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林伊凤

作品数:3 被引量:0H指数:0
供职机构: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项目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突变
  • 2篇外显子
  • 1篇蛋白
  • 1篇蛋白反应
  • 1篇样本库
  • 1篇遗传病
  • 1篇折叠
  • 1篇智力发育
  • 1篇智力发育迟缓
  • 1篇软骨
  • 1篇软骨细胞
  • 1篇软骨细胞分化
  • 1篇神经元
  • 1篇髋臼
  • 1篇髋臼软骨
  • 1篇髋脱位
  • 1篇脱位
  • 1篇未折叠蛋白反...
  • 1篇细胞分化
  • 1篇携带者

机构

  • 3篇复旦大学

作者

  • 3篇林伊凤
  • 2篇王慧君
  • 2篇周文浩
  • 2篇杨琳
  • 2篇卢宇蓝
  • 1篇陈龙霞
  • 1篇吴冰冰
  • 1篇董辰
  • 1篇马思敏

传媒

  • 2篇中国循证儿科...
  • 1篇中华小儿外科...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6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智力发育迟缓新候选基因POSTN对脑损伤神经元体外保护作用研究
2016年
目的通过对1例智力发育迟缓患儿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旨在为该患儿寻找潜在的致病原因。方法纳入1例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我院)住院期间诊断不明患儿,采用Sure Selct Human All Exon捕获试剂盒和Illumina Hi Seq2000测序平台,行WES检测;数据分析采用我院分子诊断中心建立的高通量测序数据分析流程;结果采用Sanger直接测序法进行验证。建立体外大鼠神经元原代培养和糖氧剥夺(OGD)模型,分为空白对照组(Sham+PBS亚组、Sham+POSTN亚组)、OGD组(OGD+PBS亚组和OGD+POSTN亚组),采用免疫荧光、LDH毒性检测、Brd U和TUNEL方法检测POSTN对2组及其亚组神经元生长增殖和凋亡的影响。结果患儿WES共检测到532 151个变异,筛选后检测到POSTN基因(NM_006475)外显子23:c.A2475T:p.G825G和外显子19:c.G2251A:p.E751K。Sanger测序显示p.G825G来自母亲,p.E751K来自父亲,符合复合杂合遗传模式。培养的大鼠原代神经元(MAP-2或Neu N阳性细胞)中有内源性POSTN的表达。LDH活性Sham+POSTN亚组与Sham+PBS亚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GD+POSTN亚组与OGD+PBS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GD+PBS亚组致神经元细胞缺氧2、6、12 d后比Sham+PBS亚组Brd U阳性的神经元数量增高,TUNEL阳性神经元凋亡也增高;OGD+POSTN亚组各时间点神经元增殖较OGD+PBS亚组均明显增高,但凋亡减少。结论 POSTN可以减少脑损伤后LDH对于神经元的细胞毒性,促进损伤后神经元的增殖,抑制凋亡。
林伊凤杨琳马思敏卢宇蓝王慧君陈龙霞周文浩
关键词:突变神经元
基于单中心儿童样本库人群全外显子组数据的致病突变携带者分析
2016年
目的通过对比公共数据库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分子诊断中心(复旦儿科)样本库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数据中已知儿童致病突变频率差异,推测中国人群隐性遗传致病基因携带者频率分布。方法整理公共数据库(OMIM、Clin Var、HGMD)中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致病基因和突变位点,计算复旦儿科样本库中的WES数据,基于公共数据库的致病基因的携带者频率。结果从公共数据库分析中共得到1 368个常染色体隐性致病基因上的60 209个位点。在复旦儿科1 147例临床WES样本中,共筛出408个基因上的1 016个突变位点。比较复旦儿科、人类外显子组整合数据库(ExAC)东亚(4 312例)和欧洲人群(33 301例)突变位点的出现频率,3个人群中均发现了人群特有的突变位点,相比ExAC欧洲人群,复旦儿科人群中的突变位点出现频率与ExAC东亚人群更为相近。在携带者频率>1%的基因中,复旦儿科和ExAC东亚人群相同的基因分别为70/81个(86.4%)和70/102个(68.6%);复旦儿科和ExAC欧洲人群相同的基因分别为37/81个(45.7%)和37/136个(27.2%)。结论通过与ExAC东亚和欧洲人群数据进行对比,中国人群中隐性致病基因及致病突变位点的携带者频率与ExAC东亚人群较为相似,与欧洲人群差异较大,建立针对中国人群特异性的常见遗传携带者突变位点筛查项目十分必要。
林伊凤王慧君吴冰冰杨琳董辰卢宇蓝周文浩
关键词:遗传病携带者
未折叠蛋白反应在发育不良性髋臼软骨中作用机制研究
2019年
目的 研究未折叠蛋白反应在正常和发育不良性髋臼软骨发育中的影响.方法 通过新生大鼠伸髋伸膝位模拟婴儿襁褓体位制作发育不良髋臼软骨模型,取对照组和模型组髋臼软骨标本,对不同时期(生后1周、2周、4周及8周)行HE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特点,测量髋臼软骨上缘生长板肥大区以及增殖区宽度,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不同时期软骨细胞成熟分化Sox9、Col2a1、Acan和肥大化指标Runx2、Col10A1、Mmp13 mRNA表达的变化.同时利用荧光定量PCR检测两组髋臼软骨中Grp78 mRNA的表达情况,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髋臼软骨上缘生长板ATF6、XBP1s、p-eIF2α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不同时期模型组髋臼上缘平直,生长板细胞排列紊乱,极性异常,生长板增殖区和肥大区宽度短缩,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不同时期模型组软骨细胞分化指标Sox9、Col2A1、Acan及肥大化指标Runx2、Col10a1、Mmp13表达下降,2周、4周、8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③不同时期模型组髋臼软骨细胞中Grp78表达下降,2周、4周、8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期模型组髋臼软骨上缘生长板中未折叠蛋白反应信号通路蛋白XBP1s、P50A T F6表达下降,2周、4周、8周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时期模型组p-eIF2α表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生理性未折叠蛋白反应通路参与了正常软骨细胞的成熟分化以及软骨内骨化,而发育不良性髋臼软骨中该通路受到抑制,干扰了软骨细胞正常的成熟分化以及软骨内骨化过程,可能参与了发育不良性髋臼软骨的病理过程.
倪晓燕林伊凤裴新红马瑞雪
关键词:髋臼软骨未折叠蛋白反应软骨细胞分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