断AUC为0.897,AUC明显高于单一指标(P<0.05)。认知功能异常组ZAG水平为(31.45±5.26)μg/mL,低于认知功能正常组[(40.36±5.64)μg/mL],认知功能异常组TLR4、CyPA水平分别为(6.56±1.66)、(7.15±2.47)ng/L,均高于认知功能正常组[(3.64±0.67)、(4.57±1.68)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ZAG与癫痫患者MoCA评分呈负相关(r=-0.521,P<0.05),TLR4、CyPA与癫痫患者认知功能呈正相关(r=0.483、0.597,P<0.05)。结论血清ZAG、TLR4及CyPA 3者联合对癫痫的诊断及预测具有重要价值,且其与癫痫患者认知功能具有密切关系。
- 许燕秋刘泽民王丹
- 关键词:癫痫TOLL样受体4亲环素A
- SRM-Ⅳ型前庭功能诊疗系统联合药物治疗耳石症的临床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研究SRM-Ⅳ型前庭功能诊疗系统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片以及苯海拉明治疗耳石症的临床效果。方法92例研究的对象均为该院神经内科2021年1月—2021年12月收治因耳石症引起眩晕的患者,依据治疗方法的不同把耳石症眩晕的患者划分为手法复位的对照组(45例)和联合治疗的观察组(4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手法复位以及其他基础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SRM-Ⅳ型前庭功能诊疗系统诊治并在复位成功后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片以及苯海拉明联合治疗。二组经治疗后比较复位的对照组和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不同半规管部位的复位效果情况,采用眩晕障碍量表(dizziness handicapinventory,DHI)比较二组治疗前后眩晕缓解的情况,比较二组治疗1个月后仍然存在头晕症状发生情况以及半年后复发情况;比较二组治疗期间以及治疗1周内出现不适反应的情况。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不同部位的复位效果明显高于手法复位的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眩晕障碍量表评分(DHI)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1个月后仍存在头晕患者的发生率与手法复位的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半年后的复发率与手法复位的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治疗后联合治疗的观察组患者出现食欲下降、心慌气短、恶心以及口唇干燥等不良反应的例数与手法复位的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SRM-Ⅳ型前庭功能诊疗系统联合甲磺酸倍他司汀、银杏叶提取物片以及苯海拉明治疗耳石症引起的眩晕以及复位后残余头晕症状的效果明显,对于延缓复发改善复位后残余头晕有更好的临床疗效,可以明显改善其生活质量。
- 王丹张翠芳秦震新刘泽民李斌左梦露
- 关键词:手法复位药物治疗
- 氟西汀对肿瘤并发急性脑梗死后抑郁作用评价被引量:1
- 2018年
- 目的分析氟西汀对肿瘤并发急性脑梗死后抑郁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7年1月间收治的肿瘤并发急性脑梗死后抑郁患者5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进行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氟西汀,共治疗8周。治疗前,治疗2周、4周、8周后分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分,评估患者的抑郁状态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治疗前二组间HAMD评分及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二组间HAMD评分及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及8周后二组间HAMD量表评分及NIHSS评分差异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氟西汀能显著改善肿瘤并发急性脑梗死后患者的抑郁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 王彦穆珊珊李伟张凤莲白鸽刘泽民
- 关键词:氟西汀抑郁
- 边缘性脑炎3例
- 2016年
- 近几年随着临床医生对边缘性脑炎的关注,大家对此疾病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因确诊需要的实验室检查诊断的局限性,对于该病的诊断还有许多困难,现将我院诊断的3例边缘性脑炎汇报如下。
- 王彦李艳琴白鸽陈艳洁张凤莲李伟刘泽民
- 关键词:边缘性脑炎影像学检查免疫治疗
- 依达拉奉右莰醇和丁苯酞联合高压氧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研究
- 2023年
-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右莰醇和丁苯酞联合高压氧疗对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研究。方法选取该院神内一科2020年1月—2021年1月收治的急性脑梗塞患者88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3例(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和丁苯酞对症治疗)和观察组45例(给予依达拉奉右莰醇和丁苯酞对症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高压氧疗治疗)。对观察组和对照组的疗效进行比较,检测二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炎性反应指标(白细胞介素IL-2和白细胞介素IL-6)以及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对二组患者治疗前和治疗2周后的神经功能缺损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进行评估及比较。结果治疗前二组炎性反应指标(白细胞介素IL-2和白细胞介素IL-6)、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炎性反应指标(白细胞介素IL-2和白细胞介素IL-6)、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右莰醇和丁苯酞联合高压氧疗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明确,不仅可以降低炎性因子表达、减轻炎症反应,而且能降低血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生活水平的目的。
- 黄伟张强毕天姿刘泽民
- 关键词:缺血性脑卒中高压氧细胞炎症因子血同型半胱氨酸
- 脑血栓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分析及脑血栓与血清PKC、SOST、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 2024年
- 目的分析脑血栓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及脑血栓与血清蛋白激酶C(PKC)、骨硬化蛋白(SOST)、血液流变学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7月唐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6例脑血栓患者纳入观察组,另选同期收治的96例非脑血栓者纳入对照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饮酒、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心病等)、血清PKC、SOST表达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PV)、红细胞压积(HCT)、红细胞聚集指数(RAI)、纤维蛋白原(FIB)];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对脑血栓患者的发病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将脑血栓患者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分析血清PKC、SOST表达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在不同严重程度的脑血栓患者间的差异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对血清PKC、SOST表达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与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两组性别构成比、年龄、吸烟患者比例、糖尿病患者比例、冠心病患者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体重指数、饮酒患者比例、高血压患者比例、高脂血症患者比例、血清PKC、SOST水平及PV、HCT、RAI、FIB水平分别为(25.04±1.47)kg/m^(2)、20.83%、54.17%、34.38%、(196.52±45.37)μg/L、(4.65±1.07)ng/mL、(6.75±0.72)mPa·s、(44.82±4.56)%、(5.86±0.71)%、(4.62±0.85)g/L,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高脂血症、血清PKC、SOST、RAI、FIB均是脑血栓患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的血清PKC、SOST表达水平及PV、HCT、RAI、FIB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脑血栓患者血清PKC、SOST表达水平及PV、HCT、RAI、FIB水平均与NIHSS评分、mR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脑血栓患
- 张翠芳刘泽民周育蕾董丽娜
- 关键词:血液流变学脑血栓
-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椎动脉病变特点及介入治疗临床观察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 探讨椎动脉病变与后循环缺血性性卒中的相关性及血管内介入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观察。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6月在河北省唐山市人民医院行血管内介入检查及治疗的所有椎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记录及随访档案,分析椎动脉不同部位病变与后循环缺血卒中的相关性;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随访期患者神经功能和残疾改善情况,同时记录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并分析其原因。结果 纳入研究椎动脉病变患者75例,其中V1病变12例,V2病变0例,V3病变2例,V4病变42例,串联病变19例。其中75例患者均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63例启动进一步血管内介入治疗,给予取栓、球囊扩张及支架等不同治疗方式,围手术期并发症16例,患者术后14 d及术后90 d的NIHSS评分及mRS评分均明显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椎动脉V4段病变致后循环梗死发生率高,临床症状重,危害大,初期病变临床无症状或症状轻易被忽视;血管内介入治疗可降低后循环缺血性卒中风险,术后和随访期患者症状可得到改善,并发症需要引起重视。
- 王洋穆珊珊张凤莲刘泽民王彦
- 关键词:介入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