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超
- 作品数:5 被引量:7H指数:2
- 供职机构: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髂内动脉化疗栓塞联合TRU-BT治疗晚期膀胱癌的临床效果被引量:2
- 2016年
- 目的深入探讨髂内动脉化疗栓塞联合TRU-BT治疗晚期膀胱癌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1月至2012年10月收治的晚期膀胱癌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分组的方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TRU-BT(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法的基础上加入髂内动脉化疗栓塞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复发率和生存期。结果经系统的治疗,两组患者在术后2年复发率及生存率比较上,研究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髂内动脉化疗栓塞联合TRU-BT治疗晚期膀胱癌,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复发率并延长生存时间,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值得借鉴。
- 陈俊儒高平生韩涛魏希锋陈超张超
- 关键词:晚期膀胱癌
- 膀胱癌术后复发危险因素分析及模型构建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回顾分析手术治疗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构建膀胱癌复发模型。方法选取240例经手术治疗的膀胱癌患者,进行不少于1年的随访,将患者分为复发组(n=54)和非复发组(n=186)。将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分析后进行ROC曲线分析,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数据纳入Logistic多因素分析。在筛选出的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构建预测模型,通过模型校正曲线及临床净收益评估,得到可用于膀胱癌患者术后复发的预测模型。结果ROC曲线结果显示:预后营养指数(PNI)、膀胱癌特异性核基质蛋白(BLCA-4)、膀胱肿瘤抗原(BTA)、尿核基质蛋白22(NMP22)、癌胚抗原(CEA)的AUC分别为0.932、0.979、0.998、0.677、0.981;最佳截断值分别为:≤40.18%、>140.04 ng/mg、≤7.22 U/mg、>7.68μg/mg、>1.99 ng/mg。Logistic结果显示:PNI≤40.18%、BLCA-4>140.04 ng/mg、BTA≤7.22 U/mg、NMP22>7.68μg/mg是膀胱癌患者出现复发的危险因素。将PNI、BLCA-4、BTA、NMP22纳入复发模型的构建,作为膀胱癌患者病情复发的因子。对模型校正曲线及临床净收益分析,内部验证结果显示,模型膀胱癌复发的一致性指数为0.296(95%CI:0.078~1.329)。校准曲线显示观测值与值之间保持较好一致性。模型膀胱癌患者复发的风险阈值>0.128,模型提供临床净收益;此外,模型临床净收益均高于PNI、BLCA-4、BTA、NMP22。结论模型校正曲线及临床净收益分析,内部验证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膀胱癌复发模型。
- 朱瑞冯岳龙杨淑萍陈超贾磊
- 关键词:膀胱癌复发
- 经尿道等离子整块切除术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的应用研究
- 2024年
- 目的探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肿瘤整块切除术(E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本院泌尿外科治疗的79例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患者的临床资料, 其中观察组行经尿道双极等离子ERBT治疗(39例), 对照组行常规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cTURBT)治疗(40例)。所有患者术后规律行盐酸吡柔比星膀胱灌注化疗, 术后3、6、12、24个月行泌尿系彩超、膀胱镜检查。观察并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尿管时间、术中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及术后复发情况。结果 79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 无中转开放手术, 无输血病例。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留置尿管时间及闭孔发射发生率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的逼尿肌可见率高于对照组[92.3% (36/39)vs. 52.5%(21/40), P<0.05]。两组患者均无围手术期大出血、膀胱穿孔发生。观察组肿瘤复发5例(12.8%), 对照组复发14例(35.0%), 两组2年内总复发率比较,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2年累计复发率高于观察组(P<0.05)。结论与cTURBT相比, ERBT是治疗NMIBC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组织病理标本中的肌层可见率明显提高, 可在把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在临床推广应用。
- 魏希锋陈超张淼高平生
- 关键词:膀胱肿瘤膀胱切除术等离子
- 托特罗定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切除术后膀胱痉挛的临床疗效被引量:2
- 2018年
- 目的探讨观察托特罗定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切除术后膀胱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于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收治的50例行良性前列腺增生切除术患者为观察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25)与观察组(n=25),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双氯芬酸钠栓治疗,观察组给予托特罗定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后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经用药治疗后,其膀胱痉挛发生情况与对照组差异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其每天发作次数、持续时间与冲洗转清时间则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良性前列腺增生切除术后膀胱痉挛患者行托特罗定治疗,其治疗效果理想,能减少其发生率与发生时间,值得在临床中应用。
- 韩涛杨虎陈超高平生
- 关键词:托特罗定膀胱痉挛
- 二次电切在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中应用的肿瘤学价值被引量:1
- 2022年
- 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二次电切(second TURBT)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NMIBC)的临床应用效果,指导二次电切的规范开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泌尿外科首次行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TURBT)治疗并病理诊断为NMIBC的79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行二次TURBT的患者35例为观察组,行常规TURBT的患者44例为对照组。术后行经膀胱盐酸吡柔比星灌注化疗,术后3、6、12、24个月复查泌尿系彩超、膀胱镜检查。分析观察组残余肿瘤、逼尿肌、分期升高,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复发率、临床进展情况,并记录研究过程中的不良事件。结果:观察组首次电切后17例(48.6%)基底无肌层组织,二次电切后13例(37.1%)有残余肿瘤,5例(14.3%)有肿瘤分期升高,其中4例改行膀胱根治性切除术。随访6~24个月(平均20个月),观察组有8例(22.9%)肿瘤复发,对照组20例(45.5%)肿瘤复发。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无大出血、膀胱穿孔发生。至随访结束分析,两组间1年内复发率、总复发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及疾病进展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二次电切可切除残存肿瘤,更准确了解肿瘤分期情况,且可以有效降低患者复发率,对于指导患者诊治方案具有重要意义,可在把握适应证的情况下在临床推广应用。
- 魏希锋陈超卞超杰张淼马立旭高平生
- 关键词: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